李玉姣,徐陽,王軍
1.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天津 300000;2.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天津 300000
糖尿病足潰瘍常見病原菌感染及中藥抗菌研究進展
李玉姣1,徐陽2,王軍2
1.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天津 300000;2.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天津 300000
糖尿病足;潰瘍;病原菌;感染;中藥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經(jīng)病變及各種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變而導致的下肢感染、潰瘍形成和/或深部組織的破壞,是糖尿病的嚴重并發(fā)癥之一,全球約1.5億糖尿病患者中超過15%將在其生活的某一時間發(fā)生足潰瘍、感染或壞疽。隨著第三代頭孢菌素等抗生素的廣泛應用和耐藥株的增加,糖尿病足感染病原菌和藥物敏感性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的耐藥細菌,甚至是超級細菌,給臨床治療帶來巨大困難。目前對糖尿病足常見細菌的藥物敏感及耐藥方面研究,西醫(yī)研究報道較多,敏感的藥物及已經(jīng)耐藥的藥物研究較為明確。研究表明,中藥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但對糖尿病足常見的細菌,尤其是多重耐藥菌的抑菌作用研究尚少,筆者就近年來糖尿病足潰瘍創(chuàng)面的病原學及中藥抗菌研究做一綜述,為臨床更好的治療糖尿病足潰瘍提供參考。
在致糖尿病足感染的病原菌中,以革蘭陽性菌感染為主,主要是葡萄球菌、鏈球菌等,革蘭陰性菌以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等為主。馬明坤等[1]對230例患者足部潰瘍分泌物進行分離,得出234株細菌,革蘭陰性菌138株,占59.0%,革蘭陽性菌94株,占40.2%;真菌2株,占0.8%,革蘭陰性菌總體比例高于革蘭陽性菌,但就單一細菌種類來說,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分離率最高。廖濤等[2]觀察72例標本共分離出病原菌89株,其中革蘭陽性菌和革蘭陰性菌均檢出43株,各占48.32%,真菌3株占3.36%?;旌细腥荆▋煞N或兩種以上病原菌感染)15例,混合感染率為20.83%。感染的病原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大腸埃希菌和糞腸球菌為主。革蘭陽性菌前3位依次是金黃色葡萄球菌、糞腸球菌、溶血葡萄球菌。革蘭陰性桿菌前3位依次是變形桿菌、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
2.1 混合感染 主要是糞腸球菌和葡萄球菌屬以及其他革蘭陰性桿菌和真菌等的混合感染。李永恒等[3]報道,W agner 3~5級的糖尿病足患者混合感染率分別為25.7%、51.0%、43.5%。肖正華等[4]分析顯示,一種菌感染者占34.9%,2種占45.3%,3種以上占19.8%。
2.2 條件致病菌感染 銅綠假單胞菌是常見條件致病菌,對多種抗菌素天然耐藥,是導致糖尿病足潰瘍組織壞疽較為常見的侵襲性較強的微生物,其所致的感染較難控制,本身具有天然耐藥性。一項1999~2004年跨度為5年的針對糖尿病足病原微生物流行趨勢的研究發(fā)現(xiàn),假單胞菌屬有增多趨勢,達到40%以上[5]。
2.3 多重耐藥 金黃色葡萄球菌是糖尿病足中最常見的感染病菌,是一種侵襲力較強的革蘭陽性條件致病菌[6]。黃秉文等[7]觀察32例糖尿病足感染患者分離出革蘭陽性菌及革蘭陰性菌為74例及58例,檢出率為56.1%和43.9%;共檢出33株,檢出率為25.0%,其中多重耐藥菌株為16株,占48.5%,且主要存在于較大及較深的創(chuàng)面中。
趙琪等[8]采取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糖尿病足潰瘍多重耐藥菌感染的危險因素,各危險因素系數(shù)為:使用抗菌藥物(OR=1.75,95%CI:1.38~2.21),抗菌藥物治療療程(OR=3. 53,95%CI:1.58~7.87)、住院次數(shù)(OR=2.10,95%CI:1.12~3.92)、合并骨髓炎(OR=5.81,95%CI:2.93~11.54)、使用三代頭孢(OR=1.54,95%CI:1.10~2.15)和神經(jīng)缺損性傷口(OR=4.81,95%CI:1.40~16.52)與多重耐藥菌感染感染有著密切關系。
黃德斌等[9]研究糖尿病足潰瘍的耐藥菌感染,發(fā)現(xiàn)居前3位的多重耐藥菌分別是金黃色葡萄球菌(41.2%)、銅綠假單孢菌(23.5%)和腸桿菌(21.6%)。既往抗菌藥物暴露史、暴露時間、因同一感染傷口住院次數(shù)>2次/年、神經(jīng)缺血性傷口及合并骨髓炎與糖尿病足感染多重耐藥菌有關(P<0.05)。
4.1 中藥內(nèi)服 許多中藥,特別是清熱解毒、清熱燥濕類藥物治療感染性疾病療效顯著,如黃連解毒湯,普濟消毒飲單獨應用或配合抗菌藥物都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10]。另有研究表明,解毒活血方對5種臨床常見的糖尿病足細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濃度越大效果越好,其中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鮑曼不動產(chǎn)桿菌的效果較好,對于金黃色葡萄球菌抑制效果最佳,對大腸桿菌、糞腸球菌、綠膿桿菌效果稍差[11]。
4.2 中藥外用 王軍等[12]研究純中藥制劑丹黃消炎液在糖尿病足壞疽創(chuàng)面臨床抑菌及促愈效果,并與西醫(yī)對照組對比,經(jīng)前后膿培養(yǎng)比對,以創(chuàng)面局部情況及微生物為依據(jù)進行療效判定,結(jié)果顯示:治療組顯效率46.7%,總有效率83.3%;對照組顯效率20.0%,總有效率36.6%。經(jīng)Ridit分析,治療組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中藥丹黃消炎液有明顯的抑菌、消炎作用,并且能有效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微環(huán)境,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
華宇等[13]采用中藥熏洗聯(lián)合手法治療糖尿病足,治療組采用中藥(當歸、赤芍、紅花、熟地黃、山藥、狗脊、牛膝、乳香、沒藥、桂枝等)熏洗治療,后行推拿治療;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9.74%,高于對照組的57.50%(P<0.05),并對糖尿病足細菌感染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4.3 實驗研究 對于單味中藥抗菌性的研究,溫井奎等[14]通過實驗分析了9種單味中藥對糖尿病足感染的常見細菌的抑菌性,選用黃連、黃芩、黃柏、金銀花、夏枯草、當歸、川芎、苦參、地膚子單味顆粒劑,采用瓊脂稀釋法,測定每種中藥的最低抑菌濃度(M IC)。結(jié)果顯示,除地膚子無法了解其抑菌作用外,其余8種單味中藥對糖尿病足常見的感染細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以黃連、黃芩、夏枯草效果最佳,明顯優(yōu)于其他藥物。
糖尿病足患者多為老年人,基礎疾病較多,長期血糖控制不良,加上動脈硬化等血管功能障礙,容易造成局部供血不足,引起某些部位供氧及營養(yǎng)不良,極易導致潰瘍及壞疽,而且感染后發(fā)展極快[15]。此外,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長期高于正常水平,因此患者的免疫力降低極易引起感染,且難以治愈。
研究表明,糖尿病足感染的病原菌主要為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且混合感染率較高,多為耐藥菌感染,中藥內(nèi)服外用對糖尿病足多重耐藥菌感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是多重耐藥菌感染的有效途徑之一,臨床應多加以推廣,減少抗生素使用,避免細菌耐藥的進一步加劇。
[1]馬明坤,閏衛(wèi)利,李紹紅,等.230例糖尿病足部潰瘍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藥物敏感性分析[J].微生物學雜志,2013,33(3):97-101.
[2]廖濤,楊雙雙,謝寧.糖尿病足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藥敏分析[J].川北醫(yī)學院學報,2013,28(4):314-317.
[3]李永恒,何利平,王椿,等.糖尿病足合并感染患者532株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糖尿病雜志,2011,3(4):296-300.
[4]肖正華,周倩,陳定宇,等.細菌感染對糖尿病足治療及預后的影響[J].實用全科醫(yī)學,2006,4(1):37-38.
[5] Santoso M.Pattern of diabetic foot at Koja Regional GeneralHospital,Jakarta,from 1999 to 2004[J].Acta M edlndones,2005,37:187-189.
[6]鄧家德,李紅玉,陳惠玲,等.糖尿病足潰瘍處常見病原菌分布與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5,15(9):955-957.
[7]黃秉文,盧穎瑜,方詠紅,等.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糖尿病足患者耐藥特點及臨床特征[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3,10(17):5-7.
[8]趙琪,鄭永波,胡增祥,等.糖尿病足患者多藥耐藥菌感染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14):3374-3376.
[9]黃德斌,李曉行,邵芬,等.糖尿病足發(fā)生多重耐藥菌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2,15(5C):1689-1692.
[10]駱洪武,原質(zhì),李強.糖尿病足的中藥治療[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4,3(7):557-558.
[11]溫井奎,徐麗梅,吳鏑,等.解毒活血方對臨床分離糖尿病足細菌敏感性研究[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13,22(3):256-257.
[12]王軍,賈建東,張庚揚,等.外用丹黃消炎液治療糖尿病足壞疽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2(6):10-11,14.
[13]華宇,鐘寧,李瑛,等.中藥熏洗聯(lián)合手法治療早期糖尿病足干預的療效研究[J].世界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13,1(8):50-51,63.
[14]溫井奎,徐麗梅,吳鏑,等.中藥對糖尿病足常見細菌敏感性研究[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3,28(2):535-537.
[15]吳小蔚,段波.整形外科醫(yī)院感染現(xiàn)狀及病原菌調(diào)查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17):2670-2671.
(責任編輯:駱歡歡)
R587.2
A
0256-7415(2015)06-0294-02
10.13457/j.cnki.jncm.2015.06.134
2014-10-3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 (81403394)
李玉姣(1989-),女,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糖尿病足、瘡瘍、周圍血管病。
徐陽,E-mail:96390305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