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口譯中的顯化與隱化——基于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語義視角

2015-02-20 14:02許麗學符榮波
關(guān)鍵詞:源語譯員口譯

許麗學 符榮波

(1.浙江樹人大學外國語學院 浙江杭州 310015;2.廈門大學外文學院 福建廈門 361005)

口譯是一種即時的跨語言交際行為,譯員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捕捉源語中的信息并迅速地完成目標語的計劃、組織和發(fā)布。通常而言,受現(xiàn)場壓力、話題難度以及個人的知識結(jié)構(gòu)、思維視角、觀點立場等因素的影響,譯員并非原封不動地表述源語中的字面意義,而是對信息的內(nèi)容做一定的取舍。Gile認為,若是這種增減無礙于源語中話語意圖的傳達,則仍不失為口譯忠實的表現(xiàn)[1]。顯然,這是從口譯的標準和交際效果來論的。在Baker看來,源語和譯語之間的這種信息偏移其實涉及翻譯活動的共性(universals),且與語言組合無關(guān),顯化與隱化就是其中之一[2]。不過,從以往不少有關(guān)顯化與隱化的研究來看,大多停留在筆譯層面,涉及口譯語篇的考察較少。本文首先對翻譯中的顯化與隱化研究作一梳理,隨后從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語義視角,對一場總理記者招待會的口譯語料進行分析,以期加深我們對翻譯中共性特征的理論審視。

一、顯化和隱化的研究概述

翻譯研究中的“顯化”(explicitation)和“隱化”(implicitation)概念可以追溯到 Vinay & Darbelnet[3]的定義,分別指“把源語中暗含但可憑上下文或情境推理而得的信息在目的語中明確表述的過程”和“使譯語語境和上下文呈現(xiàn)源語中所明示的特定信息的過程”[4]。Nida[5]也注意到了翻譯中的此類現(xiàn)象,不過他運用了增添(additions)、刪減(subtractions)、更改(alterations)等翻譯技巧,并根據(jù)使用目的區(qū)分了詳細的子類。一般認為,Blum-Kulka[6]開啟了對翻譯中此類現(xiàn)象的系統(tǒng)研究,她在《翻譯過程中銜接與連貫手段的轉(zhuǎn)換》一文中將顯化現(xiàn)象置于語篇層面進行了考察。她選取了英語和法語的組合,通過對比職業(yè)和非職業(yè)譯者在兩種方向下的銜接標記轉(zhuǎn)換,指出譯者對源語的闡釋往往會使得譯文相比原文出現(xiàn)更多羨余(redundancy),具體表現(xiàn)為銜接手段的使用增加,并推測這可能是所有翻譯中的普遍現(xiàn)象,這也是后來譯界廣為所知的“顯化假說”(the explicitation hypothesis)。不過,Blum-Kulka所說的顯化不包括因為兩種語言結(jié)構(gòu)和文體風格差異而使用的銜接標記,而是翻譯過程中的內(nèi)在屬性。對此,Séguinot[7]提出了異議,并認為顯化不僅包括Blum-Kulka所說的“原文未表,譯文明示”的那部分信息,還應(yīng)考慮譯文中明確提及而在原文中以暗示或通過預(yù)設(shè)的方式蘊含的信息,以及那些譯文相比原文更為凸顯的成分。同時,她還考察了英法互譯的翻譯實例,指出主題鏈改變、連接詞增加以及從屬信息轉(zhuǎn)換為并列句或主句結(jié)構(gòu)同樣導(dǎo)致了譯文比原文更為顯化。

在翻譯過程中,信息的顯、隱、增、減往往是相互交織融為一體的,顯化假說的提出為研究者研究翻譯中的共性規(guī)則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比如,為了檢驗該假說,Linn ?ver?s[8]截取了各 20 本挪威語小說的英譯本和英語小說的挪威語譯本片段并建立了雙語平行語料庫,隨后抽取每個小說片段的前50句分析句中的銜接手段使用情況。她的研究發(fā)現(xiàn),譯入挪威語產(chǎn)生的轉(zhuǎn)換達496處,其中顯化347處、隱化149處;譯入英語產(chǎn)生的轉(zhuǎn)換為324處,其中顯化248處、隱化76處。從顯化與隱化占所產(chǎn)生的轉(zhuǎn)換比例來看,該實證分析無疑是對 Blum-Kulka[6]假說的有力佐證。此外,Vehmas-Lehto[9]比較了譯自俄語的芬蘭語報道材料和同一體裁的芬蘭語源語文本,發(fā)現(xiàn)在連詞使用頻率方面,翻譯文本的顯化程度更高。他的研究也支持了上述假說。

受西方研究者的影響,國內(nèi)學者把對顯化和隱化的考察拓展到了英漢語的翻譯文本中。賀顯斌[10]選取 O.Henry 的短篇小說 The Last Leaf,以Séguinot[7]的概念論述為參照,對中譯文中的顯化現(xiàn)象進行了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漢語采用增加詞量、改用具體詞、轉(zhuǎn)換人稱等方法能使顯化程度有顯著提高。不過,相比前面幾項實證研究,賀顯斌的研究數(shù)據(jù)偏少(小說原文僅134句),缺乏代表性。王克非[11]也曾利用自行研制的英漢雙語平行語料庫考察原文與譯文的語句對應(yīng)情況,發(fā)現(xiàn)在語篇層面,無論是譯入英或漢,目標語文本都呈擴增跡象。這似與Lin ?ver?s的研究有異曲同工之處。同時,陳建生和蔣揚[12]以自建的中國譯者英譯本語料庫和英語原創(chuàng)小說語料庫為類比研究對象,發(fā)現(xiàn)中國譯者英譯本皆呈現(xiàn)顯化的共性特征。此外,柯飛[13]從漢語的自身特點出發(fā),認為顯化與隱化的發(fā)生應(yīng)與翻譯方向和語言的形式化特征有關(guān),形式化程度較高的語言譯成形式化程度較低的語言,顯化程度發(fā)生遞減,隱化則相應(yīng)地遞增。

與上述筆譯中的顯化和隱化研究相比,口譯語篇中的類似現(xiàn)象則較少引起研究者的注意。Shlesinger[14]曾系統(tǒng)考察了英語-希伯來語同傳文本中的銜接轉(zhuǎn)換現(xiàn)象,認為顯化假說在口譯中可能同樣適用。她同時指出,不論譯入何語,譯員都傾向于增加銜接手段將隱性的關(guān)系顯化。Gumul[15]的研究從形式入手,關(guān)注了英語-波蘭語同傳語料中句子結(jié)構(gòu)、詞匯和語用等層面的顯化特征,并結(jié)合回憶訪談(retrospective comments)就顯化的成因作了初步的解釋。胡開寶和陶慶[16]基于漢英會議口譯語料庫對記者招待會語料和政府工作報告語料進行了句法操作規(guī)范的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顯化規(guī)范對前者的影響要甚于隱化規(guī)范,且顯化規(guī)范對前者的影響小于后者,并把這種現(xiàn)象歸因于英漢語的形式化差異、口譯時間的緊迫性和譯員的介入等因素。這些研究雖然對口譯中的顯化和隱化作了初步解讀,但是其缺陷還是明顯的。比如,Shlesinger僅截取了時長11分鐘的同傳語料作為研究對象;胡開寶等的研究雖然有龐大的語料庫作支撐,但對顯化和隱化的考察僅涉及連接詞,缺乏普適性;Gumul盡管對顯化現(xiàn)象作了詳細的分類,不過其基于語法形式的分類總有零碎之嫌。

鑒于此,下面我們從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語義觀出發(fā),對翻譯過程中顯化和隱化現(xiàn)象進行討論。隨后,通過對一場漢英政治口譯的語料分析,探討這一規(guī)則在口譯語篇中的具體體現(xiàn)。

二、顯與隱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解釋

從以上論述我們不難看出,翻譯中的顯化或隱化現(xiàn)象雖然是譯語在表述源語信息過程中產(chǎn)生的形式化特征,但不可否認,其根本內(nèi)涵仍是語義的,因為顯和隱的實質(zhì)是意義的醒豁和掩藏。在功能語言語法中,語言是一個多層次的符號系統(tǒng),包括語義、詞匯語法和音(字)系三個層次。在這一系統(tǒng)網(wǎng)絡(luò)里,詞匯和語法是合二為一的,詞匯是語法的最精密化和直接體現(xiàn)形式,語法是詞匯的抽象化描述和概括,兩者在表達語義時是互補的[17]。Halliday[18]從功能的角度,把語言看作是表達意義的符號資源,任何言語行為都是語言使用者從語言的多層次網(wǎng)絡(luò)中不斷作出選擇的結(jié)果。就形式與意義的關(guān)系而論,功能語言學家普遍認同,形式是意義的實現(xiàn)手段,意義則由形式來體現(xiàn)??梢姡问脚c意義是體現(xiàn)和被體現(xiàn)的關(guān)系。當然,應(yīng)當指出的是,這里的形式未必是一般的具體詞匯,還包括結(jié)構(gòu)性的語法手段。Halliday同時指出,意義是一種潛勢,具體語言語用中的能指和所指或形式和內(nèi)容并非是一一對應(yīng)的,而是呈現(xiàn)“一對多”或“多對一”的關(guān)系,也即同一形式可以表達不同的意義,相同的意義也可以用不同的形式來表述。Halliday的這一說法是對單一語言而論的。不過,在翻譯這種跨語言的交際活動中,我們認為他的這一觀點同樣成立。一方面源語和譯語都來自于作者和譯者基于不同語言系統(tǒng)的選擇,都是特定交際場合中同一命題的意義潛勢被現(xiàn)實化(actualized)的結(jié)果;另一方面譯者選擇何種詞匯語法手段再現(xiàn)這一命題意義受到譯語自身特點、語境或社會文化關(guān)系的制約。源語中以詞匯化手段表征的意義成分既可以在譯語中選取同樣的詞匯形式得以表達,也可以通過語篇結(jié)構(gòu)和上下文的形式蘊含在字里行間里。從這個意義上講,顯化和隱化都是意義的不同呈現(xiàn)方式,是譯者根據(jù)話語情境和交際意圖作出的語義選擇。

在Halliday&Hasan看來,語篇是意義的交換形式,意義的交換是所有言語活動的核心。Halliday[18]從功能的角度對自然語言所表達的意義作了高度概括,即語言可以表達概念(ideational)、人際(interpersonal)和語篇(textual)三種意義。在小句層次,概念意義指的是語義系統(tǒng)中能夠呈現(xiàn)人們在現(xiàn)實世界(包括內(nèi)心世界)中的經(jīng)歷和經(jīng)驗的成分。在語篇層次,概念意義還包括小句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人際意義成分指的是語言具有的表達講話者身份、地位、動機、態(tài)度、立場判斷以及建立社會關(guān)系的功能。語篇意義則反映了語言連字成句,組句成篇的成篇功能(enabling function)。在系統(tǒng)功能語法的框架體系中,意義的這三個層面分別與上層的語境和下層的詞匯語法發(fā)生聯(lián)系。在語境的作用下,構(gòu)成語域的語場、語旨和語式三個變量分別對應(yīng)于概念、人際和語篇意義,并由詞匯語法層內(nèi)的及物性系統(tǒng)(Transitivity)、語氣(Mood)和情態(tài)(Modality)系統(tǒng)、主述位結(jié)構(gòu)(Theme-Rheme)和銜接等來體現(xiàn),最終形成現(xiàn)實化的語篇。因此,考慮到意義在詞匯語法層內(nèi)的體現(xiàn)方式差異,翻譯中的顯化和隱化自然應(yīng)具有多維度的特征,而不僅僅是Blum-Kulka等人所謂的銜接手段轉(zhuǎn)換。

此外,Halliday[18]提出的語法隱喻(grammatical metaphor)概念對我們審視翻譯中的顯化和隱化現(xiàn)象亦不無啟示。他從意義的不同體現(xiàn)方式出發(fā),把表達相同意義的不同語法形式區(qū)分成一致式(congruence)和隱喻式,前者是更接近外部世界事態(tài)的表達方式,后者則是詞匯語法形式對其本義的背離,也即意義的再符號化[19]。因而,根據(jù)意義的不同,隱喻式的表達又可分為概念語法隱喻、人際語法隱喻和語篇語法隱喻。

例1:All roads lead to Rome可以譯為:

a.條條大路通羅馬;

b.殊途同歸。

前者是意義表達的一致式,后者則是語法隱喻。同樣地,若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處理源語表達人際意義的語氣和情態(tài)以及體現(xiàn)語篇意義的主述位和信息結(jié)構(gòu)發(fā)生等方面改變時,都能使語義的呈現(xiàn)方式變得更“顯”或更“隱”。

三、口譯實例分析

口譯活動是一種典型的交際行為,涉及意義的表述、理解和再現(xiàn)過程。Halliday[18]認為,盡管言語的角色多種多樣,交際者一般扮演兩種角色,即“給予”(giving)與“求取”(demanding),且涉及對象無外乎“物品或服務(wù)”(goods&services)和“信息”(information)。以此為根據(jù),他區(qū)分了提供、命令、陳述和提問四種言語功能,由語氣系統(tǒng)中的祈使、感嘆、陳述和提問來體現(xiàn)。從這一點上講,同樣是翻譯,口譯員一般要比筆譯者行使更多的言語角色。這是因為,口譯屬于即時交際,具有互動特征,并且譯員在口譯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由講話雙方的關(guān)系決定的。以英漢總理記者招待會為例,該情境語境中的語場是內(nèi)政外交和國計民生,語旨是作為執(zhí)政者的總理和中外記者,語式則是口語。譯員盡管是該場景中不可或缺的參與者,但其作用是促成雙方語旨的實現(xiàn),使交際得以順利進行。因此,譯員同時要履行陳述和提問的言語功能,扮演問者和答者的話語角色。記者招待會口譯語篇的這一特點是筆譯文本所不具備的,也為我們考察翻譯中的顯化和隱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為此,本文選取了2012年溫家寶總理會見中外記者并答問的口譯語料,根據(jù)上述從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角度所作的闡述,把口譯中的顯化和隱化按照表達意義的不同分為三類,即概念、人際和語篇顯化/隱化,同時參照Séguinot給的顯化定義,考察它們在口譯語篇中的不同體現(xiàn)形式。

1.概念顯化與隱化

例2:在網(wǎng)上聽到有“拍磚”的聲音,我并不感到奇怪。

I don't feel surprised at all that there have beensome critical comments on the Internet about t he performance of the government.

根據(jù)《新詞語大詞典1978—2002年》,“拍磚”一詞指的是在BBS(電子公告板)上發(fā)表批評他人的文章。就其命題意義的表達方式而言,源語用的是隱喻式,而非一致式的“批評”。譯員不僅在口譯中將其處理成一致式的表達,同時還將“拍磚”的對象予以顯化,而非僵硬地照搬源語的字面語義,此舉無疑有利于目的語聽眾對信息的接收。

例3:溫總理您好!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記者。很高興能在您最后一次的兩會后記者會上提問。我的問題是,最近幾年您多次在不同場合提到了政治體制改革,引起了很大的關(guān)注。

Lianhe Zaobao:in recent years,you have addressed the topic of political structural reform on many occasions,which has drawn wide attention.

我們注意到,在記者招待會現(xiàn)場,提問者一般均會采用稱呼語(vocative)以示客套,而這在譯員的翻譯中常常省略。在上例中,譯員不僅將此類表達略去不譯,對表達提問者心情和指示問題開始的話語標記也干脆跳過直奔主題。盡管不能排除這種處理是譯員個人風格使然,但是考慮到記者會現(xiàn)場提問機會和人數(shù)比例的懸殊,這種表達多為客套和禮節(jié)性質(zhì),往往無關(guān)主旨。因此,譯員對此類概念意義進行隱化不但不影響整個表達,還保證了互動交際的緊湊和高效。

例4:聽到香港記者的提問,我想起在2003年我訪問了香港,也就是在那一年那次訪問,我見證了內(nèi)地與香港簽署了CEPA協(xié)定。

Your questionreminds me of my visit to Hong Kong in 2003.It was during that visit in that year that I attended the signing ceremony of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 Between Hong Kong and the Mainland.

在例4中,小句“聽到香港記者的提問”在及物性系統(tǒng)里是一個心理過程(mental process),雖然在漢語中省去了主語,但不妨礙話者經(jīng)驗意義的傳達。但這一過程在譯語中直接以名詞結(jié)構(gòu)your question體現(xiàn),出現(xiàn)了表達形式上的級轉(zhuǎn)移(rank shift)。按照林正軍、王克非[20]等人的論述,這一意義體現(xiàn)方式是一種典型的跨語言語法隱喻。由于缺少施事者和環(huán)境成分等的參與,名詞化的語言結(jié)構(gòu)往往在語義的充分程度上不如動詞性結(jié)構(gòu),因而往往成為意義隱化的一種途徑。不過,語境中的預(yù)設(shè)可以對信息的完整性起到較強的互補作用,使交際得以維系。此外,譯員對下文中協(xié)議名稱的縮寫CEPA進行翻譯則是顯化的具體體現(xiàn),體現(xiàn)了口譯的有效交際原則。

2.人際顯化與隱化

例5:我敢于面對人民、面對歷史。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I have the courage to face the people and the history.There are people who will appreciate wha t I have done,but there will also be people who criticize me.Ultimately,history will have the final say.

在上例中,源語引用古語,是意義的隱喻式表達。漢語中的古詩詞具有極其精煉的語言結(jié)構(gòu),一般在呈現(xiàn)概念意義的同時,往往也是作者情懷和思想的寄托,所謂“詩言志,歌詠言”。源語中話者借詩明志,顯然,這涉及到話語表達的人際意義。在體現(xiàn)話語的人際意義方面,情態(tài)扮演著重要角色。在英語中,情態(tài)動詞是表達情態(tài)意義的重要手段。本例中譯員通過三個“will”的連續(xù)使用將源語中蘊含的情態(tài)意義充分顯化,再現(xiàn)了源語所表達的人際功能。

情態(tài)系統(tǒng)為人際意義的表達提供了重要的詞匯語法資源。這是因為,系統(tǒng)功能語法對英語中的情態(tài)解釋超越了傳統(tǒng)語法中的情態(tài)動詞,還囊括情態(tài)附加語(如probably,always,certainly,usually,definitely等)、謂語擴展式(如 be willing to,be determined to,be supposed to等)和投射性的小句結(jié)構(gòu)(如 I believe/think/suggest等)[18]。譯員往往借用這些手段明示、強化或弱化源語中的人際內(nèi)涵,如:

例6:我2010年在這里講了《富春山居圖》的故事,精誠所致,金石為開。

In 2010,I told the story of the Dwelling in theFuchun Mountains.I believe that with utmost sincerity no difficulty is insurmountable.

例7:我為能做人民的公仆而為人民辦些實事而感到欣慰。

I feeltruly encouraged and happythat I have those opportunities to serve the people as a public servant.

例8:所以日本領(lǐng)導(dǎo)人應(yīng)當恪守中日關(guān)系的三個政治文件,做到以史為鑒,面向未來。

We hopethat the Japanese leaderswill strictly abide by the three China-Japan political documents and can truly draw lessons from history and look forward to the future.

除情態(tài)意義外,語氣也能體現(xiàn)人際意義。在語氣的幾種類型中,陳述語氣一般用于提供信息,疑問語氣則用作求取信息。如果語氣結(jié)構(gòu)在具體的語境中發(fā)生了變化,即交際者選擇非一致式表達言語功能,則會產(chǎn)生語氣隱喻。在口譯中,如源語的一致式在譯語中以隱喻式體現(xiàn),相應(yīng)的人際意義必然隱化,反之則呈顯化。如:

例9:記者先生提到,如果我做一件事能夠緩解中美貿(mào)易的不平衡,那么我選擇哪一件事情。

If there was only one thing that I can do to ease the China-US trade imbalance,what will it be?

例10:Reuters:……I would like to get your personal perspective on this matter.

路透社記者:……您是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3.語篇顯化與隱化

“語篇是一個語義單位,不是句子或段落的簡單堆砌”[21]。除了表達概念和人際意義,語言在被交際者不斷選擇并構(gòu)成現(xiàn)實化的語篇過程中還能表達語篇意義,從而確保語篇的完整性、一致性和銜接性[22]。語篇意義可以由主述位結(jié)構(gòu)和銜接系統(tǒng)來體現(xiàn)。一般而言,主位是話者表述信息的起點,是小句關(guān)心的部分,述位則負責對主位進行充分闡述,使語篇不斷延伸。在口譯中,如源語中的主述位結(jié)構(gòu)在譯語中發(fā)生了變化,也會對語篇意義的表達產(chǎn)生影響。

例11:AFP:……What can your government do?What’s the best way for your government to address this situation?

法新社記者:……您認為您領(lǐng)導(dǎo)的政府將采用什么樣的方式才能最好地應(yīng)對這個局面?

在上例中,源語中記者提問采用的兩個主位“what”一個充當賓語,一個充當表語,屬于有標記主位(marked theme)。譯員在口譯中對兩個小句的語義進行了整合,使用單個小句復(fù)合體,并以“您”作為復(fù)句的主語,屬于無標記主位(unmarked theme)。源語中的主位成為譯語中述位的一部分,兩者之間其實是一致式和隱喻式的關(guān)系,源語中的語篇意義有些在譯語中被隱化了。不過,語篇的這種組織方式應(yīng)與英漢語在表達形式上的差異有關(guān),又如:

例12:我甚至考慮,把一些經(jīng)常批評政府的代表人士請到中南海,面對面地聽取他們意見。

I have often thought about inviting some representatives of thosewhoregularly make critical comments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 to Zhongnanhaiso that we can have a face-to-face discussion about the issues they are interested in.

普遍認為,漢語重意合,英語重形合。因此,同樣是表述意義,源語中的句式結(jié)構(gòu)較松散,小句間的語義聯(lián)系僅使用了一處照應(yīng)(reference)予以維持,而且還省略了主語;譯語的句式表達形式則更為緊湊和嚴謹,運用定語從句和連詞手段把話語信息連成一個整體。就語篇表達的銜接關(guān)系而言,譯語無疑比源語更趨顯化。與上例中的主述位差異一樣,語篇的這種處理方式面向的是同一情境內(nèi)不同的交際對象,其最終的交際效果是大同小異的。

結(jié)語

語篇是交際者在具體的語境中呈現(xiàn)經(jīng)驗、表達觀點和組織思想的媒介。由于生活方式、文化傳統(tǒng)、思維習慣的不同,人們在用語篇表達意義的過程中總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差異。這種差異在翻譯中尤為明顯,顯化和隱化則是其中之一。本文在回顧相關(guān)研究的基礎(chǔ)上,以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為視角,指出顯化和隱化的語義本質(zhì),并從概念、人際和語篇三個維度予以區(qū)分。在此基礎(chǔ)上,我們通過對一場總理記者招待會口譯語料的考察,探討了顯化和隱化在上述三個維度上的體現(xiàn)。雖然在實際的語言運用中,語篇的這三層意義總是相互交織、合為一體的,但這并不排除詞匯語法的特定選擇在表義上各有側(cè)重的可能。因此,從系統(tǒng)功能語法的語義觀入手,我們可以對翻譯中的顯化和隱化現(xiàn)象作出比以往研究更為全面的透視。以此為出發(fā)點,未來的研究不妨繼續(xù)深化實證方面的探索,檢驗“顯化假說”和翻譯規(guī)范在口譯中的適用性。

[1] GileD..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Revised Ed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1.

[2] Baker M..Corpus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Implication and application[C] //M.Baker et al..Text and Technology:In Honor of John Sinclair. 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3:233-225.

[3] Baker Mona.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Z].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

[4] Klaudy K..Explicitation[C]//M.Baker.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80-84.

[5] Nida E.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E.J.Brill,1964.

[6] Blum-Kulka S..Shifts of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translation[C] //L.Venuti.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298-313.

[7] Séguinot C..Pragmatics and the explicitation hypothesis[J].TTR:Tradtion,Terminlogie,Redaction,1988(2):106-114.

[8] ?ver?s L..In search of the third code:An investigation of norm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J].Meta,1998(4):557-570.

[9] Vehmas-Lehto I..Quasi-Correctness:A Critical Study of Finnish Translations of Russian Journalistic Texts[M].Helsinki:Neuvostoliittoinstituutin,1989.

[10] 賀顯斌.英漢翻譯過程中的明晰化現(xiàn)象[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4):63-66.

[11] 王克非.英漢/漢英語句對應(yīng)的語料考察[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6):410-416.

[12] 陳建生,蔣揚.中國譯者英譯本的翻譯共性考察——基于語料庫的研究[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

[13] 柯飛.翻譯中的隱和顯[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4):303-307.

[14] Shlesinger M..Shifts in cohesion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J].The Translator,1995(2):193-214.

[15] Gumul E..Explicitation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A strategy or a by-product of language mediation?[J].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2006(2):171-190.

[16] 胡開寶,陶慶.記者招待會漢英口譯句法操作規(guī)范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2(5):738-750.

[17] 楊信彰.英語詞匯研究面面觀[J].中國外語,2011(6):34-39.

[18] 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rnold,1994/2004.

[19] Thompson 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rnold,2004.

[20] 林正軍,王克非.跨語言語法隱喻探討[J].外語學刊,2012(1):59-63.

[21] 李輝,陳玉秀.基于口語語料庫的非英語專業(yè)與英語專業(yè)學生連接語使用狀況的對比研究[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

[22] 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李戰(zhàn)子.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猜你喜歡
源語譯員口譯
美國法庭口譯制度研究及啟示——以夏威夷州法庭口譯為例
醫(yī)療口譯中口譯人員角色的動態(tài)轉(zhuǎn)換
釋義理論指導(dǎo)下的口譯教學新模式探究
關(guān)于卡特福德翻譯理論的思考
英語翻譯中悖論的發(fā)現(xiàn)與理解
口譯中的“陷阱”
譯員扮演何種角色?
源語概念對英語專業(yè)學生隱喻詞匯習得的影響研究
略論筆譯與口譯的區(qū)別
譯員與翻譯企業(yè)的勞資關(guān)系及其和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