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慧君
摘 ? ?要: 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不可忽略,高中語法教學作為一個教學重點和難點,卻長期處在一個尷尬的境地,沒有得到應有重視。高中語文教師要改變現有觀念,合理改進語法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在課堂實踐中更好地完成語法教學這個教學任務。
關鍵詞: 高中語法 ? ?語法知識 ? ?教學方法
高中語法教學行至今天,面臨一個較為尷尬的局面:從教材編排,教師授課到學生學習,都不夠重視,造成語法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脫節(jié),但高中語文教學又無法脫離語法知識,矛盾隨之產生,教學陷入迷茫。由于初中語法知識早已作為非考試知識,因此教師跟隨“教改”走,語法知識就成為盲點,很多學生最基本的語法知識沒有掌握,語法知識的缺失繼而影響高中課程的學習,范圍較廣,許多知識點無法點透,學生無法真正理解。如何在現在的語法教學中,分析得失,尋找突破口,使語法教學運用于教學實踐,幫助學生更好地學好語文,成為一個值得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筆者在剛接手高一班級時做過調查,85%的學生認為自己對語法似懂非懂,掌握不夠;這個數據里面又有17%的學生甚至連最簡單的“主、謂、賓”都不了解。這些語法知識薄弱的同學對涉及語法的病句修改一頭霧水,劃分不了層次,更別說文言文了。針對這些現象,筆者在教學實踐中認為要做好以下方面的轉變。
一、不再淡化處理,強化學生語法意識
在早此時候的語文課改中提出的“加強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能力”[1]等改革方案所引發(fā)的關于“淡化語法教育”的爭論已經持續(xù)較長一段時間,甚至出現由“淡”到“棄”的局面。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因為《考綱》這根“指揮棒”在發(fā)揮作用,高考翻譯當中的“句意”分的提法模棱兩可,讓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把握不好“度”,對于語法要如何教,教到何種程度,平時如何檢驗語法教學效果等問題,教師沒有明確方向,舉棋不定。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語法教學在有些教師和學生眼中屬于“高投入,低產出”的教學模塊,大量時間精力投入,繁雜不堪卻很難在答卷中有明顯提高。這使得一部分老師和學生對語法知識模塊望而卻步。針對這個問題,筆者在課堂上反復強調翻譯必須遵循“字字落實”的翻譯原則,將答案中的句意分轉化成得分點,要求學生在看文言文的時候,忽略答題要求,全盤理解。這樣做的好處是,學生開始重視一些原來忽視了的語法現象,比如《項羽之死》中的“項王軍壁垓下”,學生在翻譯的時候,結合以前教過的《鴻門宴》中的“沛公軍霸上”的軍是理解成“駐軍”,更缺乏思考能力的同學很容易把兩個軍字理解成一樣的意思,倉促之下把原句中的“壁”忽略了。在要求他們劃分這句的句子成分之后,學生才找到問題所在?!绊椡踯姟笔侵髡Z,“壁”才是名詞活用為動詞,原句省略了垓下這個地點前的介詞“于”,補充上去之后,發(fā)現這些還涉及介賓結構后置的倒裝。這樣的教學實例在書中非常多,每次都強調后,學生也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一眼能發(fā)現句中的語法現象,這樣堅持下來,學生不僅語法學好了,而且對文言文的興趣更濃厚了,文言文這個模塊的成績有了明顯提高。
另外,語文教材和考試內容也是其中一個原因,翻遍語文課本,內容本身基本不直接涉及語法。文言虛詞不再以選擇題的形式考后,試卷當中就沒有了直接專門針對語法的題目,這就讓教師和學生有了語法教學不重要的錯覺,但事實是語法知識在語文教學的中無處不在,考點也是暗扣在題目當中。因此,語法教學的淡化處理也會付出相應代價,其結果就是學生語法基礎薄弱,由“點”輻射到“面”,學生的理解能力、實踐能力與解題能力都受到很大影響,這不得不讓我們思考,語法教學的淡化是否“矯枉過正”了。任何問題脫離了實際情況去談都是不全面的,語法教學淡化引起的一系列問題不能輕視。雖然這涉及方方面面的問題,但一線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就要調整方向,自己不能“輕視”語法,教師要花心思將“隱形的語法考點”挖掘出來,還原課本,展現給學生,引導學生重視語法,學會運用語法知識。
二、打破初、高中的語法教學的隔閡,實現有效鏈接
筆者教過一年初中語文,初中語文教學也有自己的方向和特點,教授的重點基本都放在如何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體會文章或詩詞的情感,比較重視培養(yǎng)學生進入教學情境的過程體驗,但扎扎實實地系統(tǒng)地學習語法比較少,比如學生可能比較容易理解文章內容,這種體驗式的東西對他們而言難度不會很大,但真正要深入字詞,分析句子語法時能力就顯得不足。當學生進入高中階段時,接觸到要求更高的文言文或者詞句分析時,開始覺得難度加大,學得比較吃力。相對的高中的語文教師也是按照高中的教學要求上課,高中課本也沒有設立專門的語法學習章節(jié),并且絕大多數教師并不了解學生初中的學習情況,總以為這些語法知識在初中就應當掌握了,只是涉及地方會提及,也很少花大量時間系統(tǒng)地教,于是兩頭都忽視了,沒有有效銜接。這就需要語文老師轉變觀念,本著“一盤棋”的觀念,以提高語文素養(yǎng)為目標,在初中階段進行適當講解。高中教師在全面講文言文之前先做好語法的復習和強化,筆者就是在每年的高一教學前,先花幾個課時的時間,從基本的成分講起,把語法知識講清講透,并把語法知識會在病句和文言文中出現的考點和考查方式交代清楚。解決基礎再開始講課文,“磨刀不誤砍柴工”,多年下來發(fā)現效果比較好。
三、改變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實效
在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已經意識到語法教學的重要性,但提起如何在課堂上讓學生很好地掌握語法知識,如何讓學生愿意鉆研語法,就變得很困惑。講語法知識,往往留給大家的印象就是枯燥,學生學習興趣不濃,課堂反應較慢,難有互動,教師教得辛苦,效果卻不顯著。這主要是因為我們在教學方法上存在不足,以往都是“滿堂灌”,教師不停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卻沒有讓學生參與進來,自己摸索,忽視了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教給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使得學生可能掌握了知識,沒有掌握方法,碰到沒教過的題目解決不了,學生能力沒有實際提高。筆者在教《荊軻刺秦王》這篇課文時,一開始打算自己講,但發(fā)現課文內容長,語法多且復雜,為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我在課前設置了學習小組,將課堂任務按段落分配到小組中,通過小組討論整合再形成答案,板書出來。學生對課本里面的“定語后置”、“狀語后置”等語法現象找得很全面,課堂氣氛很好。這樣做既能減輕任務量又能增強他們的競爭意識,讓學生在練習中學會合作和積累。另外,組以組之間,我也讓他們互相設置難題,拷問對方,這樣既能強化知識點,又能發(fā)現學習中的問題,學生學習語法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另一個不足之處在于,以往講語法都單純教授語法知識,在學生眼里,艱深難懂,教師很少將語法知識聯(lián)系生活來講,這樣,語法教學就被“架”在一個高而空的位置上。學生體會不到學習語法知識的妙處和用處,缺乏興趣,語法教學當然就很難取得好的效果。有時為加深學生的印象,我在講文言文時,將難懂的句子轉變成現實生活中非常好理解的現代漢語的句子,學生一對比,一目了然。除此之外,我還設置一些小練習考查學生,比如讓學生用文言文形式寫一個請假條,提出要包含哪些句式。學生覺得很新穎,很快就動手,自己造句,其樂無窮,交上來的請假條我挑比較好的板書出來,也把有問題的拿出來,讓學生自己做小老師,動手改,這樣,他們很容易記住大家犯過的語法錯誤,對學習語法不再排斥。
等學生都有了學習的興趣,就要解決“用”的問題,也就是舉一反三的能力。往往有學生說,我知道這個是倒裝就是沒把它倒裝過來。這時別著急責怪學生,老師要做到讓他們學會使用這些知識點。筆者會設一個課堂前五分鐘提問環(huán)節(jié),我向學生發(fā)問,經常我會故意說錯,讓學生找。也會在知識積累上和他們一起努力,制作一些班級教材,學生和老師一起收集資料補充,定期更改,考查。久而久之,學生記的東西越來越多,用起來得心應手。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2]?,F階段,我們要把目光放在如何搞好語法教學上,而不是要不要重視語法教學上,學生的學習情況已經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因此,我們不能忽視語法教學,應該將語法教學作為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方面抓,使學生能較好地掌握語法知識的基本規(guī)律,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讓教學真正實現工具與人文的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近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董耀會,主編.當代教育教學文論[M].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