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凱宇(赤峰學院 建筑與機械工程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
論大學生手機依賴成因與應對策略
景凱宇
(赤峰學院建筑與機械工程學院,內蒙古赤峰024000)
摘要: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大學生手機使用習慣,從習慣出發(fā)尋找原因.在成因方面,我認為主要是由人際關系與學習方面的壓力所致.因此,要想從根本解決問題就要追本溯源從這兩方面入手,通過積極地引導與管理能使學生在使用手機的過程中趨利避害.
關鍵詞:手機依賴;孤獨感;壓力;原因
如今,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隨著技術的提高,智能手機越來越便捷,工業(yè)化量產后價格逐年降低,普及程度越來越高.隨著普及程度的提高,它對人們的影響也與日俱增.手機以它的便捷、功能強大征服著人們,但也在很多方面困擾著人們,許多人無論吃飯、睡覺還是走路手機都不離手.目前,手機幾乎成為很多人的生活必需品,一旦手機不在身邊或者沒電,許多人會表現出焦慮、無所適從等特征.
手機、筆記本逐漸成為許多學生步入大學必備的“兩大件”.隨之而來的是,一方面,由于用手機聊天或者玩游戲,導致睡眠不足,上課無法集中注意力甚至在課上睡覺;另一方面,手機游戲、短信、電話等,嚴重分散學生注意力,許多學生無法認真聽課.這嚴重影響了課堂秩序與授課效果.
由于手機依賴在大學中是普遍問題不是哪一所大學的特性,而是共性問題.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專業(yè)、年級存在著某些共同的特征.因此,本文的研究對象為赤峰學院某學院學生,采取的方式為問卷調查和隨機抽樣訪談.共發(fā)出問卷140份,收回有效問卷131(93.6%)份,缺失值9人,其中男生103 (78.6%)份,女生28(21.4%)份,平均年齡18.45歲.研究參與者均為自愿參與調查研究.
問卷以選擇形式給出,針對每個問題都分為三個層次: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以下為調查結果:
調查內容 符合 基本符合 不符合曾在課上使用手機 98 20 15每天使用4小時以上 83 18 32每天使用6小時以上 48 17 68每天發(fā)短信20條以上 65 30 37 22點以后仍在使用手機 35 37 61網上聊天時間多于現實交流 43 31 59離開手機會感覺不適 41 23 69
上述結果可以看出,手機已對大學生的生活產生了顯著的影響,而且很多都是不利影響.不論男生女生在某種程度上都對手機形成了依賴,手機已近乎一種“生活方式”.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手機依賴進而影響教學不是短時間內造成的.所以如果想消除手機造成的負面影響也不是短期能夠實現的,在心理上要做好打持久戰(zhàn)的準備.首先要做的就是擺正態(tài)度,要以寬容的態(tài)度對待手機這樣的新鮮事物.畢竟手機使我們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得到了提高,盡管它有時影響人們休息,有時使人們對它產生依賴.從哲學的角度來說,事物都具有二重性,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關鍵是主觀上人們怎么看待它.這就好比人們對“錢”的爭論,到底是錢使人們犯罪,還是有些人的行為使錢變得污濁?我個人更支持后者,所以我認為關于手機的問題更多的是錯誤的使用時機和使用方法.看待問題應該與時俱進,當代的大學生確實面臨著更多的挑戰(zhàn)和誘惑,如果單純的指責手機是一切問題的元兇未免有些膚淺.認為消
滅手機,就能恢復當初的學生全部雙手背后,抬頭聽講的時代更是不切實際.因此要承認糾正這些行為的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想從根本解決就要究其原因.
作為管理者要從宏觀層面高瞻遠矚,多管齊下,單純從某一方面著手是無法獲得預期目的的.解決問題就要追本溯源,只有發(fā)現了原因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以上的調查結果印證了孤獨感與手機依賴的關系,那么是什么導致生活在大學中的過著集體生活的學生依然感覺孤獨呢?
答案與大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生活方式等息息相關.進入大學校園以后,舊的人際關系網由于時間、空間因素相對疏遠,而新的人際關系網還沒有形成,造成了一定的心理“真空期”.盡管同學們朝夕相處,但是缺少深層次的交流.同學之間更多的扮演著對方的玩伴、吃伴,而非朋友、知己,正因為此,他們會感覺空虛沒有內心支撐,試圖借助手機與過去的好友保持聯系或結交新的朋友.
另一個主要原因是,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新的挑戰(zhàn),大學生在入學之前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而進入之后又沒有進行必要的輔導.這導致學生內心倍感壓力,需要尋找一種途徑來釋放壓力.而手機和網絡的結合以其觸手可及,功能強大的特點戰(zhàn)勝了其他消遣方式脫穎而出.
根據以上原因,我認為應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1)人際關系方面:
步入大學以后,很多學生都離開父母,離開家開始了寄宿式生活,體驗集體生活.這對于獨生子女來說是一個挑戰(zhàn).首先,由于長期的家庭內的生活,在家庭的保護傘的庇護下,心理承受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面臨集體生活時存在不足.在家庭中,獨生子女多數都是主角,決定著很多事,而進入宿舍后,就需要學會與他人共享,聽從他人的意見.一部分學生可能無法在短時間內適應這種轉變,出現與宿舍成員不和等問題,進而形成心理壓力.另外,以前的交際范圍內,多數是有相似經歷的人打交道,而大學宿舍的成員來自五湖四海.如何與完全陌生人溝通,如何與之建立情感紐帶也是一個挑戰(zhàn).這些挑戰(zhàn)都就對學生產生了一種無形的壓力,有壓力就需要尋找方式釋放.手機恰恰在此派上用場.有些人通過游戲來逃避現實中的問題;另一些借助手機與以前相識的人傾訴,或者對新認識的網絡中的朋友傾訴.因為面對網絡中的朋友可以擺脫一些現實中的束縛,對他們傾訴的心里話不會與現實中的自我形象建立聯系,進而影響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學生不必擔心我跟對方說了什么,對方會告訴自己認識的其他人,形成一些有關自己的輿論的負面影響,因為對方只是虛擬朋友,彼此只是對方消息欄里的一個頭像而已.所以通過這種方式交流學生可以暢所欲言,漸漸的有可能對網絡、手機形成依賴.而這種交友方式又使當事人進入另一個“死循環(huán)”:因為孤獨所以尋求在網絡中交際中尋求慰藉,因得到慰藉而沉迷在虛擬世界中,逐漸變“宅”,漸漸脫離現實交際圈,使學生對現實社交圈感到不滿,又反過來激發(fā)他們繼續(xù)投身網絡的動力.
大學的管理模式也存在某些缺陷.人是社會動物,在一起難免會互相影響.而實際情況是,除了上課時間和一些大型活動以外,男生女生之間很少交流;而一些大學由于專業(yè)設置導致男女比例失調(較明顯的是偏重理工類、經管類、師范類的非綜合性大學),減少了男女生交流的機會.因此學生更多時間是與同性相處,加之大學里學習任務相對輕松,課余時間較多,而學生又不能找到更多的方式去填補閑暇時間.大學生活單調成為很多學生的心聲.而科技的發(fā)達,使一些與網絡相關的休閑方式與大學生十分接近,而且與其他形式比較,它們對學生更具吸引力.這樣就造成了,宿舍中的男生相互影響玩游戲的氣氛互相促進越來越濃;而女生中網上聊天、看電視劇成為大勢所趨.
除此以外,由于同時在現實與虛擬世界中生存,漸漸的學生會感覺到迷失,或者依賴.由于大學擴招等因素,很多學生心目中的大學生活都與實際有差距.對現實不滿就驅使學生去尋找可以使自己得到滿足或可以成就理想自我的地方.虛擬世界就是其中之一,有些人在游戲中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揮霍著現實中無處消耗的精力;有些完成著現實中自己無法完成的夢想,有些在與虛擬的朋友卿卿我我.漸漸的這些形成新的習慣,對網絡產生依賴.隨著在網絡中度過的時間越來越長,這種行為會產生一種慣性,虛擬與現實的界限逐漸模糊.一些現象會隨之而來,譬如,只要沒事的時候就會查看手機,或者打開電腦感覺現實世界不如虛擬世界真實.如果離開了虛擬世界就是感到不安,不停地拿出手機
查看有沒有人跟自己聯系.
(2)學習方面
作為大學生面臨著很多新的學習方面的挑戰(zhàn)需要在很多方面做出轉變.首先,學習目標變得模糊不清,很多學生對未來沒有明確的規(guī)劃.而以前高中階段,學習很有目的性,那就是為了參加高考、考高分.失去目標就容易導致大學后的學習動力不足.其次,學習方法和學習內容不同.大學的管理是松散型管理,依靠的是學生的自覺性,而這一點在高中階段教育中未得到充分的重視、足夠的鍛煉.而在學習內容上,以前幾節(jié)課才能講一章內容,大學課堂有可能一節(jié)課就是一章.老師也不會細致的帶領學生大規(guī)模復習,大量做題進行鞏固新學知識.難度加大而動力減少,無疑增加了適應大學教育學習的困難程度.許多學生會感受到這種壓力,尤其是臨近考試時.有了壓力又不能很好解決產生壓力的源頭,就需要尋找途徑去排解.這也引發(fā)學生沉迷于網絡,沉迷于手機.
另外教育者在遇到這樣的問題時也需要自我反思.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過程,而是結果.如果一種方式得不到大多數人的接受,那么不管它已經存在了多久,都需要對它進行改進和修正.這里我建議在授課方式上,可以適當引入討論式代替講授式.從而增加與學生的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另一方面,在課程內容安排上進行調整.公共課可以及時更新,充分體現時代性,將前沿的社會關注的問題引入到課堂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專業(yè)課方面,注重實用性.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說,大學教育更傾向去一種大眾教育,而非精英教育,學生更多的面對的是實際工作,而非理論科研,刪繁就簡去除枯燥理論,將理論聯系實際也能從某種程度吸引學生.如果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也就可以從手機那里將學生的注意力奪回來.集中注意力聽講,就不會有多余的精力課上玩手機.
最后就是在制度層面,對課上使用手機影響教學進行管控.首先要加強管理,從制度上約束學生.完全依靠自覺去制止某件事的發(fā)生是不現實的,更何況是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缺乏自覺性的大學生.因此通過制度督促學生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學校方面可以針對使學生產生壓力的原因,進行系統性的心理輔導,使學生更快更好的適應大學生活.引導學生通過正確的方式排解內心壓力,通過更好的適應大學生活,減少在適應過程中產生的心理壓力.最后就是通過進行人生規(guī)劃指導和專業(yè)前景的介紹使學生盡快樹立自己的人生目標進而增加學習動力.以更好的精神面貌去面對學習生活中的挫折與挑戰(zhàn).在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都產生過類似的迷茫就是,“我學的東西有什么用“,“我學會了這些以后能做什么”.甚至有些大三的學生仍有這方面的困惑.在這種問題的困擾下,很難拿出足夠的動力與自覺性去面對學習中的困難.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一些問題得到了解決,隨之而來的是一些新的問題和挑戰(zhàn).這也是社會進步的一種形式.在解決問題中,歷史的車輪在不斷前行.
我們在接受新的通訊方式的同時也在接受它給人們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祈求通過隔斷手機與學生的聯系的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去解決問題是不切實際的.俗話說“解鈴還須系鈴人”要解決問題首先要了解原因,形成手機依賴,影響學業(yè)是一個漫長過程,改變它也不能一蹴而就.而就原因來說因人而異,需要針對具體的個體去研究解決辦法,教育者應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去解決問題.在去除手機負面影響的過程中,沒有一種手段是萬能的.
總之,我個人認為:世上沒有生來就是錯誤的東西,只有錯誤的使用者.通過正確的引導和管理,手機這種工具也可以在教學中揚長避短,更多的發(fā)揮其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白曉麗,姜永志.大學生手機互聯網依賴與孤獨感的關系:網絡社會支持的中介作用[J].中國特殊教育,2014(1):41-47.
〔2〕趙紅深,曾建一,陳雄新,周外明.職業(yè)技術學院學生上網狀況與健康水平[J].中國臨床康復, 2005,9(48):21-23.
〔3〕周江平,計毅波.大學生手機上網與行為變化實證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2):69-72.
〔4〕周揮輝,黨波濤,蔣永紅.手機對當代大學生發(fā)展的影響及其對策研究[J].大學生研究,2011(6): 90-92.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 260X(2015)02- 0128-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