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隨
(中共岳陽市委講師團,湖南 岳陽 414000)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專題研討法治,實現(xiàn)了從“人治”到“法制”,從“法制”到“法治”的重大轉(zhuǎn)變。法治不單純是一個法律問題,而是與國家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緊密相關的系統(tǒng)問題。美國法學家梅利曼認為:“法律根植于文化之中,它在一定的文化范圍內(nèi)對特定生活在特定時間和地點所提出的特定要求產(chǎn)生反響。從根本上說,法律是人們認識、闡述和解決某些社會問題的歷史方法?!绷暯娇倳浽霉湃苏Z:“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國,則一國治?!毕惹胤翼n非子對國家和民族的盛衰興亡嬗變有個辯證統(tǒng)一的觀點:“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
進入新世紀,中國社會經(jīng)濟、政治、文化發(fā)展,對國家治理方式提出了新要求。結合發(fā)展需要,合理利用傳統(tǒng)文化精髓促進國家法治建設已成為時代必然。
法家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后起的研究國家治理方式的學術派別,因主張“以法治國”的“法治”故稱“法家”,是當時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言人。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韓非等。他們大都出身于平民階層,均不同程度地參與了各諸侯國的變法活動,因此,理論較其他學派更富于實踐色彩。
1.重視法律權威,反對儒家禮制。法家重視法律,反對儒家的“禮”。要求嚴格依法辦事,維護法律權威。堅決反對在 “法令”之外講仁愛、道德?!胺ā弊鳛橐?guī)范社會的統(tǒng)一標準,有其客觀性和穩(wěn)定性,法律一旦頒布生效,就不因人的主觀意志而發(fā)生變化,必須“官不私親,法不遺愛”?!靶踢^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體現(xiàn)了法家公平執(zhí)法的決心。
2.明確法律作用,保持法律穩(wěn)定。認為法律作用之一是“定分止爭”,即明確物的所有權。所有權一旦確定就不能爭奪,否則將受到制裁。法律的第二個作用是“興功懼暴”,鼓勵人們立戰(zhàn)功,使不法之徒感到恐懼,從而達到富國強兵,取得戰(zhàn)爭勝利的目的?!胺欢獭保耙弧敝傅氖恰胺ā钡膬?nèi)容,不能“故新相反,前后相?!保肮獭敝副3址ǖ姆€(wěn)定性,認為“朝令夕改”是亡國之道,反映了法家從“變法”到“定法”的立場轉(zhuǎn)變。
3.主張法自君出,擴大國家權力。法家主張立法權掌握在君主(國家)手中,建立“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的君主專制的封建法律制度。法家提出的“強國弱民”理論主張“無限地擴大國家權力而縮小人民的利益,助長中華形成了權力單極的社會形態(tài),政治強盛而無民間力量”。正是由于這一點,古代中華的人的權力被極大壓迫,國民性極其淡漠。
4.支持重刑主義,嚴厲處罰“將過”。法家認為人們在將要犯罪而尚未構成犯罪時,就應處以刑罰。處罰“將過”實際上是按人們的思想定罪而不是按行為定罪。法家將有犯罪思想和有犯罪行為二者等同起來,給予同樣的懲罰,混淆了罪與非罪的界限,是重刑主義的表現(xiàn)。
5.主張銳意改革,反對復古思想。法家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的進化史觀?!罢J為人類社會是運動發(fā)展的,法律制度因勢而立?!鄙眺泵鞔_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張,韓非則進一步提出“時移而治不易者亂”,那些故步自封,反對變革的“守株待兔”之人必將被歷史的大潮所淘汰。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最為重視法律的一派,提出了一整套理論和方法,為后來秦朝建立中央集權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jù),后來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和法律體制,成為了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儒家是春秋末期由孔子創(chuàng)立的民間學術派別,以尊卑等級仁愛為核心。儒家提倡“仁者愛人”,主張社會各階層自我約束,從而達到天下統(tǒng)一、安定有序的大同社會。儒家思想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我國文化修養(yǎng)和民族精神氣質(zhì)的塑造無不與儒家思想息息相關。
謠鹽: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地區(qū)突發(fā)9.0級大地震后,位于本州島福島的核電站發(fā)生爆炸并出現(xiàn)核泄漏;由于外界盛傳服用碘鹽可以抵抗核輻射,從而引發(fā)中國大陸民眾大量搶購、囤積碘鹽。類似“服用碘鹽可以抗輻射”及“此后一段時間內(nèi)生產(chǎn)出來的鹽將受到核污染”的說法并無科學依據(jù),只是一部分人制造的謠言。又因為此事與鹽有關,并且“言”與“鹽”諧音,故以“謠鹽”代替“謠言”。
1.主張“為國以禮”,反對“以力服人”。 面對“禮崩樂壞”的社會現(xiàn)實,孔子一方面嚴厲譴責各種破壞和違反周禮的言行;另一方面也試圖通過改良的方法緩和社會矛盾。儒家主張從宗法觀念出發(fā)主張建立一個統(tǒng)一開明的家長式政體,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達到以禮治天下的理想社會。儒家的“禮”也是一種法的形式,是以維護宗法等級制為核心的,若違反“禮”的規(guī)范,就要受到“刑”的懲罰。孟子適應時代的變化發(fā)展需要對儒家學說做出了變通,反對“以力服人”的霸道,主張仁者王天下。
2.強調(diào)“為政以德”,重視道德教化。儒家的“德治”主張以道德去教育人,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感化。這種心靈上的改造是最徹底、根本的教育方式。在這種價值引導下,倡導人性之美,通過教化實現(xiàn)以德治國的偉業(yè)。當然,儒家學派從未否定過刑罰的暴力作用??鬃诱J為“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主張寬容(道德)和嚴厲(刑罰)相互補充,后人將其概括為“德主刑輔”。
3.主張“為政在人”,提出“人治”主義。儒家從“人性向善”出發(fā),認為人可以通過對自我與外界的深度反思體悟到自己存在的價值,進而以道德和社會責任要求自己的行為?!叭酥巍逼氐禄弑旧恚鲝堎t人政治,統(tǒng)治者應樹立民本思想,實行“仁政”,惟有天下歸仁,才能達到天下大治的目的。孔子重視社會上層階級特別是君王的個人表率作用,認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倡導“賢者在位,能者在職”的人治,提出“惟賢者宜在高位”。
總之,儒家常以一位長者的態(tài)度關注于現(xiàn)實的民生,這與現(xiàn)代西方福利國家的家長式作風有諸多相似之處,這為法治建設中實質(zhì)正義的實現(xiàn)提供了一種可資借鑒的資源,值得探索與研究。
道家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老子創(chuàng)立的重要的思想學派,提倡道法自然、自然無為,因其以“道”為世界最后本源,故稱之為“道家”。道家思想以其獨有的對宇宙、社會、人生的感悟,在哲學上呈現(xiàn)出強大的價值和生命力。
1.崇尚無為而治,主張“絕圣棄智”。老子最先提出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說明自然與人為的關系。崇尚無為而治,否定有為的人定法。道法自然,統(tǒng)治者切忌過分壓榨人民,最終實現(xiàn)“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為無為,則無不治”。另一方面,又主張“絕圣棄智”,排斥有為,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使民無欲無知。提倡復古倒退、惟道是從,以至于一般地否定法律和道德的作用。
后來的黃老學繼承了道家的無為政治,提出君道無為、臣道有為的思想,同時也吸取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儒家的禮儀仁愛思想等,提出刑德并舉、恩威并施,是無為與有為的結合,在政治上具有積極進取的精神,也在相當程度上克服了老莊的消極無為思想。
2.主張精神自由,追求天人合一。莊子在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上將其進一步發(fā)展,追求人精神的絕對自由。認為人對客觀自然是無能為力的,只能“安時而處順”。但他又極端地不滿于現(xiàn)實,只好從精神上追求自我的解脫,超然物外,把人生看成一場大夢,物我兩忘,他認為這樣就可以與“道”同體,獲得不受任何約束和限制的絕對自由。
3.批判既存制度,支持“虛無主義”。莊子進一步發(fā)展了老子的陰陽觀并將其極端化,形成了相對主義的哲學觀點,并以此為武器對當時的仁義道德和法律制度進行了揭露。他認為“彼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鼻f子對禮法的抨擊有助于加深對統(tǒng)治階層虛偽本質(zhì)的認識,但他鼓吹的法律虛無主義,對法律思想的發(fā)展有消極影響。
道家哲學有出世化的氣質(zhì)和不與當政者合作的態(tài)度,往往傾向于批判專制主義和封建宗法制度,帶有顯著的自由主義色彩。道家追求自由的思想使后世失意政客與低層農(nóng)民具有了藐視和批判既存制度與文化的勇氣,成為其追求個人獨立與反抗暴政的思想武器。
法家強調(diào)“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包括君主在內(nèi)的一切人都從法,這是大治的社會。商鞅主張:“刑無等級”(《商君書?賞刑》),自卿相、將軍到大夫、平民,凡不服從君主命令、違犯國家法禁、破壞國家制度的人,都要依法治罪。法家認為法治優(yōu)于人治,實行法治的社會處理事情以法律為準,不受個人情感和親疏貴賤的影響。在我國,法律的公正平等正在逐漸彰顯。以當前反腐敗斗爭為例,十八大報告反腐旗幟鮮明,明確提出:“不管涉及什么人,無論權力大小、職位高低,只要觸犯黨紀國法,都要嚴懲不貸。”周永康、徐才厚等高官被查處,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潛規(guī)則。十八大以來,99名副部級以上高官和軍級以上干部先后落馬,也正是不殊貴賤皆從法的體現(xiàn)。
儒家思想歸根結底是通過“禮”來維護社會秩序;同樣,法律也是通過規(guī)范行為維護社會秩序。儒家的“民本”思想與法治國家“以人為本”的理念相互促進。儒家的“民本”思想認為民眾安居樂業(yè),才能從根本上減少犯罪,國家才能長久穩(wěn)定。因此中國古代法律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打上了“民本”的烙印,具有人文主義的特色。當代中國法治建設堅持法律以人本主義為其哲學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diào),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tǒng)一的。保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2004年,岳陽市委、市政府尊重民意、集中民智,提出了“民本岳陽”的執(zhí)政和發(fā)展理念,強調(diào)改善民生、從人民群眾最現(xiàn)實、最直接、最關注的利益問題入手,圍繞人民增收、就業(yè)再就業(yè)、社會保障等利民惠民實事下大力氣。同時,致力于提高人的素質(zhì)、促進人的全面進步,提升城市文明程度。這是對源于中國優(yōu)秀政治傳統(tǒng)的“以民為本”的繼承和發(fā)展。
道家思想創(chuàng)始人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闡釋了“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拔覠o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钡兰译m然并未正式提出“大道至簡”,但是通過“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等哲理,我們足以領略到“大道至簡”的思想精髓。2015年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大道至簡,有權不可任性”一語既出,引起兩會代表和委員的強烈反響?!按蟮乐梁啞痹醋灾腥A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也是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中國智慧,體現(xiàn)了政府大力簡政放權,敢于自我革命的決心。所謂“無為”,并非“不為”,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從而達到善治的最終目的。
法家無視個體生命價值,認為戰(zhàn)爭是統(tǒng)一天下的唯一途徑。根據(jù)《史記》的《秦本紀》和《秦始皇本紀》記載,商鞅變法后的秦惠文王七年至秦始皇十一年,光是在秦攻三晉的戰(zhàn)爭中就斬殺百萬余人?!爱敺业姆ㄖ闻c專制主義結合,壓迫就變得無比粗暴殘酷,使尚存的個體生命處境極為惡劣?!苯陙?,暴力執(zhí)法新聞爆發(fā)式地沖擊著公眾眼球,暴力式拆遷執(zhí)法“遼寧張劍拆遷命案”、暴力式城管執(zhí)法“城管打死瓜農(nóng)”、暴力式計生執(zhí)法“陜西安康馮建梅‘大月份’引產(chǎn)行政處罰案”等等,這些對生命權的肆意侵犯,公眾并不陌生。中國擁有五千年歷史文化,從古至今,集體權力一直被人們所尊崇。“中國人對生命的定位,是建立在一個重要的基石之上——即群體的生命高于個體的生命?!笔艿絺鹘y(tǒng)文化與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我國的人權保護力度,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古代中國引情入法,重人情輕法律,行政長官兼管司法,判案不需要熟悉法律,只要合情合理即為公正。容易使法律審判形成情緒化的 “輿論審判”。道德至上的思想本身就有輕視、排斥法律的地位與作用。因此儒家思想不符合現(xiàn)代法治要求?!皺嗔鼟端痉▽е螺浾撊菀追序v,權力綁架輿論導致司法難以獨立。”藥家鑫案是輿論干預司法的典型案例。案中關于“富二代”、“官二代”捕風捉影的傳說及地位卑微的受害人家屬把 “不判死刑不葬妻”作為談判條件的辛酸事實,都說明審判不能獨立的現(xiàn)實。
道家學者主張安時處順、復古倒退,這種出世化的哲學使民眾漠視政治,缺乏“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感。其次,道家主張無為而治,鄙夷有為的人定法,認為“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法令滋彰,盜賊多有”以至于一般地否定道德、法律的作用,這是消極的。受此影響,我國公民的政治自主意識嚴重缺乏,雖有法律屬性的“公民”稱號,但骨子里缺乏主人意識、權利意識。在網(wǎng)絡與日常生活中,“被幸?!?、“被平均”、“被代表”等一系列被動語態(tài)的流行,也反映出政府施政與公民參與政治之間的失衡。
現(xiàn)代法治建設離不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支持,中國目前的法治建設必須在充分尊重傳統(tǒng)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尋求解決辦法。中國有獨特的社會特點,無論什么樣的法治引入中國都必須加強與本土化的連接與適應。一味批判傳統(tǒng)文化,主張摒棄傳統(tǒng)“全盤西化”的觀點是不可取的,應當在甄別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和糟粕中,有效利用傳統(tǒng)文化的合理價值促進法治建設。
[1]陳蓉蓉.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論“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J].山西財經(jīng)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2(55).
[2]紀林繁.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法治資源[J].前沿,2013(11).
[3]梁樹波.阻礙依法治國進程的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思想[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6(2).
[4]吳兵.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法治思想的缺失分析[J].錦州醫(y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5]吳記彬.儒家文化與社會主義法治建設[D].廣州:廣東海洋大學,1999.
[6]楊立新.論中國傳統(tǒng)法治中的依法治國思想[J].遼寧教育學院學報,1998(7).
[7]張晉藩.依法治國要注意吸收傳統(tǒng)法文化中的精華[J].人大工作通訊,1997.
[8]張厚勇,趙德兵.關于傳統(tǒng)法律文化與現(xiàn)代中國法治的思考[J].法治視角,2005(7).
[9]張甲娜,方俊飛,葛德平.我國傳統(tǒng)文化特征及其對法治建設影響探析[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