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娟平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北京 100055)
?
從《哀希臘》的翻譯看梁啟超等譯介的拜倫形象
○ 張娟平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北京 100055)
在英國詩歌譯介到近現(xiàn)代中國的過程中,浪漫主義詩歌一直是主流,而作為浪漫主義代表詩人之一的拜倫則最受重視。梁啟超是較早譯介拜倫詩歌的人物之一。梁啟超作為近代中國著名的改良派政論家和思想家,他譯介拜倫的意義無疑在于截取適應當時局勢需要的方面,而其作為較早的西方文學宣傳家,為中國知識分子譯介的拜倫形象呈現(xiàn)出鮮明的政治色彩。
拜倫; 《哀希臘》; 梁啟超; 馬君武
1903年1月,梁啟超在他的小說《新中國未來記》中根據(jù)弟子羅昌的口述,第一個引譯了拜倫的兩節(jié)詩,即拜倫的長詩《唐璜》中一首可以獨立成章的詩中詩《哀希臘》的第一節(jié)和第三節(jié)。并用曲牌《沉醉東風》和《如夢憶桃源》填譯了出來。以下是《哀希臘》原詩的第一、三節(jié):
The isles of Greece, the isles of Greece!
Where burning Sappho loved and Sung,
Where grew the arts of war and peace,
where Delos rose, and Phoebus sprung!
Eternal summer gilds them yet,
But all, except their sun, is set.
…
The mountains look on Marathon ――
And Marathon looks on the sea;
And musing there an hour alone,
I dreamd that Greece might still be free;
For, standing on the Persians grave,
I could not deem myself a slave.
梁啟超的翻譯是這樣的:
(沉醉東風)……咳!希臘啊,希臘啊……你本是平和時代的愛嬌,你本是戰(zhàn)爭時代的天驕。撒芷波歌聲高,女詩人熱情好。更有那德羅士、菲波士兩神名。榮光常照。此地是藝文舊壘,技術中潮,即今在否?算除卻太陽光線,萬般沒了。
(如夢憶桃源)瑪拉頓后啊山容縹緲,瑪拉頓前啊海門環(huán)繞,如此好河山,也應有自由回照。我向那波斯軍墓門憑眺,難道我為奴為隸,今生便了?不信我為奴為隸,今生便了![1]5630
拜倫的《哀希臘》作于1819年即希臘獨立戰(zhàn)爭爆發(fā)前二年。詩作激情澎湃,充滿斗志,對希臘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是全詩的主旨。第一節(jié)詩人盛贊了希臘昔日的容光,“where Delos rose, and Phoebus sprung”中“Phoebus”指智慧之神——太陽神,“Delos”據(jù)說是太陽神的誕生地,短短的詩句卻揭示了希臘古老而輝煌的文明,“But all, except their sun, is set”一句突然轉折,訴說著今日希臘的黯淡敗落,一繁華一沒落的對比,使人讀之心酸不已。第三節(jié)以希臘波斯戰(zhàn)爭中希臘的失敗為背景,向希臘人民吶喊著不要再去做侵略者的奴隸而要起來反抗。梁啟超的譯文除了個別的詞語翻譯有誤外(將“Delos” “Phabus”譯為兩位神人的名字),大致上譯出了詩的內容,抑揚頓挫的曲子詞的音調倒也顯得沉郁悲壯。魯迅先生1925年在《墳·雜憶》中回憶在日本讀梁譯的《哀希臘》時說 G·Byron的詩當時多為青年所愛讀,他自己也曾因為讀了他的詩而心神俱旺。兩節(jié)譯詩嵌在梁的政治小說《新中國未來記》中第四回。第四回寫黃李二人聽見有人唱歌:“瑪拉頓后啊山容縹緲,瑪拉頓前啊海門環(huán)繞,如此好河山,也應有自由回照。我向那波斯軍墓門憑眺,難道我為奴為隸,今生便了?不信我為奴為隸,今生便了!”[1]5631接著梁啟超便通過小說主人公之口,盛贊拜倫的人品和詩品:“拜倫最愛自由主義,兼以文學的精神,和希臘好像有夙緣一般。后來因為幫助希臘獨立,竟自從軍而死,真可稱文界里頭一位大豪杰?!盵1]5630又說:他的《渣阿亞》“正是用來激勵希臘人而作。但我們今日聽來,倒像有幾分是為中國說法哩。”[1]5631他的《哀希臘》,“雖屬亡國之音,卻是雄壯憤激,叫人讀來精神百倍?!渚浜孟袷菍χF(xiàn)在中國人說一般?!盵1]5631很明顯,梁啟超譯詩的良苦用心即借《哀希臘》來哀中國。
在梁啟超看來,希臘與中國有著相似的特點,即皆擁有悠久的歷史、壯麗的河山和輝煌的文化,而今日之命運也十分相似,共同受著外侮、被其他國家侵略,輝煌的文化也不能換來如今的自由,在世界大潮中變得沒落、弱小,需要國家的民眾共同起來反抗外來侵略,尋求自身的自由與解放。拜倫在梁啟超看來,以一位英國詩人的身份投筆從戎,以一種熱愛自由的精神,“和希臘好像有夙緣一般”,參加了希臘的民族解放戰(zhàn)爭。他身上的那種熱愛自由和無所畏懼的大豪俠精神受到了梁啟超的激賞和推崇。作為積極倡導“詩界革命”,“文界革命”的資產(chǎn)階級思想家,梁啟超試圖在文學界進行一場破舊立新的革命。在小說后面的總批中梁啟超說道:“顧常好言詩界革命,謂必取泰西文豪之意境之風格,熔鑄之以入我詩,然后可為此道開一新天地。”[1]5636又說:“顧吾以為譯文家言者,宜勿徒求諸字句之間,惟以不失其精神為第一義,不然,則詰屈為病,無復成其為又矣?!盵1]5637在他看來,無論是譯詩還是做詩,關鍵是要在意境上求新,著重精神的傳達而不是字詞的雕琢。那么在對拜倫的譯介上則更顯著地體現(xiàn)了梁啟超的政治功用性。從總批所說的“瓜分之殘酷,言之者多,而真憂之者少。人情蔽于所不見,燕雀處堂,自以為樂也。此篇述旅順苦況,借作影子,為國民當頭一棒。是煞有關系之文,其事跡雖不能備,然搜羅之力頗劬,讀者當能鑒之。”[1]5637這樣一段話看來,譯詩的意圖更清晰——將拜倫的詩翻譯過來,并加進其政治小說中,目的是為了驚醒世人。拜倫是梁啟超向中國介紹的英雄人物的其中之一。
梁啟超在譯介外國文學的時候,往往選取那些能夠開啟民智、鼓舞精神的偉大人物和文學作品。梁啟超在1902年的著述中,介紹了很多的外國名人的傳記[2],《近世第一女杰羅蘭夫人傳》、《意大利建國三杰傳》、《匈牙利愛國者葛蘇士傳》,還有中國名人的傳記《張博候班定遠合傳》《皇帝以后的一偉人趙武靈王傳》。這些中外名人不是為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奮斗或者犧牲的豪杰志士,就是勇武的邊疆開拓者和倡導改革的政治家。所以他一旦接觸到對于19世紀的歐洲文化和思想界頗有影響的拜倫,便十分欣賞,所以忍不住將拜倫的《哀希臘》翻譯過來,《哀希臘》其實就是為了哀中國的現(xiàn)狀。梁啟超選取這兩節(jié),顯然有感于當時中國在西方列強的炮火下懦弱茍且的局面,借以諷喻中國。
結合梁啟超對拜倫的譯介,我們大致看出梁啟超試圖為國人紹介一個這樣的拜倫形象:
1.英國近代的偉大詩人,擅長寫情,詩歌作品數(shù)量豐富。作品因為飽含激昂的熱情很富有感染力,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有“拜倫派”。
2.拜倫除了作為文人之外,他本質上是個大豪俠。為了援救希臘的獨立,英年早逝。
我們從梁啟超的介紹中感受到的是一個豪俠詩人的形象,一個完全地投身到希臘的民族解放事業(yè)中的大英雄的拜倫形象。這樣的拜倫形象無疑是梁啟超選取拜倫作為譯介對象的著眼點。他凸現(xiàn)拜倫的英雄氣概和為希臘獨立的英勇行為,借用《哀希臘》的詩句來鼓舞的是中國有志之士的愛國熱情,想喚起的便是中國當時正缺乏的拜倫身上那種英勇抗擊外侮的英雄氣概。梁啟超給國人樹立的拜倫形象深刻地影響了近代知識分子的精神,《哀希臘》一度被譜成歌曲,傳唱一時?!景矗寒敃r著名的社會活動家金一,即天放樓主人金松岑,他即時地編譯了拜倫的《吊希臘》。他用梁啟超譯詩中帶“漪”字為句尾的詩句,譯編成四句歌辭,推向了社會。由于他是以歌詞的形式出現(xiàn)的,并附有簡譜,所以流傳的更為廣泛,成為當時中小學生廣為傳唱的一首學生樂歌。歌詞后來被收入“以和平勇壯之音律,寫流美淺顯之文章”的《新中國歌唱集》(1905年)。其流傳較廣,影響也更深。】而拜倫的這首《哀希臘》詩也得力于梁啟超的首譯而名聲大噪,緊接著便出現(xiàn)了眾多譯者。
馬君武鑒于梁啟超譯《哀希臘》詩的殘缺,1905年底重新將《哀希臘》一詩十六章全部譯出。以下摘錄譯詩的一三和五六節(jié):
哀希臘歌
希臘島,希臘島,詩人沙孚安在哉?愛國之詩傳最早。戰(zhàn)爭平和萬千術,其術皆自希臘出。德婁飛布兩英雄,淵源皆是希臘族。吁嗟乎!漫說年年夏日長,萬般消歇剩斜陽。
……
馬拉頓后山如帶,馬其頓前橫碧海。我來獨為片刻游,猶夢希臘是自由。吁嗟乎!閑立試向波斯冢,寧思身為奴隸種。
……
希臘之民不可遇,希臘之國在何處?但余海岸似當年,海岸沉沉亦無語。多少英雄古代詩,至今傳誦淚猶垂。琴荒瑟老豪華歇,當是英雄氣盡時。吁嗟乎!欲作神圣希臘歌,才薄其奈希臘何!
……
一朝宮社盡成墟,可憐國種遂為奴。光榮忽傍夕陽落,名譽都隨秋草枯。豈無國士生列島,追念夙昔傷懷抱。我今漂白一詩人,對此猶慚死不早。吁嗟乎!我為希臘幾顰蹙,我為希臘一痛哭。[3]
……
馬君武在翻譯拜倫的《哀希臘》時說:“此詩共十六章,梁啟超曾譯其二章于新小說。梁氏非知英文者,賴其徒羅昌口述之,予以乙己冬歸滬,一省慈母。雪深風急,茅屋一椽,間取拜倫詩讀之,隨筆移譯,遂盡全章。嗚呼!拜倫哀希臘,今吾方自哀之不暇爾?!笨梢娮g者的心情滿懷哀嘆。他的翻譯采用的是七言古風體的形式翻譯。馬君武是清末民初著名的翻譯家和愛國詩人,他主張詩歌創(chuàng)作應該反映時代的風潮,激起愛國的激情,所以他盛贊拜倫身上那種大文豪、大俠士、大軍人的慷慨氣質,也從而能在風雨如晦的夜晚將《哀希臘歌》一氣呵成翻譯出來。所以對馬君武的譯詩評價歷來也眾說紛紜,有的肯定,有的否定。筆者贊同余光中先生的看法(按:余光中先生在現(xiàn)代文學館的一次關于《創(chuàng)作與翻譯》的講座中提到,馬君武采用七言的形式來譯拜倫的充滿氣勢的詩這一點把握很好)。
總體上來看,馬君武對拜倫的譯介的著眼點仍然傳承梁啟超的精神。梁啟超完全將拜倫作為“民族化的個人英雄式人物”進行宣傳,拜倫在梁啟超的筆下是政治化個人的表征,我們無法從他的譯介中得出一個有著多層精神層面的完滿的拜倫,他的形象只是一種“豪俠”式詩人的人物定型,關于詩人的生平及其其他的更多的讀者無法得知。所以說梁啟超的譯介高揚了拜倫的精神氣概,忽略了人性化的拜倫,一個敏感多情的極其個性化的詩人的一面,另外我們也無法通過梁啟超的譯介知道驅使拜倫援助希臘獨立的原因何在。 兩人凸現(xiàn)了拜倫作為援助希臘軍隊進行抗擊侵略者的傳奇英雄人物的形象,雖然兩者都注意到拜倫作為大文豪的身份,詩人的身份,但是他們沒有談及拜倫的整個文學創(chuàng)作的情況,而是極力推崇拜倫的英雄氣概的一面,革命領袖的一面,這也是那個救亡圖存的時代要求使然。而這一點也正是那個時代譯介外國傳奇人物(政治家、革命家、詩人、文學家等)的不言而喻的標準。
[1]張品興.梁啟超全集(第十冊)[M].北京出版社,1999.
[2]丁文江.趙豐田.梁啟超年譜長編[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3]施蟄存.中國近代文學大系·翻譯文學集3[M].上海書店,1991.
張娟平,女,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中級編輯,首都師范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代文學、比較文學。
H315.9
A
1672-8610(2015)06-00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