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燕
讓思考成為一種習慣
陳小燕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睂W習是基礎,思考是靈魂。思考,可以磨練意志,可以點燃渴求知識的火焰,也可以培養(yǎng)自學能力,讓教師的說教轉化為學生的行為,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導者和創(chuàng)造者。《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yǎng)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豹毩㈤喿x能力的培養(yǎng)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中,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中,有目的、有計劃地根據(jù)年齡特點去培養(yǎng)學生,讓思考能為閱讀教學帶來最大的樂趣。
恩格斯把思考形象地比作“地球上最美的花朵”,生動地告訴人們思考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最重要的主觀來源,思考是智力的核心,是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也是教育的目的之一。“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實際就是要求教者教會學生思考的方法。那么,如何讓思考成為一種習慣呢?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狈侵橇σ蛩厥莿訖C、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總稱,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動力系統(tǒng)。在教學中,調動內在的驅動力,培養(yǎng)學習動機,激發(fā)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為自學能力的養(yǎng)成夯實基礎。
那么,如何在教學中激發(fā)呢?
第一、獨立學習,激發(fā)好奇心?!昂闷嫘氖茄芯恐?,成功之母?!鼻笾拿妊亢蛣?chuàng)造的起點,都是源于孩子的好奇心。學生對許多問題都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習慣,因此教者應該讓學生獨立思考,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從而達到教學的高效。在教學《誠實和信任》這一課時,我們可以設計一個貫穿全文主線的思考,設問:留下字條和不留字條結果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不同?這個問題的設計,是教師有意識地結合教學內容設置懸念,教者應該鼓勵學生思考,讓學生的思維處在主動的狀態(tài),讓學生大膽地推測,明白其中所蘊含的道理,學生學習興致高,而且樂于思考。
第二、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學習過程中,讓孩子思考自己的學習目標,再把自己的行為不斷與目標加以對照,讓目標成為孩子的動力。例如在教《談禮貌》《滴水穿石的啟示》《學會合作》等文章時,教者可在開課前提問:“本節(jié)課你的學習目標是什么?”這一類文章的主題明確中心突出,學生帶著目標學習,教者并在教學中提醒學生思考你的目標達成了多少,還有哪些不足,查漏補缺,讓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實現(xiàn)目標而不斷努力。
第三、運用肯定、獎勵的評價方法,這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讓學生在思考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進步,從而獲得成功喜悅的滿足。一次,在教學生字詞的過程中,我問:“這兩個詞誰會讀?會讀的話就帶領全班孩子一起讀。”我班一個隨班就讀兒童勇敢地舉起手,我喊了他,他帶領大家讀得很好,我讓全班孩子給他掌聲鼓勵他,他受到莫大的鼓舞,整節(jié)課都聽得很認真,從那以后我只要找到機會就鼓勵他,他居然變得愛上語文課,后來他用稚嫩的話語告訴我,他從來沒有老師表揚,他也想得到。這是一個特殊的孩子,對待肯定和鼓勵很在意,敢想,一個正常的孩子豈不是更加在乎。
在語文閱讀教學課上,學生最希望得到的是老師的贊賞,信任的目光,善意的微笑,鼓勵的話語,對學生來說都是一種莫大的激勵,因此教師要學會欣賞學生,欣賞學生的思考,欣賞學生的做法,每個學生的性格、知識、意志等不同,教育的內容、手段也不同,要達到最佳效果,就必須靈活運用表揚方法,讓它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
第四、適度的競爭有助于激發(fā)學習語文的熱情,競爭可采用自我競爭、同伴競爭、團體合作競爭,并思考如何在競爭中取得勝利,但還有注意最大限度減少競爭中帶來的負面影響。在教《望月》一文時,教師可以采用各種贊月大比拼,說含“月”的成語、比賽誦讀描寫月亮的古詩、用各種修辭手法形容月亮……總而言之,在思考中比賽,在比賽中成長,在成長中進步。
第五、互尊互愛、民主平等,在班級中,教師真誠地關愛每一個學生,不歧視差生,讓學生思考如何使班級成為親密和諧的大家庭。比如在教文章《愛如茉莉》時,讓潔白純凈、平淡無奇的茉莉花走進學生的內心,教者不僅要讓學生感受到這一家人如茉莉般靜謐美好,也要讓學生之間互相關愛,互相激勵,彼此尊重,共享快樂,從而滿足心理需要,激起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聽說讀寫的實踐,重視在實踐中學習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因此,教學中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興趣,并且在不斷的思考中,逐漸養(yǎng)成自學的習慣。
1、情景引思
“情境—探究—思考—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這是思考的過程,因此問題情景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在懸念中求知,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
在教學《音樂之都維也納》一文時,找一段關于維也納的視頻解說,讓學生走進山清水秀、風景如畫的維也納,領略波光粼粼的多瑙河,感受維也納那獨特的音樂氛圍。視頻是課文的補充,課文是視頻的講解,讓文章中畫面再現(xiàn),學生身臨其境。在此基礎中教者提問:為什么維也納稱為音樂之都?學生思考后各抒己見,可以用文中的話回答,也可以結合看到的視頻回答,學生在思考中掌握文本,在思考中開闊視野,在思考中提升閱讀能力。
2、質疑激思
學生學習新課時,教師應該因勢利導,讓學生深入研讀文本的同時,激發(fā)學生自學的欲望,讓學生自己提問,自己解決,找到最有價值的研究點,從而將思考轉化為自學的切入點。在教學中,教者可采用導學單的模式,導學單的作用不僅是預習新的生字詞,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自我研讀文本,在研讀中激發(fā)學生思考,我在導學單中總會出現(xiàn)一個問題:請你提一個你認為最有價值的問題。對這個有價值的問題學生會思索,對于提的好的問題,在教學中可以讓這個學生充當小老師的角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質疑中提升,對課前文本的解讀會深入,引導學生有個性的思考。
3、辯論深思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辯論是不同觀點間的交鋒,必然會引發(fā)學生深思,加深對文本的認識理解,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學會根據(jù)觀點搜集素材,有效鍛煉語言的表達能力,學生中“欲欲躍試”的氛圍才濃厚。在教學《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中,可以采用辯論賽的形式,正方觀點是殺了大黑騾子解燃眉之急,反方的觀點是不殺大黑騾子,根據(jù)的學生自己的意愿班上分成兩大組,贊同正方為一組,贊同反方的為一組,學生思考討論,根據(jù)自己一方的觀點找出更多的有力的論據(jù),然后每組推選三名代表,參加辯論賽,辯論過程中,可以提出休息的時間,補充論據(jù)。其實這個辯論是沒有結果的,我教學的目的達到了,正方找的論據(jù)都是贊揚彭德懷,反方找的論據(jù)都是贊揚大黑騾子。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在辯論中思考,在辯論中理解文本,在辯論中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學生的能力得以提升。
4、合作拓思
小組合作學習是提高學生語文素質和主動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因為學生間的年齡、心理、水平相近,學生在思考中暢所欲言,突破思維習慣,讓交流具有多向性,在班級中形成教師教學生、學生教學生,學生教老師的學習氛圍,使教學縱深發(fā)展,思考中培養(yǎng)了獨立學習的能力。在教學《灰椋鳥》的第一課時,可設計一個關于細節(jié)描寫的專題,分小組讓學生找一找文中細節(jié)描寫的內容,并說一說這樣描寫的好處,在此基礎上再合作仿寫一段,合作則是大家共同選好寫的主題,再發(fā)表修改的意見,知道自己滿意為止。這樣的設計把聽說讀寫的訓練落到實處,還培養(yǎng)了學生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實現(xiàn)了學生做學習的主人的目的。
5、變通創(chuàng)思
思考的變通力,就是指不同分類或不同方式的思考,從某個角度轉向另一個角度的能力,或者是用一種不同的新方法去看待問題。在語文學習中有很多問題沒有一個唯一的答案。在教學《黃河的主人》一文時,讓學生思考描寫艄公駕駛羊皮筏子的句子該用怎樣的語氣讀,有的認為要用緊張的語氣,有的認為要用勇敢的語氣,有的認為用謹慎的語氣,還有的認為用贊揚的語氣……眾說紛紜,但是都有充分的理由,這樣的設計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讓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在變通中掌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按照各個年級的教學要求,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習慣。”課堂教學只是語文學習的一部分,要想學好語文,課內外閱讀是必不可少的,教者應營造熱愛讀書的良好氛圍,倡導“與書為伴”“與書交友”,教育學生在閱讀中思考,真正做學生閱讀成長路上的點燈人。教師應豐富教師自身這本書,聆聽學生的心聲,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創(chuàng)造閱讀氛圍,提高學生閱讀能力,讓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閱讀?!敖?,是為了不教?!崩蠋煵皇墙o學生“魚”,而是教會他們“漁”。整個學生階段應盡可能多讀書,拓寬閱讀的視野,養(yǎng)成思考閱讀的習慣,為終身讀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陳小燕,教師,現(xiàn)居江蘇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