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試論宋代邊塞詩的理性精神

2015-02-13 20:58:10
運城學院學報 2015年4期
關鍵詞:邊塞宋詩邊塞詩

許 菊 芳

(中原文化藝術學院 影視藝術系,河南 鄭州 450000)

試論宋代邊塞詩的理性精神

許 菊 芳

(中原文化藝術學院 影視藝術系,河南 鄭州 450000)

崇文抑武的基本國策和積貧積弱的時代環(huán)境,使宋代文人參政議政熱情高漲。尤其對關乎國家存亡的邊塞軍事問題,宋人表現(xiàn)出熱忱的關注與深切的憂慮。隨著理學思想的盛行,宋代士人心態(tài)漸趨內斂平實,反映在邊塞詩中,體現(xiàn)為重實錄、主觀議論及尖銳批判的理性色彩。

宋代;邊塞詩;實錄;議論;批判

邊塞詩的源頭,可上溯至“詩三百”所處的時代。在《詩經(jīng)》中,《東山》《采薇》《無衣》等篇目較早地涉及了邊塞征戍生活中邊塞苦寒、戰(zhàn)爭慘烈、同仇敵愾等情感,尤其《秦風·無衣》表現(xiàn)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是早期邊塞詩的典型代表。自此而下,邊塞詩成為秦漢以降詩歌史上最常見的題材之一,而歷代名篇佳句更是層出不窮。因邊塞征戰(zhàn)戍守的歷史延續(xù)性,邊塞生活環(huán)境的惡劣,故而邊塞詩所抒發(fā)的情感有一定的趨同性。但由于歷代政治體制因革、邊防政策的差異、國力的強弱以及士大夫從戎或入邊心態(tài)的不同,不同時代的邊塞詩又顯示出迥異的精神面貌。就唐宋兩代而言,唐代的邊塞佳作往往能將盛唐氣象與文人企望建功立業(yè)、畫圖凌煙的豪情互融共生,造就了唐代邊塞詩“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時代巔峰。而緊隨之后的宋代邊塞詩,因理想色彩的退化,藝術格調的差異則少有問津。

但這一判斷似乎存在一定的偏差。兩宋邊塞詩不僅數(shù)量多,且亦自具特色。據(jù)黃麟書先生統(tǒng)計,“詩人總數(shù)有五〇五,詩目總數(shù)二三八四”[1]397。如果搜列屬實,就詩人與創(chuàng)作數(shù)量而言,宋代是不遜于唐代的。宋代邊塞詩的作品雖則分散,但創(chuàng)作邊塞詩歌的詩人眾多。在宋人突出的憂患意識與愛國熱忱驅使下,宋代大批的政治家、文學家如王安石、司馬光、梅堯臣、蘇舜欽、曹勛、陸游等都創(chuàng)作有一定數(shù)量的邊塞詩,其中梅堯臣、蘇舜欽、陸游的邊塞詩數(shù)量尤多。

宋代在邊塞詩的基本格調上,于唐詩之外另辟蹊徑。從文化史與學術思想史的角度看,北宋以邵雍、張載、二程為代表的新儒學逐漸興起,宋代學人、士人與文人的身份漸趨于合流,士人與文人“任重道遠”的承道意識鮮明起來。加之有宋一代崇文抑武的基本國策和積貧積弱的時代環(huán)境,使得宋代文人士大夫的整體人格變得現(xiàn)實而理性,精神內斂又富于批判的鋒芒,呈現(xiàn)出“以天下為己任”的主體精神。反映在邊塞詩中,即是將盛唐邊塞詩那種大國的自信、愛國的豪情、建功的熱望轉變成冷靜的實錄、客觀的議論、理性的批判,顯現(xiàn)出更為鮮明的理性精神。基于此,筆者擬從時代環(huán)境、士人心態(tài)、詩風特色等角度切入,嘗試梳理兩宋邊塞詩的理性精神,其具體包括:

一、客觀典型的實錄精神

平實客觀是宋詩的基本風格,也是宋人理性精神的突出表現(xiàn)。這一特征也內化到宋代的邊塞詩中,尤其是宋代關于戰(zhàn)爭描寫的詩篇中。范雍《紀西夏事》之一中曾寫到宋軍“應敵若絲棼”,“奔敗如驚麇”,宋代將士臨場應敵的驚慌失措與軍事能力的整體孱弱,在生動形象的比喻中顯現(xiàn)出來。其直面戰(zhàn)事失利的勇氣以及詩句背后的質疑與反思,正可見出詩人客觀的實錄精神。

北宋的邊塞詩人中,梅堯臣很擅長客觀描寫戰(zhàn)爭場面,他的《故原戰(zhàn)》和《故原有戰(zhàn)卒死而復蘇來說當時事》都描寫了宋軍將士在與西夏作戰(zhàn)中激越悲壯的場面,譴責了統(tǒng)治者御敵的無能。其中,后詩記敘尤顯詳盡:

縱橫尸暴積,萬殘少全生。飲雨活胡地,脫身歸漢城。野灌穿廢灶,妖鵬嘯空營。侵骨劍瘡在,無人為不驚。

此詩與《故原戰(zhàn)》所記敘為同一事件,也是詳細描述戰(zhàn)爭慘烈狀況的詩歌。詩中梅堯臣秉承漢樂府的寫實精神,敘述了宋軍戰(zhàn)敗后尸橫遍野,損失慘重的慘況,而幸有部分士兵復蘇后逃歸故里,并通過士兵的所見所感,真實再現(xiàn)了激烈殘酷的戰(zhàn)爭后人煙荒蕪、蕭條凄涼的戰(zhàn)場景象。詩人在對慘痛戰(zhàn)爭的描寫中,真切抒發(fā)了對統(tǒng)治者無能的譴責。這正如時賢所論,梅堯臣的邊塞詩“包容深廣、長于紀實,敢于批判”。[2]

這種手法在唐代的邊塞詩中是很少見到的,其與國力的強弱有一定關聯(lián)。唐王朝國力強盛,同時,唐代的人才選拔重視邊功,立功邊塞成為唐代文人、士人實現(xiàn)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徑。因此,唐代邊塞詩更多主觀情感的抒發(fā),以表達唐代士人立功邊塞,建功立業(yè),慷慨殺敵等豪情壯志,如“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上馬擊胡虜,下馬草軍書”等大多如此。唯有宋人,在理性精神和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面前,才勇敢地拿起歷史的放大鏡,將國家邊塞戰(zhàn)爭中的利弊得失,一一展現(xiàn)于讀者眼前。

二、條分縷析的議論

宋代的邊塞詩除客觀平實的描寫外,長于議論思辨亦是其顯著特征。這既與宋人“以議論為詩”保持一致性,也是宋代文人士大夫參政、議政風氣的典型體現(xiàn)。其中,梅堯臣與蘇舜欽的邊塞詩體現(xiàn)尤為明顯。梅詩對宋夏戰(zhàn)事的經(jīng)驗教訓既有分析與思考,亦有對具體人物或事件的評價和看法,且常在議論說理中觀點鮮明,褒貶不隱。如《寄永興招討夏太尉》一詩,敘述條理,描寫詳盡,議論精到。詩人雖未親歷沙場,但出于對國家戰(zhàn)事的憂慮,他對軍事戰(zhàn)略戰(zhàn)策都有著深入的思考與研究。因此,在這篇寫給友人的詩作中,他便毫無忌諱地將自己對于戰(zhàn)事的看法,一一陳明得失。他首先說,打疲勞戰(zhàn)必然失敗,這正如“馬煩人怠當勁虜,雖持利器安得強”,即便軍隊武器再強大,如果是怠軍對勁虜,也必然失敗。然后便向夏太尉直陳自己的意見,“所宜畜銳保城壁,轉饋先在通行商。守而勿追彼自困,境上未免小奪攘”,認為當以固守城堡為主,養(yǎng)精蓄銳、積極籌備,不打無準備之戰(zhàn)。最后,詩人又對友人予以勉勵,“且緩須時勵犀卒,終期拉朽功莫當”,期望他能做好充分準備,建立不朽的功業(yè)。

梅堯臣的其他邊塞詩作也均有在記敘描寫中議論時事、闡述道理的傾向,如《疲馬》一詩,“疲馬不畏鞭,暮途知幾千。當須量馬力,始得君馬全?!痹娙私枞绾魏侠硎褂民R力,暗喻戰(zhàn)爭之理。又如范雍《紀西夏事》之三:

承平廢邊事,備預久已亡。萬卒不知戰(zhàn),兩城皆復隍。輕敵謂小丑,視地固大荒。愿因狂虜叛,從此葺邊防。

國家由于承平日久,宋軍士卒不知戰(zhàn)事,且常輕視敵人,盲目上陣。詩人希望通過這一戰(zhàn)爭的沉痛教訓,讓宋廷從此警惕起來,加強邊防。此詩分析議論中肯而真切,將詩人的愛國熱情與參政意識展露無遺。

三、鞭辟入里的批判

由于宋代在軍事上的不夠重視和戰(zhàn)事上的連連失利,宋代有識之士筆下的邊塞詩作也多予嚴肅的批判。因此,北宋邊塞詩打上了宋詩“以理為詩、以議論為詩”的烙印,且多顯示出詩人悲觀失望的情緒,他們對朝廷不恰當?shù)娜稳酥贫?、將帥的無能、戰(zhàn)略上的失誤、士卒的缺乏訓練以及屢屢戰(zhàn)敗的事實常常予以尖銳的譏諷。同時,詩人們還對當權者軍事上的無為和備戰(zhàn)上的不充分予以尖銳的批判,如《紀西夏事》之三批判了北宋邊塞防事不足,兵不知戰(zhàn)的情形。相比來說,蘇舜欽的《慶州敗》則是該類作品的典型代表。詩中說:

天下承平四十年,此語雖存人所棄。國家防塞今有誰,官為承制乳臭兒。酣筋大嚼乃事業(yè),何嘗識會兵之機。符移火急冤卒乘,意謂就戮如縛尸。未成一軍已出戰(zhàn),驅逐急使緣險峨。馬肥甲重士飽喘,雖有弓劍何所施。連顛直欲墮深谷,虜騎笑指聲嘻嘻。一摩發(fā)伏雁行出,山下奄截成重圍。我軍免胃乞死所,承制面縛交涕姨。遺巡下令藝者全,爭獻小技歌且吹。其余剿域放之去,東走矢液皆淋漓。首無耳準若怪獸,不自愧恥猶生歸。守者沮氣陷者苦,盡由主將之所為。地機不見欲僥勝,羞辱中國堪傷悲。

1034年(仁宗景佑元年)秋,西夏兵犯慶州(今甘肅慶陽),宋兵迎戰(zhàn)于龍馬嶺,敗退。宋援兵途中遇敵埋伏,又慘敗,士卒被俘無數(shù),主將被活捉。蘇舜欽得知,憤然作此詩。詩作開篇即奠定了批判的語氣,稱國防將領不過是“乳臭兒”,他們不知帶兵打仗。戰(zhàn)敗之后,也不知羞恥慚愧。而這一切的根源,即是“盡由主將之所為”。對于不懂戰(zhàn)術,無視軍規(guī),連連敗北的將領予以了辛辣的批判。全詩語言平實自然,筆調流暢奔放,感情激越而悲傷。

從根本上來說,蘇舜欽恨“羌賊”入寇,更恨宋師無雛,故而多用嬉笑怒罵之筆,對腐敗無能的將領和不堪一擊的宋軍時常流露出辛辣的諷刺與嘲弄。如《瓦亭聯(lián)句》詩,作者將諷刺筆鋒仍指向朝廷,其云:“朝廷不憎好官爵,終蠟刻印埋蓬背”,揭露出宋廷只顧給死者賜官封印,卻置壯士空老于不顧的荒唐事實。作者徒有雄才大略,欲效命疆場,但知無路請纓。從他“重瞳三顧可易得,亮悲木亦生吾曹”之句來看,其英雄自詡之情和安邊靜塵之志是何等強烈。因此,蘇舜欽的諷刺含有一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善意,是一種飽含悲憤的、蒙羞受辱情感狀態(tài)下的諷刺,而不是充滿敵意的嘲笑。又如南宋愛國詩人劉克莊的一首《軍中樂》也是鋒芒畢露的批判之作:

行營面面設刁斗,帳門深深萬人守。將軍貴重不據(jù)鞍,夜夜發(fā)兵防隘口。自言“虜畏不敢犯”,射麋捕鹿來行酒。更闌酒醒山月落,彩縑百段支女樂。誰知營中血戰(zhàn)人,無錢得合金瘡藥!

這是一首揭露南宋軍隊將領貪生怕死,淫靡腐敗,不顧士兵死活的詩作。詩人不從正面直接寫其荒淫佚樂,而是從反面寫起,首二句即描寫出一幅壁壘森嚴的軍營之夜圖,行營四周,處處戒備森嚴,還有萬人把守。但其戒備的目的不是為了隨時上場殺敵,而是為了能夠安心尋歡作樂,這就揭開了將軍貪生怕死的真面目。同時,詩人還用對比的手法,寫將領攜帶歌兒舞女,夜夜笙歌,行歡作樂,而士兵卻是“無錢得合金瘡藥”。在這樣強烈的反差中,詩人對南宋軍隊將領腐敗風氣的無情揭露和對將士不公平待遇的強烈控訴。

此外,王安石《白溝行》中也有“白溝河邊蕃塞地,送迎蕃使年年事。蕃使常來射狐兔,漢兵不道傳烽隧”,“棘門霸上徒兒戲,李牧廉頗莫更論”之嘆。鄭獬《戍琶州》則針對朝廷征募不習南方氣候水土的北人戍守邑州而大發(fā)感慨。北人深入蠻瘴之地,“病者如倒林,十才起四五”,“逃生既日遐,安能捕寇虜”。最終只有落得“取之易攫鼠”的下場。篇末詩人發(fā)出了“愿留中州人,無填嶺南土”的沉痛呼聲,從中可看出宋代有識之士對朝廷孱弱軍事的強烈不滿。

四、成因探析

宋代邊塞詩理性精神的成因,是一個頗為復雜的問題。盡管條分縷析往往會遮蔽或掩蓋問題的復雜性,但為了便于理解,我們仍不妨從時代環(huán)境、主流思想、士人心態(tài)、詩歌內部發(fā)展規(guī)律等諸多角度簡略探討。

從時代環(huán)境看,兩宋時期,封建王朝政治體制的弊端逐漸顯現(xiàn)出來。從鞏固統(tǒng)治的角度出發(fā),兩宋王朝自始至終堅持了崇文抑武的基本國策。在外交上,以守成求和作為處理周邊外交關系的基本原則。在軍事上,更采取了諸多不利于軍事發(fā)展的“募兵法”、“更戍法”等策略來削弱國內軍事將領的權力。另一個方面,宋太祖倡導“歌兒舞女以終天年”的享樂風氣,對兩宋官僚產(chǎn)生不良影響,也造成國家積貧積弱,奢侈又安于享樂的社會風氣。而對北宋、南宋而言,時代環(huán)境又有一定差異性。北宋中前期雖存在遼、西夏的威脅,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經(jīng)濟的逐步繁榮,宋廷的實力是逐漸增強的。但到南宋后,不僅半壁江山丟失,而且“冗官”、“冗兵”、“冗費”的社會問題日益突顯,國家的內憂外患更顯突出。面對這一局面,一些心憂社稷,“以天下為己任”的士大夫,通過邊塞詩的創(chuàng)作,發(fā)出質疑和批判的聲音。

就宋代士人心態(tài)而言,宋代理學的思辨性及內向自律性,深刻影響了宋代文人的人生態(tài)度與審美情趣。他們的人生態(tài)度趨向于平和、理智、淡泊,他們開始用一種冷靜、腳踏實地的生活態(tài)度來超越青春的躁動,而漸臻于成熟之境。從文人風范來說,宋人重理、講規(guī)范、少浪漫、多現(xiàn)實,既富世俗人情味,又儒雅風流,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探尋人生哲理。作為直接反映時代精神的宋代文學也就充分表現(xiàn)出這一社會生活和社會心理轉變的特征。因此,宋代文學形成了一種有別于“唐音”的富于理性精神的“宋調”。對此,胡適曾有判斷,“以政治上的長期太平而論,人稱為‘盛唐’,以文學而論,最盛之世其實在這個時期,天寶末年大亂以后,方才是成人的時期。從杜甫中年以后,到白居易之死其間的詩與散文都走上了寫實的大路,由浪漫而到平實,由天上而回到人間,華麗而回到平淡,都是成人的表現(xiàn)。”[3]223這一論斷,明確指出了由杜甫開始,中國古典文學進入了成年期,有了“寫實”、“平實”、“人間”、“平淡”等一系列的特點。這正是宋代文學有別于唐代文學之處。

具體到宋代的邊塞而言,與唐代相較,邊塞不再是建功立業(yè)的終南捷徑,而成為被冷落、被疏遠的所指,尤其是北宋初的邊塞詩,常蘊寓著邊塞孤苦,人生失意的感慨。如宋祁在任職邊塞時,便有“塞下靜無事,軍中奚告勞”,“作奏閑雙筆,流年耗二毛”的感慨。其次,邊塞不再是宋代文人體驗軍旅生活的理想場所,卻成為宋人參政議政的重要內容。因此,宋人的邊塞詩不是著力于抒發(fā)從軍入塞的豪情,刻畫邊塞風光的壯美,而是以邊塞征戰(zhàn)、國防軍備作為其抒發(fā)愛國熱忱的重要渠道。再次,邊塞不是宋人理想的象征,而是國力孱弱的焦點,因而宋代邊塞詩非頌揚而主議論批判。

從詩史的內在規(guī)律看,宋詩在唐詩的高峰之后要有所建樹,勢必另辟蹊徑。唐詩以韻勝,故而宋詩以理勝。唐詩重在抒情,宋詩重在說理。故而宋詩形成了有別于唐詩的特色,即如嚴羽所說的:“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4]668這種特點,映射在宋代邊塞詩中,便自然表現(xiàn)為客觀典型的實錄、條分縷析的議論、鞭辟入里的批判。

再從宋代文學內部的功能觀上看,宋詩、宋詞之間既存在著一定的文體分工,又表現(xiàn)出相互促動的軌跡。總體上說,宋詩主理,宋詞主情。宋詩重在表現(xiàn)社會重大題材,宋詞則重在抒發(fā)兒女私情。但宋詩與宋詞亦相互促動,尤其表現(xiàn)出詞體主動向詩體靠攏的趨向。北宋即有部分詞作抒發(fā)邊塞窮愁之情,到了南宋,詞體更多地描寫邊塞題材,抒發(fā)愛國熱忱,乃至痛斥主和派的賣國求榮。但即便如此,宋詩仍以其自由的篇幅來客觀記錄宋軍的軍事實貌,分析其軍事政策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并嚴肅批判將帥的不思進取,戰(zhàn)事的節(jié)節(jié)失利。故而,與宋詞比較而言,宋詩更顯出鮮明的理性精神。

[1] 黃麟書.宋代邊塞詩鈔[C].臺灣:臺北學生書局,1989.

[2] 張廷杰.論梅堯臣的邊塞詩[J].寧夏大學學報,1998(1).

[3] 胡適.白話文學史[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

[4] 嚴羽.滄浪詩話[M].何文煥.歷代詩話[C].北京:中華書局,1981.

【責任編輯 咸增強】

2015-05-12

許菊芳(1981-),女,湖北大冶人,中原文化藝術學院講師,文學博士,研究方向為唐宋文學及民國詞學。

I222.7

A

1008-8008(2015)04-0042-03

猜你喜歡
邊塞宋詩邊塞詩
宋詩五首(書法)
宋詩新解
中華詩詞(2021年11期)2021-12-31 09:00:40
宋詩新解
中華詩詞(2021年7期)2021-12-31 08:34:32
相見歡·讀《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有感
揚子江(2021年4期)2021-08-09 16:26:35
I Like Drawing
夢回邊塞
政工學刊(2016年12期)2016-12-13 06:10:26
論《河岳英靈集》對盛唐邊塞題材詩的接受
論中唐邊塞詩
唐代邊塞詩里的情長思遠
語文知識(2014年9期)2014-02-28 22:00:43
多元文化共存的邊塞古城:右衛(wèi)鎮(zhèn)
南溪县| 繁昌县| 乌海市| 尚义县| 舟曲县| 河源市| 梅河口市| 五原县| 简阳市| 汉沽区| 炎陵县| 阳高县| 惠东县| 凤山市| 星子县| 自贡市| 麻栗坡县| 松桃| 四平市| 丹东市| 新民市| 融水| 沧州市| 漾濞| 大关县| 北海市| 茌平县| 昌乐县| 奎屯市| 老河口市| 盘锦市| 西吉县| 鄯善县| 邵阳市| 大姚县| 平谷区| 醴陵市| 广河县| 唐山市| 永安市| 如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