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人文關懷·
論人文關懷在白血病患兒長期治療中的作用
王玲,肖延風*,李金娜,楊長虹,王莉,辛芳芹
(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兒科,陜西西安710004,wangling101@126.com)
摘要〔〕目的通過了解白血病患兒及其家長在治療及康復過程中的心理變化,為臨床醫(yī)護人員對患兒和家長實行人文關懷措施提供借鑒。 方法通過訪談形式,先后訪問了20例白血病患兒及其父母,將獲得的資料分析整理,提出問題,并進行一對一的個體化干預。 結果白血病患兒治療時間長,化療藥物副作用大,帶給家長和患兒的痛苦也較大,容易引起患兒和家長的負面情緒,不同程度的存在心理問題,進行適時的心理干預和人文關懷對其疾病的康復有積極作用。 結論針對白血病患兒不同治療時期的心理特點,患兒家長的心理需求,提出對白血病患兒及家長的人文關懷主要包括:優(yōu)先穩(wěn)定家長情緒;個性化滿足不同年齡段患兒的心理訴求;提高醫(yī)療技術,開展無痛治療;加強醫(yī)患之間的信息溝通,提供必要的社會支持,共同提升患兒的生命質量。
關鍵詞〔〕白血病患兒;人文關懷;個性化心理干預;生存質量
通訊作者,E-mail:xiaoyanfeng0639@sina.com
中圖分類號〔〕R-052〔
收稿日期〔2015-02-28〕
收稿日期〔2015-02-27〕
Effect of Humanistic Care on Long-term Treatment of Leukemia Children
WANGLing,XIAOYanfeng,LIJinna,YANGChanghong,WANGLi,XINFangqin
(DepartmentofPediatrics,theSecondAffiliatedHospitalofMedicalSchoolofXi′anJiaotongUniversity,Xi′an,
710004,China,E-mail:wangling101@126.com)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psychological changes of leukemia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during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and provide the basis for medical staff giving humanistic care to them. Methods:20 leukemia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were interviewed and accepted one to one individualized intervention after analyzing the information and posing problems. Results:Leukemia children need long-term treatment, and chemotherapeutic drugs has obvious side effect, which make parents and children painful and easily cause negative emotion and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imely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nd humanistic care are good for disease recovery.Conclusion:According to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treatment stages and parents′ psychological needs conclusion was made that humanistic care on leukemia children should include : to make the patient comfortable first, meet the psychological demands of children in different ages, improve medical technology, carry out painless therapy, enhance communication skills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give the necessary social support, and improve the children′ s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Leukemia Children; Humanistic Care; Individualize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Quality of Life
小兒白血病是兒童期發(fā)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之一,主要分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兩大類,其中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最常見,約占小兒白血病的75%以上。[1]近年來,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白血病化療方案的日趨完善,小兒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緩解率已達90%以上,長期無病生存率也已達到70%以上。[1]另外由于國家醫(yī)保政策的全面落實和普及,尤其是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大病醫(yī)保優(yōu)撫政策的實施,為白血病患兒家庭帶來了福音,多數(shù)家長不再選擇放棄治療。然而,白血病患兒的治療周期為2~3年,在漫長的治療過程中,患兒及其家長會遇到很多問題和困惑,嚴重者可導致心理疾病,如何給這些患兒和家長提供最優(yōu)質的醫(yī)療服務,疏導患兒和家長的心理壓力,幫助患兒及家長走出困境,重新燃起生存的希望,提升生活質量,是每一個醫(yī)護人員應該深入思考并積極解決的問題。
1對象
2010年2月~2014年12月,選取在西安某三甲醫(yī)院(以下簡稱“我院”)兒科住院的20例白血病患兒及父母。患兒年齡6個月~12歲,其中男13例,女7例。獨生子女15例,占75%;受訪父母的年齡為26~40歲,來自陜西、甘肅、河南等省份;文化程度:小學6名、高中20名、本科6名、碩士4名、博士4名;職業(yè):農民26名,工人4名,干部10名。
2研究方法
采用訪談形式,由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對干預人員進行培訓,培訓在研究之前統(tǒng)一進行。交談內容根據(jù)患兒所處的不同的治療時期,重點進行針對性較強的開放式問題,包括孩子什么時候開始不舒服的?是否搬家住新房?家族中是否有人患此種疾???孩子以前性格怎么樣?生病后情緒變化大嗎?和同伴相處融洽嗎?您了解疾病的過程嗎?您現(xiàn)在最大的壓力是什么?經濟問題是不是治療的主要困難?怎么和親友談論孩子的病情?孩子住院后對環(huán)境適應嗎?你們是怎么安慰孩子的?孩子化療輸液過程中哭鬧的厲害嗎?我們有此類疾病患兒和家長的微信交流群,你愿意加入嗎?等等。訪談時間30~40分鐘/次,每周1~2次,采取一對一的方式,訪談過程中充分鼓勵訪談對象表達自己的想法、體驗和感受,讓他們宣泄情緒,幫助他們積極面對白血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通過對白血病患兒及家長需求的分析,歸納家屬最迫切想得到的關于照護患兒的知識,同時將最新的白血病治療進展及心得分享給家長們,滿足家長對信息的需求,給予信息支持。[2]在家長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建立心理咨詢及訪談檔案,動態(tài)觀察患兒及家長的心理變化及應對情況。
3結果
3.1得知患兒病情后父母的焦慮和恐懼
與成年白血病患者不同的是,白血病患兒由于年幼,剛開始可能并不了解疾病的可怕程度,因此情緒上的過激反應相對較小,而家長一旦得知病情,第一反應是焦慮、恐懼,甚至崩潰,急切需要醫(yī)護人員幫助他們渡過這一段艱難的“心理休克期”。
3.2患兒對陌生環(huán)境的恐懼
白血病急性期入院的患兒,因為對陌生環(huán)境的恐懼感,加上身體上的不適感,容易出現(xiàn)哭鬧、情緒激動、不配合治療等任性行為,對父母的依賴感也更強。
3.3學齡期患兒的行為和情緒障礙
學齡期患兒能清楚的表達自己對事物的主觀感受和客觀認識,對疾病有較強的認知能力和接受能力,他們的積極心態(tài)有助于患兒自身更好的配合治療,而消極心態(tài)又會讓疾病的治療形勢呈下降趨勢。[3]學齡期患兒入院后很快會通過觀察父母的表情及其他患兒的狀況發(fā)現(xiàn)自身疾病的嚴重性,進而表現(xiàn)出諸多的行為和情緒障礙,尤其是男孩子的心理問題會更多一些,迫切需要醫(yī)護人員對其進行心理干預。
3.4治療費用和家庭經濟狀況之間的矛盾
雖然白血病患兒的治療費因國家的大病醫(yī)保政策,家庭支付的比例明顯降低,但對于一些經濟條件困難的家庭來說,長期反復住院產生的費用仍會使他們難以承受。有的家長產生放棄治療的念頭,有的因孩子的疾病造成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升級。
3.5化療藥物使用過程中產生的生理心理影響
隨著化療藥物的使用,患兒常常會伴有出血、感染、疼痛、頻繁嘔吐等不良反應,有時會達到威脅患兒生命的程度,不同年齡段的患兒對藥物的耐受程度又不盡相同,需要區(qū)別對待。對于年齡較小的幼兒來說,化療藥物帶來的痛苦,會讓他們哭鬧不安,進而開始拒絕醫(yī)護人員的治療;對于學齡期的患兒,他們對痛苦的忍耐力有所增強,但獨立自主性也隨之加大,經常采取消極對抗的方式。
3.6患兒進入緩解穩(wěn)定期后會面臨融入社會困難的問題
白血病患兒因長期反復住院,會產生疏遠社會,社交能力下降等問題。[4]他們既希望被人關注,有人陪伴,能像正常孩子一樣玩耍、娛樂,又因為自卑心理而不能很快地融入集體生活。
4討論
4.1對住院初期的患兒及家長開展積極有效的人文關懷
4.1.1首先幫助患兒家長順利度過“心理休克期”。
接診的醫(yī)務人員要用嫻熟的專業(yè)知識,客觀仔細地分析不同患兒的病情,介紹國際國內最新的治療現(xiàn)狀以及預后情況,同時制訂出詳細的診療方案,幫助患兒家長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并以良好的醫(yī)德、精湛的醫(yī)術,爭取在較短時間內和病人家長建立和諧的互信關系。另外,可以讓病情進入緩解期的患兒家長分享治療心得,以增加初診患兒家長的勇氣和信心,使他們盡快從孤獨絕望之中走出來。
4.1.2積極幫助患兒家長尋求必要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
醫(yī)護人員對于經濟困難的特殊家庭,應積極幫助其聯(lián)系社會慈善機構或公益基金等,多渠道籌集治療費用,以幫助這類患兒的家庭能夠長期為孩子堅持治療,盡最大努力避免因經濟原因導致治療半途而廢的悲劇發(fā)生。
4.1.3對完全依賴父母的幼兒采取的人文關懷形式。
穩(wěn)定患兒父母的情緒,協(xié)助家長關心呵護患兒至關重要。同時,治療環(huán)境要讓患兒可以放松,醫(yī)務人員尤其是和患兒接觸密切的護理人員,從一開始和患兒交流就應該用親切的態(tài)度、溫暖的笑容、輕柔的話語,解除患兒的焦慮和恐懼,要善于運用非語言形式與患兒溝通,建立良好的互信關系,[5]盡快消除幼兒的不安情緒,使患兒平穩(wěn)過渡到治療期。
4.1.4對于學齡期患兒的關懷措施。
學齡期患兒對痛苦的忍耐力有所增強,但獨立自主性也隨之加大,醫(yī)護人員面對這個年齡階段的患兒,單純的哄逗已起不到十分顯著的效果,應該選擇一些符合他們心理特點的幫助方式。醫(yī)護人員應該用十分的關心、高度的耐心、循循善誘地開導患兒,必要時請專業(yè)的心理醫(yī)師會診,調整患兒的心理狀態(tài),疏導患兒緊張、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使他們盡早糾正負面情緒,并在患兒情緒穩(wěn)定之后,進一步激發(fā)患兒求生的本能,使他們從抗拒到主動地配合醫(yī)護人員開始初步的治療工作。
4.2對于白血病患兒化療開始后的人文關懷
4.2.1 精湛的醫(yī)療技術是白血病患兒治療能否順利開展的有力保證。
小兒白血病屬于惡性腫瘤性疾病,病情復雜危重,因此為白血病患兒安排的醫(yī)護診療團隊,不但應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同時要有高度的責任心,時刻密切關注患兒臨床癥狀,及時掌握第一手臨床資料,隨時調整治療方案,積極提供生命支持,努力保證患兒的治療平穩(wěn)有序地開展。同時,相對固定的醫(yī)護團隊,不但能夠動態(tài)的了解每個患兒的詳細病情,及時給反復住院化療的白血病患兒提供精準的治療措施,還有利于和患兒及家長之間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促進醫(yī)患關系的和諧。
4.2.2為白血病患兒全面開展無痛穿刺治療。
疼痛的感覺被定義為是繼體溫、脈搏、呼吸、血壓之后的第五生命體征,WHO和IASP(國際疼痛研究協(xié)會)聯(lián)合提出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權利。近些年人們的“無痛”觀念意識逐漸增強,為體現(xiàn)人性化關懷,利用表面麻醉藥物進行無痛穿刺研究已經成為當前及今后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趨勢。[6]白血病患兒的治療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需要反復的靜脈穿刺,多次的骨穿及腰穿,再加上其它一些損傷性、疼痛性較強的治療方式,都會給患兒心理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嚴重妨礙了幼兒配合治療的積極性,因此,全面實行無痛穿刺技術,盡最大可能減少患兒的痛苦就顯得尤為必要。目前國內外使用較普遍的是采用復方利多卡因乳膏外敷于需要做穿刺部位的皮膚上,以此達到明顯減輕患兒在治療操作中的疼痛感,減少恐懼和抵觸情緒,使患兒能更好地配合治療。[7]
4.2.3為白血病患兒積極開展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技術。
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技術,是目前公認的最佳長期靜脈輸液途徑之一,它可以避免化療藥物造成的局部組織壞死,減少反復穿刺給患兒造成的痛苦,為腫瘤患兒的化療提供了舒適有效的靜脈途徑,[8]對白血病患兒的治療效果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4.2.4對不同年齡段的患兒采用個性化關懷對策。
對于年齡較小的幼兒來說,化療藥物帶來的痛苦,會讓他們哭鬧不安,進而開始拒絕醫(yī)護人員的治療,但是這個時期的幼兒好奇心重,注意力容易分散,醫(yī)護人員應該抓住這個特點,通過哄逗、播放動畫片、發(fā)放好玩的小禮品等方式,成功轉移患兒的注意力,以期收到既保證治療能順利開展,又能減輕藥物不良反應帶來的不適感的雙重功效。而對于學齡期的患兒,可以針對這個時期的患兒榮譽感、好勝心較強的特點,醫(yī)護人員應將他們互相之間做一些比較,表揚那些配合治療的孩子,同時耐心鼓勵那些退縮不配合的孩子,以期達到對治療的依從性共同提升的目的。
4.2.5適時創(chuàng)造群體活動機會,增強患兒參與和表現(xiàn)的積極性。
白血病患兒和健康兒童一樣,天性活潑好動,喜歡群體活動,醫(yī)護人員應該給他們創(chuàng)造活動機會和場所,比如畫畫展示臺、故事演講會等形式,讓患兒們有機會展現(xiàn)自己的才藝,同時結交同齡伙伴,緩解化療帶來的身體不適,驅散孤獨壓抑的不良情緒,提高生命質量,為治療的順利進行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4.2.6給反復化療的白血病患兒開通住院的“綠色通道”。
目前,三甲醫(yī)院的兒科病房大都存在住院難的問題,所以為了保證白血病患兒反復住院化療的需求,經治醫(yī)師應利用現(xiàn)代網(wǎng)絡系統(tǒng),建立微信交流群,和患兒家長保持即時的溝通渠道,掌握每一個患兒的療程情況,提前安排床位,保證患兒及時順利的住院治療需求。
4.3白血病患兒穩(wěn)定康復期的人文關懷方式
5對白血病患兒進行人文關懷的效果評價
醫(yī)學的特殊性使它比其他任何學科都更重視人文關懷,醫(yī)務人員應積極踐行“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宗旨,提高服務意識,細化服務流程,努力提高患者的滿意度。[10]近5年我院所診治的20例白血病患兒,因為得到了醫(yī)護人員耐心細致的人文關懷,白血病患兒家長對醫(yī)護人員的滿意度由92%提高到98%;收治的20例白血病患兒,除了2例急非淋患兒家長放棄治療,1例急淋患兒復發(fā)死亡外,其余患兒均堅持化療療程,對治療的依從性較之前明顯提高;在醫(yī)患交流群里經常會收到患兒及家長的問候卡及表揚信;曾經有多位患兒家長以其親身經歷鼓舞大家堅強面對現(xiàn)實,鼓起勇氣堅持治療,起到了很好的榜樣示范作用。
參考文獻〔〕
[1]吳珊萍,胡亞美,江載芳.實用兒科學.第6版[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6.
[2]吳麗芬,劉戀,何嬌,等. 建立白血病患兒家長支持系統(tǒng)的效果評價[J]. 護理研究,2014,28(3B):964-965.
[3]王建麗,李彩霞,張春會.23 例學齡期白血病患兒的心理護理[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4,21(10):139-140.
[4]李亞農,劉戀.病房愛心學校對白血病患兒住院心理適應性的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2,27(1):74-75.
[5]楊慧,艾智慧,張琰,等. 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對兒童白血病化療患者預后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15,30(5):731-733.
[6]孫英姿.無痛穿刺在兒科人文關懷中的臨床研究與應用[J]. 哈爾濱醫(yī)藥,2014,34(1):78-79.
[7]王莉,楊長虹,楊惠云.復方利多卡因乳膏在小兒無痛靜脈穿刺中的作用[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2):405-407.
[8]楊燕艷. 經頸外靜脈置入PICC導管在年幼患兒化療中的應用與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14):1320-1321.
[9]吳紅艷,劉小紅,劉志剛.白血病兒童診治過程中的倫理現(xiàn)狀及應遵循的倫理原則[J].中國醫(yī)學倫理學,2012,25(6):790-791.
[10]趙小洋,劉連新,姜洪池.醫(yī)患關系緊張的原因分析與改善對策[J].中國醫(yī)學倫理學,2014,27(6):851-852.
〔修回日期2015-04-13〕
〔編輯曹歡歡〕
Key words:Working Aloft; Falling Injury; Humanistic Care; Psychological feature
高空建筑作業(yè)時不慎墜落損傷的患者,由于事發(fā)時的突然性特別容易導致其產生驚恐、緊張、煩燥不安、焦慮無助等心理問題。[1]人文關懷的護理方式是一種良好的心理治療方法,為此本文就高空墜落損傷患者因突發(fā)事件產生的反應進行歸類并分析,[2]探討如何采取人文關懷、心理護理來減輕高空墜落損傷患者極度驚恐、焦慮不安等負性心理反應。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本次選取2009年2月-2013年2月在本區(qū)域樓宇及其它高空建筑作業(yè)時不慎墜落損傷來我院就診的40例患者,均為男性,其中30歲以下的有24例,30~40歲之間的有16例,來自外區(qū)域的22例,本區(qū)域的18例。
1.2方法
患者入院時,護士在進行臨床表現(xiàn)、生命體征觀察的同時,對患者的情緒心理反應也要進行細致觀察并做記錄,詢問患者及其陪護人員,取得患者的同意,并告訴患者護士要采集相關資料的目的、臨床觀察意義,護士針對患者不同的年齡和來自不同區(qū)域的信息,結合患者心理反應問題進行分析歸類。
2高空作業(yè)墜落損傷患者的心理特征
2.1驚恐、害怕心理
高空墜落患者的心理反映主要表現(xiàn)為驚恐、害怕、無安全感。因每個患者身體受傷和心理創(chuàng)傷程度不一樣,會導致承受能力表現(xiàn)也不一樣,有的患者表現(xiàn)為拒絕醫(yī)生查體,或者沉默不語,或者神情恍惚,在治療過程中不配合,導致失去最佳治療時機,預后不良。有的患者因為極重的驚恐、害怕心理因素,從而產生軀體癥狀,如不能進行正常的語言交流,甚至失去日常的生活能力,給家庭、社會造成沉重的負擔。
2.2焦慮、悲觀心理
一些患者由于墜落后,當即不省人事,傷勢較重經救治,神志逐漸恢復后,看到自己軀體傷情,心理難以接受,擔心自己以后可能會留下一定的殘疾,無法再勞動,甚至發(fā)展為癱瘓。本研究中這種情況的有13例,年齡在40歲左右,患者以悲觀、焦慮不安為主要心理表現(xiàn),由于其對自己損傷病情缺乏認知,常常表現(xiàn)出悲觀哭泣、情緒低落、焦慮不安、睡覺時做噩夢的現(xiàn)象,這樣容易引起血壓升高,心率加快,不思飲食,體重減輕,對患者的愈后產生不良影響。
2.3孤獨、無助心理
患者在急救治療過程中,由于身體受傷,活動受限,因而導致其生活習慣改變,身邊缺乏交流對象,大多數(shù)患者來自農村,其性格內向,怕自己不受人尊重,更擔心在醫(yī)護人員中沒有自己認識的熟人,而受冷落被歧視,擔憂得不到及時治療影響疾病的康復,該次調研中有10例患者表現(xiàn)為孤獨、寂寞無助,沉默寡言,心理承受的壓力最大。甚或有的患者因此患上抑郁癥、孤獨癥,從此不愿與外界接觸、交流,對外界事物抵觸,從而失去日常工作能力,對家庭生活帶來負面影響。
3對患者在救治過程中實施人文關懷
3.1提供安全、舒適的就醫(yī)環(huán)境,消除驚恐感
就醫(yī)的環(huán)境直接影響到患者的心理反應,病房布局要科學合理化,使患者能感覺到舒適安全,空氣新鮮,病房的床位設備擺放有序整齊,便于操作,排除患者在診斷過程中和治療過程中緊張害怕的情緒,有利于醫(yī)護人員對病員的救治。護理人員對患者要有一定的同情心和愛心,安慰和鼓勵傷病員,幫助其減輕恐懼,煩躁不安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尤其是外來務工人員,家屬不在身邊,家庭條件偏差,醫(yī)護人員對患者要如親人般呵護與關愛,盡職盡責為病人提供溫馨、安全的優(yōu)質服務,改善傷病員的負性心理反應,護士提高自身修養(yǎng)素質,做換位思考“假如我是一個病人,躺在這里怎么辦?”尊重傷病員的人格,進一步讓患者從內心相信和理解護士,積極配合醫(yī)生爭分奪秒的搶救生命,提高病員的生存質量。
3.2用人文關懷向患者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
醫(yī)護人員在救治高空墜落損傷的患者時,要運用人文關懷知識和理念,減輕傷病員的心理壓力,使患者能正確認識自己所受的軀體和心理創(chuàng)傷,學會與突然發(fā)生的疾病同行。醫(yī)護人員和患者在談話中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耐心介紹手術前、手術中、手術后恢復期的注意事項。因高空作業(yè)時墜落后損傷的患者,伴有體內臟器的損傷、多發(fā)性骨折要進行手術治療,故而醫(yī)護人員應積極地搶救傷病員的生命,幫助其重新建立身體各部位的穩(wěn)定性。由于傷病員在高空墜落后,又再去面對手術的治療應激,其心理驚恐、害怕、緊張是不言而喻的,[3]在救治中對患者實施人文關懷,建立互信的醫(yī)患關系,使其在疾病恢復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更重要的是,有效的心理支持能幫助患者建立對今后生活的信心。
3.3構建家庭的支持與社會的關心
高空墜落的傷病員屬于突發(fā)性損傷,患者住院治療時間一般比較長,病情康復也比較慢,并留有一定的殘障,患者本人很自卑,對其家庭成員也是一種挑戰(zhàn),他們要投入時間、精力、經濟等全方位的照顧病人,面對親人突然受創(chuàng)傷,在醫(yī)院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困難和復雜病情變化,他們同樣焦慮、恐懼,尤其是對患者實施手術前,與親屬簽患者手術《知情同意書》時,親屬高度緊張,擔心害怕,會采取不恰當?shù)膶绞?,甚至產生要放棄治療的想法,這種負性心理行為對患者的救治均有不利影響。醫(yī)護人員要協(xié)助患者及家屬一起正確面對,要主動告知患者及其家屬病情變化和治療進展的相關知識,爭取家屬的支持和配合,對其家屬提出的困難問題,要耐心熱情解答,并盡量為患者解決一些實際困難,取得家屬的信任,保持患者情緒平穩(wěn),減輕焦慮緊張的心理壓力,使其安心接受手術治療,加強親情溝通,建立和諧的交流平臺。并由責任護士通過電話、手機微信進行一對一的溝通交流。同時要向患者及家屬介紹社會福利信息以及政府管理機構提供的醫(yī)療保障優(yōu)惠政策,使患者深刻體會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
3.4為病員建立良好心理調節(jié)機制,提高其生存質量
高空作業(yè)損傷患者通常伴有昏迷、呼吸困難、血壓下降、面色蒼白等癥狀,甚至危及生命。如本科收住的患者吳某因從高空處仰面墜落,其背和腰部受到沖擊力,導致患者脊柱損傷并引起脊髓的損傷,因神經功能喪失,伴大小便失禁,其心理創(chuàng)傷遠遠大于機體創(chuàng)傷,由于難于接受這一事實,軀體功能逐漸衰竭,該患者忍受病痛折磨,情緒非常低落,表現(xiàn)為焦慮、悲觀、絕望產生輕生的念頭。針對這類病員要加強對其進行心理疏導,為病人分憂解難,為此,醫(yī)護人員向其家屬交代患者病情及可能的預后,使其親屬有一定的思想準備,配合醫(yī)護人員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導工作。及早發(fā)現(xiàn)病員的不良情緒的變化,主動與病員談心。此時以穩(wěn)定病員的情緒為基礎,在整個護理過程中關心及注意患者的表情與每一個細微動作,及時與醫(yī)生溝通,給病員以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安慰、關懷、體貼,使病員減輕因高空墜落損傷帶來的痛苦,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護理人員要通過良好的語言、和藹可親的態(tài)度取得患者信任,同時也應全面了解病員家庭成員、婚姻狀況和社會背景及職業(yè)情況。使病員充分認識到自我存在的價值,振作起精神,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勇敢的面對生活現(xiàn)實,主動參與各種康復訓練,以減輕其家庭和社會的負擔。重新實現(xiàn)自我價值,達到生活自理或重返社會的目的。
4小結
在高空墜落損傷病員的整個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要給病人實施人文關懷,多和病人及其家屬互相溝通,并提高溝通技巧,向病員開展有效的人文關懷護理工作,有利于臨床護理質量的提高,有利于適應新形勢下護理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隨著社會的進步與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對如何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開展的人文關懷方面,又提出了新的護理工作服務范疇與服務模式,以提升病員的滿意度,促進醫(yī)院發(fā)展為目的。
人文關懷是讓每位就醫(yī)的患者都能體會到醫(yī)院的溫暖,是以由“以疾病為中心”轉向“以患者為中心”,[4]弘揚對人性的尊重和維護?,F(xiàn)今的醫(yī)學模式已經轉變,“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進一步肯定了人文關懷在臨床醫(yī)療實際工作中的作用。[5]新型的醫(yī)學護理模式,強調護士不但要重視患者所患的疾病,更要重視患者的心理反應,運用良好的心理護理方法與技巧,減輕或消除患者的心理負性反應,向病員增強正能量,有利于疾病的恢復。高空墜落損傷這突然發(fā)生的意外,造患者軀體和精神雙重打擊,讓其承受巨大的壓力,高空作業(yè)的務工人員,年齡大多數(shù)在20~50歲左右的男性,是每個家庭中的主要勞動力,普遍都存在著各類的心理問題,為此要通過人文關懷的有效實施減輕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的發(fā)生,提高患者的心理應對能力,逐步調整患者心理護理方案,[6]增強其軀體和心理舒適度,幫助高空墜落損傷患者早日走出身心受打擊的陰影,改善其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復。
參考文獻〔〕
[1]周勝娥,王瑩瑩. 人文關懷干預在治療甲狀腺癌中的作用[J].中國醫(yī)學倫理學,2013,26(1):53-54.
[2]陳銀娟,段功香,鄭雯,等. 護士倫理氣氛認知與服務行為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7):615-617.
[3]郭瑛,易巧云. 護理心理學[J].護士進修雜志,2012,19(27):1731-1732.
[4]禹冰潔,尹梅,孟慶峰.論如何加強對直腸癌腹壁造瘺患者的全程人文關懷[J].中國醫(yī)學倫理學,2014,27(5):636-638.
[5]俞素卿,婁志玲,季林玲,等.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護理的倫理困境和對策[J].中國醫(yī)學倫理學,2012,25(6):783-784.
[6]辛霞,王明旭,張琳娟,等.手術患者的需求研究與護理對策[J].中國醫(yī)學倫理學,2012,5(25):608-610.
〔修回日期2015-04-03〕
〔編輯商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