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教學中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研究
徐姜娟
(河南中醫(yī)學院 體育部,鄭州 450008)
摘要:中國武術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教育內容,武術教學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提供了豐富的教學內容。通過武術教學,加強學生們對武術文化中的道德文化的了解與認識,可以幫助青少年提高道德認識、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確立道德信念,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習慣。
關鍵詞:武術教學;道德建設;武術文化
收稿日期:2015-04-27
基金項目:河南中醫(yī)學院科研苗圃工程項目(MP2012-48)
作者簡介:徐姜娟(1984—),女,河南南陽人,碩士,河南中醫(yī)學院體育部教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DOI: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5.04.027
中圖分類號:G8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715(2015)04-0118-03
Abstract:Chinese martial arts contains rich moral education content, and martial arts education provides rich teaching content for teenagers’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 Martial arts teaching can strengthe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recognition of the moral culture in the martial arts culture, and help the young people to enhance the moral cognition, cultivate the moral emotion, exercise the moral will, establish the moral belief and develop good moral habits.
一、引言
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青少年作為祖國未來建設的中堅力量,加強其思想道德建設將是實現(xiàn)這一核心價值觀的核心任務。武術文化既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又自成完整體系,且能全面貫徹、反映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作為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代表——武術文化自然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并深受國人的喜愛,特別是充滿活力的青少年,這為對他們進行道德教育提供了舞臺、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武術文化在長期實踐發(fā)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建立了自己完整的理論體系,并不斷展現(xiàn)其以技擊為本質特征的各種價值,突出顯示了民族精神文化特色和人文教育價值。因此,在武術教學中通過對學生進行武術文化的教育,從而達到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目的,是實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本文通過揭示蘊含在武術文化中的道德體系內容,結合青少年時期思想發(fā)展的特點,研究武術在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中應該發(fā)揮的作用,旨在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可實施的依據(jù)。
二、武術道德體系與青少年思想發(fā)展特點
(一)武術道德體系
任何文化的發(fā)展都不是孤立的,武術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也與它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分不開,它們之間彼此相互影響與滲透,因此,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與民族文化之精華于無形之中潛移默化至武術文化形態(tài)里,從而使得武術不僅肩負武術技藝的傳播功能,而且尤為重要的是載負著中國歷代人民所積累與創(chuàng)造的燦爛文化的傳播功能。在武術文化的傳播過程中,通過對中國武術文化中傳統(tǒng)道德思想的學習與了解,使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武術文化寶庫中的傳統(tǒng)美德的認識更加深入,從而使他們從中學會為人、處世、治學的道理,進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和道德修養(yǎng),促進塑造與形成他們健全的人格特征。
崇武尚德是武術界人士共同信仰的一種言行準則,習武者按它修身養(yǎng)心、規(guī)范舉止、品評善惡。[1]其主要內容包括:(1)強調救國安邦是習武的首要目的。歷史上武將、勇士憑武藝救國難的例子舉不勝舉,比如廣為傳頌的岳飛、楊家將等英勇報國的將領,皆是我們今天對中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典范。(2)除惡揚善、重義輕利。歷代武師俠士們嫉惡如仇,伸張正義,為民除害,助人為樂。如明末著名內家拳家王征南,他為人俠義,好打不平,但絕不隨意傷人,在當時流行“文官要錢不怕死,武官怕死又愛錢”的社會風氣下他始終廉潔自守,律己極嚴。故思想家黃宗羲在“墓志銘”中說:“慕其才藝者,以為貧必易致,營將皆通殷勤,而征南漠然不顧?!?3)尊師重道、勤修苦練?!渡倭治湫g新戒約》中強調“凡習武之徒,必須以賢為師,謙虛好學,尊敬師長,崇揚武德”。武術界非常講究師徒間、朋友間的禮儀,因此拳諺有“未曾習武先明德,未曾學藝先習禮”“失禮者不可教之,失德者不可學之”之說。[2]具體而最常見、體現(xiàn)在武術中的“抱拳禮”,其含義為:右手握拳喻“尚武”“以武會友”;以左掌掩右拳,喻拳由理來;屈左拇指,喻不自大;左掌四指并攏,喻四海武林同道團結,齊心發(fā)揚光大武術。因而在武術教學過程中對中學生詳細講解并經(jīng)常習練“抱拳禮”有助于他們養(yǎng)成誠實守信、謙虛好禮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武術文化反映出的倫理型文化、重視人際關系的特殊人文精神,就是武德的核心。
(二)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特點
青少年處于一個特殊的年齡階段,他們逐漸擺脫了兒童的幼稚,但與成人相比又有許多不成熟的成分,正是人生中的一個特殊時期。這一時期他們的心身發(fā)展很快,其心身逐漸達到了成熟。這一階段他們的心理機能不斷完善,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認知功能全面和均衡發(fā)展。(2)情緒體驗敏感而不穩(wěn)定。(3)人格逐漸形成。(4)性心理不斷成熟。
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再加上其心理發(fā)展還不成熟的特點,其思想道德的發(fā)展也出現(xiàn)了一定的問題,比如有些人認為存在部分青少年價值取向功利化,認知和行為脫節(jié)、心理素質較差等問題。[3]這導致了諸多問題:如愛享樂而不愿吃苦、自私而缺少為他人著想、意志脆弱等問題。因此在這一時期,是加強其道德水平建設的關鍵期。
三、武術教學與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
(一)突出武術文化教學,提高青少年道德認識
道德認識是指人們對一定社會道德關系以及這種道德關系的理論、原則、規(guī)范的理解和掌握。[4]作為社會中的“人”,必須清醒而深刻地認識到一定社會中的道德關系和道德要求,才能培養(yǎng)起良好的道德行為和道德品質。武術當中對于武德的要求都體現(xiàn)在“武之大者,莫過于德”這一古諺之中。順乎自然規(guī)律為“天德”,順應健康、和平、發(fā)展的人類社會要求為“人德”?!疤烊撕弦弧本褪侵v究科學、和諧進步的人類生存境界。德是容器,有容乃大。中華武術數(shù)千年來傳承不絕,一脈系之,以德為先。傳統(tǒng)太極拳論中說:“能平心靜氣,涵養(yǎng)功夫,令太極本體心領神會,豁然貫通,將見理明法備,受益無窮?!比缰袊敶笪湫g名師之一的太極拳家孫劍云秉承父志,一生以太極拳為己任,不計名利,以德育人。武林人士莫不感其德技兼?zhèn)?,為名家風范。[5]因而,在武術教學中采用多種方法與手段對“善惡”與“得失”觀念的認識,運用哲學指導、辯證思維、整體思想來加強學生正確道德認識觀念的形成與培養(yǎng)。武術教育者應當將道德人格教育作為武術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
因此,在武術教學中,教師在安排與設計課的內容的同時,應當把道德人格的培養(yǎng)有目的、有計劃地貫穿其中。讓學生在課堂上真實地體會到好壞、是非、善惡等價值觀念,讓課堂變成一個灌輸?shù)赖乱庾R的真實情境,成為宣傳與傳播道德認識的課堂,從而讓學生們明白道德人格在取舍中的重要意義。
(二)加強對武術文化的了解,幫助青少年陶冶道德情感
《中國大百科全書》對道德情感的描述為:道德情感是指人們依據(jù)一定的道德標準,對現(xiàn)實的道德關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為等所產(chǎn)生的愛憎好惡等心理體驗。武術文化中對道德情感多有描述。少林古拳譜有《少林拳十戒》,其中規(guī)定:“武藝須傳忠誠有志之士,平易謙恭之人”“強橫無理者不傳”[6]。體現(xiàn)出習武者必須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感,從而說明其重要性。道德情感的內容非常豐富,它對人的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決定意義,對培養(yǎng)道德情感更有著重要的意義。武術教學中,可以加強學生對道德情感的認識,拳諺曰:“理字不多重,萬人擔不動。武夫不講理,藝高難服眾”“持藝逞兇,罪不容誅”[7]。這些都是對道德情感的描述,說明了道德為先的道理。另外,學習武術需要堅強的毅力和意志,需要長時間的堅持,因此,在學習武術的過程中需要高度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如果人們能在習武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感受到愉悅,將會產(chǎn)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武術教學中可以加強對學生善于思考、樂于行動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使學生學會獨立行動,減少對教師的依賴。
(三)加強鍛煉青少年的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人們在履行道德義務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的克服各種困難和障礙的堅強毅力和堅持到底的精神。意志力的強弱往往在道德活動中通過克服各種困難來表現(xiàn)。因此如何戰(zhàn)勝諸如自然條件惡劣、缺乏必要的手段和工具、來自家庭和社會的阻擾、他人的譏諷和打擊等外界因素和猶豫不決、信心不足、消極的情緒、懶惰、膽怯、能力低下、缺乏知識經(jīng)驗、身體不佳等個體內部的心靈與生理障礙將是我們進行培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外界的不利因素將促進道德意志力的磨煉,而個體內部的不利因素將主要通過道德意志控制來克服。在武術教學中要善于利用外在的因素注重磨煉學生的道德意志。
頑強的道德意志是習武者所必備的品質,它不但是考驗習武者能否成為真正的武士的標準,也是武士能否取得武功上的進步的基石。諸如此類的說明早在眾多武術的著作中都有體現(xiàn)。如《武士須知》中對堅持練習,培養(yǎng)頑強的道德意志的描述:“吾輩研習武事,期在深造,必須持之以恒,刻苦學習,勿躐以求速,勿半途而輟業(yè)”;另外,“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欲學驚人藝,須下苦功夫”等武術諺語說明了良好的道德意志也是習武成功的必要條件。
因此,在武術教學中,學生充分認識到武術基本功的含義和練習的意義,可以為習武打下堅實基礎的同時,鍛煉其學習的意志和品質。在武術教學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意境,使學生的道德意志得到鍛煉,讓學生在愉快的環(huán)境下練習,當然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有助于青少年確立道德信念
道德信念是人們將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有機結合成為個人行動的指南和原則。
尚武崇德是武術界人士共同信仰的一種言行準則。習武、用武必須有武德。歷代仁人志士對于如何用武都有著高尚的信念。如孔子“仁禮”的用武信念,墨子的“兼愛”為其用武信念,游俠以“行俠仗義”為其用武信念,孫中山以“強國強種”為其用武信念……這些信念都是從公共利益出發(fā),為了人民大眾著想,也得到了社會的認可。
課堂中武術教學應當加強塑造與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并且使之成為學生們的用武信念,并且在實踐中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與手段,使學生建立良好的道德信念。
在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堅定信念的培養(yǎng),可以通過對武術文化的了解與認識等有效的手段與方法。武術各個技術動作都是需要長時間反復練習,才能達到正確熟練運用的效果,才能獲得成功。只有加強對道德信念的培養(yǎng),使學生有了的信念,才能使學習變得有目標,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參考文獻:
[1]王林,虞定海.傳統(tǒng)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的困境與對策[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 2009(4).
[2]王濤.中國武術的傳承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9.
[3]蘭世春,劉玲.青少年思想首先教育現(xiàn)狀分析與對策[J].九江學院學報,2008,147(4):116-118.
[4]段俊平.傳統(tǒng)文化是拯救道德危機的最好良藥[J]. 科技智囊, 2011(6).
[5]王崗,邱丕相,包磊.重構學校武術教育體系必須強化“國學意識”[J]. 體育學刊, 2009(9).
[6]無谷.少林寺資料續(xù)集編[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1984:86.
[7]于志鈞.中國傳統(tǒng)武術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
(責任編輯趙冰)
O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enagers’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in Wushu Teaching
XU Jiang-jua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engzhou 450008, China)
Key words:Wushu teaching; moral construction; culture of martial a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