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泛分工論”與唯物史觀的最初表述*——析望月清司“《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的兩種分工、兩種史論”說

2014-12-04 05:54:54姚順良
南京社會科學 2014年4期
關鍵詞:史論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德意志

鄭 如 姚順良

日本馬克思學者望月清司在其代表作《馬克思歷史理論的研究》中,從由廣松涉所引發(fā)的所謂“分擔問題”的討論出發(fā),提出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存在著從兩種不同的“人觀=社會觀”出發(fā)、以“兩種分工理論”為基礎的“兩種歷史理論”,即馬克思的“分工展開史論”同恩格斯的“所有形態(tài)史論”之間的對立。這種說法,通過某些學者的介紹特別是該書中譯本的出版?zhèn)魅雵鴥纫院?,一直沒有受到學界嚴肅的對待,更無人從《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出發(fā)對其進行認真的辨析。我們認為,望月的上述說法,并非僅僅涉及《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文本解讀的學術細節(jié),甚或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史觀形成中作用的歷史“分擔”,而是關乎如何理解歷史唯物主義本質的根本問題,必須做出鄭重的理論回應。

望月自己承認,他的所謂“兩種分工理論”、“兩種歷史理論”說法的提出,是受廣松涉關于《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創(chuàng)作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分擔說”和“恩格斯主導說”的啟發(fā)。①廣松涉為了論證“恩格斯主導說”,從文獻學考證和思想史詮釋角度提出了馬克思在分工、共產主義觀、異化觀等問題上均“落后于恩格斯”的一系列“論據(jù)”。就“分工問題”來說,廣松認為,恩格斯是從“有身體的每個人”出發(fā)理解分工的。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第一卷第一章《費爾巴哈》手稿中,正是恩格斯把“分工”當作論述的杠桿,從性別分工到“市民社會”的分工,從“家庭中原始的和隱蔽的奴隸制”到社會中的階級對立,涉及范圍十分廣泛。而馬克思則忽視分工,直到后來才從“共同體之間的分工”出發(fā)去理解分工。②望月接過了廣松的這一說法,反其意而用之,認為這恰恰說明了在分工問題上存在著兩種不同的出發(fā)點,而馬克思才是正確的,并將廣松的其他“論據(jù)”統(tǒng)統(tǒng)納入了這一問題框架,按照“兩種‘人觀’→兩種分工理論→兩種歷史理論”的邏輯線索,對第一章的相關手稿作進一步的“解讀”,形成了所謂《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存在著馬克思和恩格斯相互對立的“兩種史觀”的說法。

對作為望月立論基礎的廣松的論證,本文作者之一曾作過詳盡的辨析③,這里不再贅述,只在剖析望月觀點的必要范圍內作某些說明。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作為“兩種分工理論”、“兩種歷史理論”前提的所謂兩種“人觀”。望月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工問題上的出發(fā)點是對立的。恩格斯從肉體的、吃喝的人出發(fā),實際上是一種“人→社會”觀;馬克思認為分工起源于共同體之間,才是從交往的、現(xiàn)實的人出發(fā),體現(xiàn)的是一種“社會→人”觀。

除了前引廣松所說恩格斯是從“有身體的每個人”出發(fā)及作為其依據(jù)的恩格斯1844年11月和1845年3月致馬克思的兩封信外,在第一章的文本中,望月著重分析了“大束手稿”第一部分的開頭論述“生產的三個因素”或“歷史的四個關系”的部分(第22-33頁),同時與“小束手稿”中無編號的一張紙(1?)c-d的謄清稿(第23-29頁)進行比較。望月認為,前一部分的正文“物質生產—新的需要的開發(fā)—繁殖—共同活動”的敘述方法缺乏邏輯性,“更像底稿”,“我們跟廣松一樣,毫不猶豫地斷定這是由恩格斯寫的(不是在做筆記的意義上)?!薄斑@是一種先有個體,然后他再悄悄地觀察周圍,再出現(xiàn)社會的敘述情境?!雹芏R克思在前一部分的欄外旁注則是對該正文觀點的批判,它同后一手稿的思想是一致的。其出發(fā)點是“現(xiàn)實的個人”,“他是指(1)以特定的‘社會的’方式進行物質生產的個人;(2)他的生活方式被他們的產品和生產方式所決定的個人;(3)通過生產=再生產過程來建立‘交往形式’的個人?!雹?/p>

這里真的存在望月所說的兩種“人觀”上的對立嗎?只要我們分析一下前一手稿的正文,就會發(fā)現(xiàn)這完全是由于望月(以及廣松)不懂或者蓄意曲解其闡述的內在邏輯造成的虛假對立。所謂“原初的歷史的關系的四個因素、四個方面”并不是平行的、并列的,而是有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通過勞動而達到自己生命的生產”。它包括生產的前兩個方面或兩個因素:第一個“基本事實”是“生產滿足人的生活(生命)需要的資料”,這里人的需要是“個人的肉體存在”和自然關系決定的,但是滿足的方式(勞動)和手段(產品)社會化了。這就是后一手稿中的論斷:“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即邁出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這一步的時候,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qū)別開來。”(第23-25頁)“第二個事實”是“新的需要的產生”,它是由“得到了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引起的,這里“新的需要”和生產的目的本身也已經社會化了。所以,手稿才將前兩個方面都稱為“第一個歷史活動”,而且中間未加分隔線。(第22-24頁)這也是后一手稿強調“這種生產方式不應當只從它是個人肉體存在的再生產這方面加以考察”(第25頁)的原因。

第二個層次是完整意義上的人的“生命的生產”,即生產的三個方面或三個因素的統(tǒng)一所構成的完整的生產=再生產過程。它不僅包括“通過勞動而達到自己生命的生產”,還包括“增殖”即“通過生育而達到他人生命的生產”。這里采取的闡釋方式同第一個層次一樣,是后一手稿中所說的“任何歷史記載都應當從這些自然基礎以及它們在歷史進程中由于人們的活動而發(fā)生的變更出發(fā)”。(第23頁)從自然(家庭=姻緣+血緣)關系出發(fā),指出“這種家庭關系起初是唯一的社會關系,后來,當需要的增長產生了新的社會關系而人口的增多又產生了新的需要的時候,這種家庭便成為從屬的關系了?!?第24頁)

第三個層次就是望月所謂“接下來沒標序數(shù)的第四個‘因素’”,則是一個總結和引申。強調“生命的生產……每次都表現(xiàn)為雙重關系:一方面是自然關系,另一方面是社會關系”,進一步引申出“生產力”和“社會狀況”的概念。(第24-26頁)正是以此為基礎,在接著討論“意識”時,才進一步概括出新的“三個因素即生產力、社會狀況和意識”及其相互關系。(第32頁)

因此,根本不存在所謂先從孤立的“吃喝的個人”出發(fā),直到第四個方面才以“共同活動”的形式出現(xiàn)了社會關系范疇的“敘述情境”;相反作者不僅強調“不應該把社會活動的這三個方面看作是三個不同的階段……從歷史的最初階段起,從第一批人出現(xiàn)時,這三個方面就同時存在著,而且現(xiàn)在也還在歷史上起著作用。”(第23頁)在此他們對“四個方面”作出了如下總結:“由此可見,人們之間一開始就有一種物質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是由需要和生產方式決定的,它和人本身有同樣長久的歷史;這種聯(lián)系不斷采取新的形式,因而就表現(xiàn)為‘歷史’,它不需要有專門把人們聯(lián)合起來的任何政治的或宗教的囈語?!?第25頁)

望月指責前一手稿中的一段話,即“社會關系的含義在這里是指許多個人的共同活動,至于這種活動在什么條件下,用什么方式和為了什么目的而進行,則是無關緊要的?!?第26頁)似乎這同后一手稿中強調“一定的生產條件”、“一定的生產方式”相矛盾。其實,這不過暴露了指責者自己不懂得“從抽象到具體”的敘述方法,因為緊接著這句話的下面,就是“由此可見,一定的生產方式或一定的工業(yè)階段始終是與一定的共同活動的方式或一定的社會階段聯(lián)系著的,而這種共同活動方式本身就是一種‘生產力’;由此可見,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因而,始終必須把‘人類的歷史’同工業(yè)和交換的歷史聯(lián)系起來研究和探討?!瘪R克思似乎預見到有人會蓄意曲解他的觀點,一連用了四個“一定的”。

接下來我們再對望月曲解馬克思歷史理論的核心內容進行辨析。

我們認為,望月提出《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存在著“兩種分工理論”,即馬克思的“普遍交往論”和恩格斯的“廢除分工論”的說法,同樣是以對文本的蓄意曲解為基礎的。

望月的所謂文本依據(jù)主要是“大束手稿”第一部分的中間論述分工的部分(第32-46頁)。他將這一部分中的正文完全認定為恩格斯的思想,概括出恩格斯的“廢除分工論”包括以下內容:(1)起源于家庭,最早是性行為上的分工,后來隨著人口的增加,發(fā)展成為按照天賦、需要和偶然性而“自然形成的分工”;(2)分工的內容是“使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享受和勞動、生產和消費由不同的個人來分擔”,從而造成階級對立和階級統(tǒng)治;(3)分工的社會后果是使“生產力已經不是生產的力量,而是破壞的力量(機器和貨幣)”,“只能帶來災難”;(4)分工的歷史命運是最終“在徹底消滅階級和階級統(tǒng)治的同時‘廢除分工’”。與此相對立,望月將馬克思的分工理論稱之為“普遍交往論”,認為其內容是:(1)起源于共同體之間的分工,發(fā)展為克服了自然性質的社會分工;(2)真正的分工是“城市和農村的分離”,分工造成的“私人所有——在馬克思那里并不是指它的階級性,而是指它的狹隘性”;(3)分工的破壞性僅僅指它破除了地域性、封閉性,它造成了交往的普遍性,特別是大工業(yè)造成的社會分工體系更是使人成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盡管是在資本主義的異化形式下;(4)“應該揚棄的是分工和社會交往的異化形式,絕不是分工(勞動的社會分割和結合)體系本身”,這只能通過個人的聯(lián)合和使每個人“具備完人的能力”才能做到。⑥

實際上,在望月的所謂解讀中,只有那一“上午打獵,下午捕魚”的著名段落(第34頁),確實在正文與馬克思的欄外旁注(第37頁)之間存在著原則上的觀點差異。但是這里的差異存在于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主義觀上的“現(xiàn)實運動”和“社會制度”不同理解之間,并非是望月所說的是否贊成廢除分工的立場上。這一點,不僅在最初指認者廣松那里如此,而且在我們看來也是如此,區(qū)別在于廣松將其作為“馬克思在共產主義觀上落后于恩格斯”的“證據(jù)”,我們則認為這恰恰表明“恩格斯尚未完全擺脫哲學共產主義的影響”。從這一例證中,根本無法引出馬克思反對廢除分工的推論。

望月列舉的其他文本“證據(jù)”,實際上都是站不住腳的。因為他所謂兩種分工理論的相互對立的各種內容,實際上是將文本相關部分包含著對立統(tǒng)一的兩個方面,按照自己的先驗立場加以割裂,分別賦予馬克思和恩格斯而已。這里僅舉幾例。一是緊接著上述用“現(xiàn)實運動觀”批評恩格斯“理想制度觀”的旁注之后,馬克思在欄外肯定分工造成普遍交往的重要性時就指出“不這樣,(1)共產主義就只能作為某種地域性的東西而存在,(2)交往的力量本身就不可能發(fā)展成為一種普遍的因而是不堪忍受的力量”,二是在下一段還寫道“一貧如洗的勞動者大眾……他們陷入絕境,這種狀態(tài)是以世界市場的存在為前提。因此,無產階級只有在世界歷史意義上才能存在,就像無產階級的事業(yè)——共產主義只有作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實現(xiàn)一樣。”(第39頁)最為可笑的是望月在解讀前述第一例時,將馬克思的欄外增補概括為三點,并承認第一點是“分工消滅論”的“未來像”;在引用“大束手稿”第三部分(取自馬克思撰寫的《圣麥克斯》章)關于無產階級對現(xiàn)代生產力的占有只能是社會的論述(第142頁)時,既在正文中大講這是馬克思肯定分工的“普遍交往論”,又不得不承認《圣麥克斯》“也主張‘揚棄分工’”。⑦

與所謂兩種“人觀”、“兩種分工理論”不同,望月關于《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第一卷第一章存在“兩種歷史理論”的說法,似乎存在著直接的、確鑿的文本依據(jù)。不過,這只是一種表面現(xiàn)象,更確切地說,是一種表層的假象。

望月把“小束手稿”中的謄清稿第{3}、{4}張關于四種所有制的論述(第80-88頁)作為所謂恩格斯“所有形態(tài)史論”的文本依據(jù),把“大束手稿”第三部分中關于資產階級社會(即市民社會)產生過程的論述(第90-128頁)解讀為馬克思所謂“分工展開史論”的文本依據(jù)。

這里我們也承認,有三點是確鑿無疑的:(1)前一手稿是“所有形態(tài)史論”,因為這不過是同義反復:關于所有制的歷史論述=所有形態(tài)史論。(2)后一手稿是馬克思的思想,因為“大束手稿”第三部分取自《圣麥克斯》章,而《圣麥克斯》是馬克思寫的,這是包括望月和我們在內的幾乎國內外所有學者的共識。(3)兩個手稿的“位相”(望月用語)不同:前者是“父權制—奴隸制—等級—階級”(第80頁);后者則是“城市和農村的分離(手工業(yè)的自立)”→“生產和交往的分離(商人階級的形成)”→“城市之間的分工(工場手工業(yè)的形成)”→“農村和城市的分離(農村工業(yè)的形成和發(fā)展)”→以及“大工業(yè)(世界規(guī)模的交往的實現(xiàn))”⑧,即使在談到所有制演化時也是“部落所有制—封建地產所有制—同業(yè)公會的動產所有制—工場手工業(yè)資本—由大工業(yè)和普遍競爭所引起的現(xiàn)代資本”(第148頁)。

于是,望月就信心滿滿、迫不及待地據(jù)此引出了自己的結論:“恩格斯的分工理論以及在此基礎上構建起來的他的世界歷史像,即性別分工→家庭內部自然發(fā)生的分工→家庭內部的私人所有、家庭內部潛在的奴隸制→家庭之間和社會的分工→階級統(tǒng)治→共產主義革命→廢除所有制和分工。”⑨“我們可以大致將《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的分工理論和歷史理論理解如下:共同體中的個人→內部交往→共同體之間的交換→所有制的各種形式→農業(yè)和工業(yè)的分工→大工業(yè)=市民社會的分工→以及普遍交往的完成=自由個人的聯(lián)合(共產主義)?!雹?/p>

但是,且慢!這里還有一系列問題沒有解決:就前一手稿來說,(1)有什么理由認定它是屬于恩格斯的思想?(2)即使是,那為什么“四種所有制”,在論述中實際只講了前三種,缺少第四種“階級”即資產階級的所有制?就后一手稿來說,(3)馬克思在論述分工的發(fā)展歷史之前,為什么用至少一頁半(因為手稿前部缺失四頁)的篇幅,從七個方面討論“自然形成的生產工具和由文明創(chuàng)造的生產工具之間的差異”造成的經濟和社會狀況的差異?(4)馬克思的“所有制演化史”是在什么意義上講的?(5)為什么他在前面加上了“在起源于中世紀的民族那里”的限制詞?

就第(1)個問題來說,望月又演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鬧劇:他將前一手稿的開頭一個自然段認定為馬克思的,在那里“期待”分工展開史論,結果失望了,等來的是所謂恩格斯對三種所有制的論述。其實就在他所引的那段話中就有“父權制、奴隸制、等級、階級”這四種所有制系列。?更可笑的是接下來講述“第一種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時,竟說:“顯然,只有題目是馬克思的,而在內容上,最早的分工形式卻是‘家庭中自然形成的分工’,即‘家庭內部潛在的奴隸制’”?,即是說屬于恩格斯!這哪里是文獻學考證或文本學解讀,簡直是兒戲!

除了對第(5)個問題做出錯誤解釋(我們將在本文下一部分加以剖析)外,望月對第(2)-(4)個問題都回避了。特別是他明明知道蘇聯(lián)著名經濟學家“盧森貝把這句話解釋成‘資產階級所有制’的發(fā)展階段”,卻僅僅加了一個注,未置一詞回應。?

其實,從上述我們的提問方式和盧森貝對第(4)個問題的解釋中,我們對這兩個文本關系的解釋已經很清楚了,那就是:后一手稿正是前一手稿“缺少”的第四種所有制形態(tài)的歷史闡述。換句話說,即望月認為與“小束手稿”的所謂“所有形態(tài)史論”連接不上的大束手稿的所謂“分工展開史論”,不過是資產階級所有制的展開敘述。聯(lián)系到我們指出過的前一手稿的開頭一段中將四種所有制簡稱為“父權制、奴隸制、等級、階級”,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在后一手稿的論述中不斷地將“階級”同“等級”進行比較(參見第120、122、124-126等頁),而緊接后一手稿的就是關于共產主義的闡發(fā),也證明了上述推斷是有充分根據(jù)的。這一點實際上包括俄文版、以至廣松版在內的許多不同版本都已形成共識,我們只在這里補充一點,即由阿多拉斯基版編者加上了“自然形成的生產工具和由文明創(chuàng)造的生產工具之間的差異”標題的后一手稿開頭“多出”的部分,正是聯(lián)結這兩個手稿的中介環(huán)節(jié)。它構成了馬克思當時仍然沿用黑格爾的“家庭”和“市民社會”概念、后來在“三大社會形式”理論中更準確地稱之為“自然共同體”和“經濟結合體(經濟的社會形態(tài))”的前兩大社會類型異質的基礎。因而,這一段闡述實際上正是從前三種所有制形式向第四種所有制形式過渡,或者直接地說是由“等級”制向“階級”制過渡的歷史的和邏輯的中介,借用望月的術語,就是“本源共同體”向“市民社會”過渡的歷史的和邏輯的中介。

因此,后一手稿最后一段,“這些不同的形式同時也是勞動組織的形式,從而也就是所有制的形式。不論在哪一個時期,現(xiàn)存的生產力相結合的現(xiàn)象——它根據(jù)需求,在必要的范圍內——都發(fā)生過?!?第114頁)并非像望月斷言的是所謂馬克思的“分工展開史論”的總結,而是整個“四種所有制”的總結。也正因為如此,望月在引了這一段之后,不得不對其進行“修正”。他說:“所有形態(tài)史論說是在展開分工的各種形式,但它所揭示的卻是‘私人所有’的各個發(fā)展階段。與此相對,馬克思卻建構了一個以城市和農村的分離為出發(fā)點、以大工業(yè)為目標的歷史理論,并認為這才是‘所有制的各種形態(tài)’,不對!更準確地說,這才是勞動的有機編成的各種形式。因為,直面自然、改造自然、領有自然,人通過這一過程將自己陶冶成類的個人,人類史就是將既存的生產力——它以某一個時代末期出現(xiàn)的生產工具和交往手段為核心——重新編成的歷史。”?

這哪里是在解讀馬克思,分明是在“教訓”馬克思,“糾正”馬克思!哪里是在解釋“所有制的各種形態(tài)”,完全是在用“勞動的有機編成”來取代“所有制”!

在具體剖析了望月的各種文本“依據(jù)”的基礎上,我們對望月的所謂《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存在“兩種分工理論”、“兩種歷史理論”的說法作一個總體評價,并就分工與馬克思歷史理論的真實關系談談我們的看法。

首先,就其立論依據(jù)來說,望月的這一說法是建立在對《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曲解上的,是根本站不住腳的。望月利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確實存在“泛分工論”的局限,力圖把馬克思的歷史理論解釋成為所謂“分工展開史論”,矮化為所謂“生產力論”和“勞動的有機編成論”。實際上,正如前文所述,根本不存在所謂馬克思的“分工展開史論”同恩格斯的“所有形態(tài)史論”的對立,《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從“分工展開”對歷史的論述,恰恰是為了揭示“所有形態(tài)”的歷史演變。即使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唯物史觀的最基本的原理也是“生產力決定交往形式”、“市民社會決定國家和法”、“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用泛化的“分工”范疇說明一系列重大社會現(xiàn)象的本質和根源,只是基于進一步解釋這些根本規(guī)律的具體實現(xiàn)機制的需要。因此,“泛分工論”不過是馬克思恩格斯在“經濟學知識不足”的情況下闡釋唯物史觀基本原理時的一種最初表述方式。也正是因為如此,它后來才被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的過程中揚棄,代之以“人格化的生產主客體條件之間關系”這一更為成熟的范疇。

其次,就其論證方式來說,望月的對文本的錯誤詮釋與其說是出于無意識的誤讀,毋寧說更多地是從先驗的理論偏見出發(fā)的蓄意曲解。在前文對其各種具體論證中我們已經多次指出了這一點。這里再舉一個最具典型性的例證,就是其關于所謂“兩種史論”的第一種所有制分別是“家庭”和“部落”的問題。望月在確鑿無誤的文本證據(jù)面前,仍然用中譯文小字整整兩頁零兩行,即相當于中譯文超過四頁的篇幅的一個“腳注”?,百般辯解,最后不得不承認:“因此說到底,部落還是家庭這一問題,實際上對馬克思而言并不重要。只要它們是‘本源共同體’就足夠了。用馬克思喜歡的話來說,它們究竟是部落還是家庭都無關緊要?!?

最后,就其意識形態(tài)功能來說,望月清司對《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曲解,歸根結底是為了將馬克思的歷史理論矮化為市民社會的經驗描述,把馬克思改塑成“斯密+韋伯”。用望月自己的話說:“關于馬克思和恩格斯所關注的問題和方向,我們已經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確證,這就是社會中進行交往的個人與吃喝的個人、作為歷史開端的部落與家庭、作為分工展開史論頂點的市民社會與作為所有形態(tài)史論頂點的資產階級國家、在普遍的交往中結合起來的勞動者與安靜地生活于廢除了分工的世界中的人們、作為不斷運動的共產主義與作為未來控制主體的共產主義”。?

請注意“兩種史論”的兩個“頂點”——市民社會和資產階級國家!恩格斯與馬克思的關系變成了被馬克思評判過的蘭蓋同斯密即“浪漫主義和資產階級觀點(即自由主義)”的關系:“大變活人”的魔術完成了——不對,應該是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揭示“商品拜物教及其秘密”時的注釋中讓“桌子和瓷器?跳起舞來”的“降神術”完成了,結果,由共產主義的“幽靈”被變成了資本主義的“自由女神”!

注:

①④⑤⑥⑦⑧⑨⑩?? ? ?? ? ? 參 見【日 】望 月 清 司《馬 克思歷史理論的研究》,韓立新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 120、144—145、148、168—174、173、188、186、196、176、178、119、198、180—182、182、204 頁。

②【日】廣松涉編注:《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彭曦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69頁。以下凡引自該書的引文均在正文中夾注頁碼。

③參見姚順良《論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主導地位》,《馬克思主義研究》2007年第5期;《準確評價恩格斯在馬克思主義形成過程中的作用》,《江海學刊》2007年第4期。

?“瓷器”跳舞暗指“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不過中央編譯局版將其直接譯為“桌子和中國一起跳起舞來”就不通了。還是原來“郭大力-王亞南版”的譯文再加注的方案好一些。

猜你喜歡
史論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德意志
宋代《春秋》學對史論體詠史詩的影響
中國共產黨百年邊疆治理思想史論
TüV 南德意志集團
TüV 南德意志集團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當代價值與作用
青年時代(2016年19期)2016-12-30 16:24:20
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下的道德思考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啟示
從“工業(yè)革命背景”看復習課中的史論結合
淺析《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
考試周刊(2016年81期)2016-10-24 12:41:19
在德意志的陽臺上
小說月刊(2014年12期)2014-04-19 02:40:10
通榆县| 大理市| 育儿| 化隆| 黄平县| 鹤山市| 方山县| 晋宁县| 洛宁县| 台中市| 高密市| 南投市| 苏州市| 刚察县| 大厂| 桃园市| 克拉玛依市| 千阳县| 沙河市| 长兴县| 临安市| 五常市| 蒙阴县| 仙桃市| 东平县| 霍邱县| 阜新市| 任丘市| 清镇市| 尤溪县| 扎赉特旗| 巴里| 榆林市| 荣昌县| 新余市| 科尔| 繁峙县| 驻马店市| 英吉沙县| 嘉善县| 姜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