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睿
摘 要: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介詞錯用現象十分普遍,本文以介詞“給”為例對常見介詞錯誤進行梳理,歸納其偏誤的基本類型,同時圍繞“給”的基本語法意義和功能,針對偏誤探討提升介詞教學效果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介詞教學;“給”;偏誤分析
在對外漢語的日常教學中,我們發(fā)現漢語學習者尤其是初級水平的漢語學習者,經常出現錯用、誤用介詞“給”的現象,為了幫助學生很好地習得對象介詞“給”,減少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偏誤,對“給”的分析研究就顯得很有必要。
許多專家學者對于介詞“給”進行過深入研究,如呂叔湘先生在《現代漢語八百詞》中將“給”劃分為六種語法意義,楊永在《留學生介詞“給”偏誤研究》和華相在《韓國留學生習得介詞“給”的偏誤分析及教學對策》則很系統的針對介詞“給”的偏誤作以研究。
本文從介詞“給”的常用形式入手,結合學生日常教學中出現的偏誤進行分析,力求尋找合理的教學策略并將它很好地應用于教學。
一、現代漢語中,“給”作為介詞常用的結構
“給”字具有動詞與介詞兩種詞性。作為動詞詞義的“給”是“給予”的意思,“給”作為動詞的用法學生掌握得較好。
作為介詞的“給”,在劉月華所著的《實用現代漢語語法》中將其劃分為四種語法意義:(1)引進動作行為的接受者或動作所涉及的物體接受者。(2)引進動作行為的服務對象。(3)引出動作行為的施事。(4)引出謂語動詞所表示的動作的承受者。本文選取三種較為常見,同時學生較容易出現錯誤的語法意義作以解讀:(1)是對給予意義的虛化,“給”后的賓語為事物的接受者。如:他寄給我一封信。幫我把禮物帶給他。(2)表達一種服務的對象,多可以以“為”,“替”來替換。如服務員給我倒杯水。姐姐給弟弟擦去手上的土。(3)在進一步的泛化中,作為對象介詞,標記出動作的指向對象,即動作的接受者??膳c“對”“向”或“跟”互換,如:給長輩行禮問好。給老師問好。
常用結構主要有:
(1) S+給+O+V+O 如:她給我打了一個電話。
(2) S+V+O +給+O 如:她寫了一封信給老師。
(3) S+V+給+O+O 如:小明送給她一個禮物。
二、學生介詞“給”的偏誤與產生偏誤的原因
在漢語學習的初級階段,“給”作為介詞的句式,作為一個重要的語言點在教材中被多次提及,學生在實際應用中,也會有意識的使用“給”的介詞結構形式,但偏誤在所難免。如:
1.*她每天花給澆水。
2.*我給老師問一個問題。
3.*他給我電話。
在1句中,學生出現了錯序的偏誤,正確的語序應是“她每天給花澆水。”這是母語為韓語的學習者在漢語學習的初級階段容易出現的一種錯誤。雖然中國和韓國在歷史文化上有著密切的聯系,可在語言方面卻有著明顯的差異。漢語屬于孤立語,缺乏形態(tài)變化,要表達
語法意義,就勢必要通過虛詞來完成,介詞在其中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而韓語屬于黏著語,句子語法意義傳達需要通過詞尾的格助詞的變化來完成,該句話在韓語中是:??? ?? ?? ?? ??。因為在韓語中,表達對象的格助詞“?”要放在在花“?”的后面,學生在母語負遷移的影響下,便出現了“花給”的現象,這種錯誤在學習漢語之初會出現,經過講解,學生可以有意識的避免這一偏誤的出現。
在2句中,學生出現了“給”字誤用的現象。學生誤將“向”用作了“給”。“向”和“給”同樣作為對象介詞,有可以相互替換的地方,同時也有不同之處。“給”后引進動作的指向對象時,可以與“向”互換,如:她給我詳細講解了事情發(fā)生的過程。然而當“向”后是動作來源的對象的時候,則不能用“給”替換,如:我們都要向她好好學習。教學過程中,由于“給”作為介詞這一語法現象較為特殊,在教師的講授過程中被反復的強調,學生對于“給”作為對象介詞可以引出動作的對象這一語法點的印象被不斷強化,以至于出現需要對象介詞的時候便使用“給”這一介詞,這正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目的語規(guī)則泛化造成的。
在3句中,學生將“給”錯用作了動詞,正確的句子應是“他給我打電話?!痹跐h語初級階段,外國學習者會接觸到“給”作為動詞可以接雙賓語的格式,如“服務員給我一杯水?!睂W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將“給”的動詞詞性與介詞詞性進行很好的區(qū)分,形成了偏誤。
三、針對介詞“給”的偏誤采取的教學策略。
在教學中不難發(fā)現,“給”的偏誤多見于初級水平的漢語學習者。這首先與“給”在教材中出現的頻率有一定關系。在周文華著的《現代漢語介詞習得研究》中做過介詞“給”出現頻率的統計:初級階段的教材中,介詞“給”的出現頻率要高于中級教材。在教材的強化作用下,學生會有意識的使用“給”,介詞“給”的使用頻率很高,因此產生偏誤的機會也就有所增加。初級水平的漢語學習者,受語法與詞匯等諸多方面的限制,受到母語、學習環(huán)境以及學習策略的影響的情況會更大一些,而這些正是導致偏誤產生的重要原因。
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第一,要有意識的幫助學生強調重要語言點,區(qū)分易混淆詞匯,及時糾正偏誤。在介詞“給”的講解時,首先應強調它作為對象介詞的作用,然后講解“給”的三種常見句式結構,并且針對這三種結構進行諸如排序、造句等相關操練,在講解之初便要考慮到學生可能出現母語負遷移的現象,因此要強調語序結構的操練。第二,在大量操練的過程中,細化介詞“給”的意義,并逐一予以區(qū)分,并且強化“給”可以與其他介詞替換的意義(本文中所指的“給”的(2)(3)意義),區(qū)別不能替換的部分,進而進行替換和選詞練習。第三,在練習中學生會出現目的語過度泛化的偏誤,因而針對學生的錯誤要及時糾錯,講解原因。在語言點講解之余,也要關注學生對于介詞“給”的日常使用,以便及時糾正。
以上,便是筆者對于介詞“給”在教學中出現偏誤的一點理解與思考,在外國學習者學習漢語的過程中,偏誤的產生在所難免,如何減少學生的偏誤,提高他們漢語表達的水平和能力,是我們每一位漢語教師應該認真思考的。
參考文獻:
[1]錢偉,彭建國.“給”[kei]詞義的演變[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8.
[2]魯健驥.偏誤分析與對外漢語教學[J].語言文字應用,1992.
[3]周文華.現代漢語介詞習得研究[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1.
[4]劉月華.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增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5]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6]劉詢.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
[7]楊永.留學生介詞“給”偏誤研究[D].廣東:暨南大學,2007.
[8]華相.韓國留學生習得介詞“給“分析及教學對策[D].廣東:暨南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