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娟
內容摘要:隨著社會主義經濟的不斷發(fā)展深入,教育對經濟的強大助力作用日益顯現(xiàn)。但是同樣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應試教育大潮的影響,使得當今的地理課堂尤其是高中課堂普遍缺乏一種有效的教學評價體系,大多都是為了升學而學習和識記。筆者此次綜合多年中學地理教學實際經驗,試圖對傳統(tǒng)的中學地理教學評價體系進行思考和再構建,以期更好地服務于學生和中學課堂,為助力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和真正貫徹素質教育出一份力。
關鍵詞: 中學地理;評價體系;構建
一 地理教學評價概述
在中學地理課堂上,對教學過程的評價是對地理教學運行活動的分析估價和評定的有效考核手段。這種分析估價和評定是衡量中學地理教學是否完整,是否有效的標尺。一般而言,此種評價體系主要針對一個課時或是一段時間的教學活動的分析估價和評定,其中包括課堂教學方案的實施、教學環(huán)境、雙邊活動、課堂氣氛等運行狀態(tài)水平,進而達到對中學地理教學的評價體系的構建。
但是,此種評價體系比較傳統(tǒng),還停留在以教師為主題的評價建構中,這樣很容易忽視中學課堂的主體受眾者學生,以及只是簡單的注重地理基礎知識的分析和考察,很容易忽視他們的思維能力、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在應試教育的大潮下,一直缺乏一種有效的能夠全面徹底的體現(xiàn)素質教育要求的高中地理課堂評價體系,這也應該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
二 地理教學評價所遵循的原則
筆者認為,要全面貫徹《教育法》和《地理課程標準》的教育方針,就必須要做到以下幾個原則。
第一,明確性原則。中學地理教學評價體系必須要在各個方面充分說明,做到事無巨細,指向明確。這樣不僅可以防止語意不明產生歧義,更重要的是重塑了一個明確可執(zhí)行的標準,此舉會增強中學評價體系的可信度和執(zhí)行力,真正做到學習地理的目的是運用而不是考試,真正做到素質教育所要求我們達到的標準。
第二,可執(zhí)行性原則。中學地理教學評價標準主要針對的對象是中學教師,而此評價體系的目的也是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教授能力和教學效果,如果評價標準的制定沒有相應的可執(zhí)行力,那么我們就可以說這個評價標準是失敗的,沒有實際意義的。因此我們說在制定地理評價標準的過程中要遵循可執(zhí)行性原則。
第三,簡明性原則。中學地理教學評價標準的制定要遵循簡明性原則,簡潔明了,避免冗繁。各個評價要點之間也應避免重疊交叉,以免在邏輯層次上出現(xiàn)前后矛盾的現(xiàn)象。而且每一項評價指標都必須要有針對性,這樣各個省份和各個地區(qū)才能夠便于執(zhí)行和實施。
三 中學教學評價主體的迷失
盡管課堂上面我們老師經常強調課堂教學要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但是囿于各種條件的限制,諸如地域、資金、設備以及關注度的高低,使得這種針對性和實效性得不到太大的發(fā)揮,大多數老師也都是“各自為戰(zhàn)”,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傳統(tǒng)的課堂評價標準主要以教師講授學生傾聽為主,很少關注學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課堂表現(xiàn)、學習狀態(tài)等卻不在課堂教學的評價體系之中,師生之間的互動情況也沒有在評價體系中得到有效切實的提及,更不必說學生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的考察。更重要的是學生對老師的評價卻也不在此參評之列,這也很值得我們深思。
而且為了減少課堂評價的主觀性與隨意性,許多中學地理課堂所選用的評價標準并不能真正真實的反映出評價的真實情況。這種評價太過單一,甚至出現(xiàn)了拒絕被評價者的參與與介入,這樣就導致了二者在心理上相互產生抵觸、相互對立,此種評價結果可想而知。極易造成評價太過單一,評價結果與教師實際教學效果之間產生很大差異,這些都是雙方應該考慮的問題。
四 教學評價體系迷失的應對策略
基于上述問題,筆者依據上文中的三個原則,特此對教學評價體系的迷失做些力所能及的糾正和建議,以此更好地讓老師服務于課堂、服務于學生。
第一,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標準。進入二十一世紀,由于時代和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壯大,許多學生都具有很強的國際視野和思辨能力、理解能力,甚至個性特征也比較明顯。他們在中學地理課堂上往往語出驚人,而這些知識并不是地理老師所能教授給他們的,由此可以看出他們平時的積累與觀察能力之強。作為中學教師,筆者也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因此筆者建議應該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標準。突出開放性、啟發(fā)性的學習教學模式,讓學生參與進來,和老師一起完成一節(jié)富有創(chuàng)新與探究發(fā)現(xiàn)的地理課。也要給學生的不同見解留有相應的空間和余地,為他們以后的發(fā)展作鋪墊。而此種評價體系應該包括多種指標,如上海與陜西在這方面就走在了前頭,很值得各個地區(qū)借鑒與推廣。如上海市就充分發(fā)揮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雙向參與模式,如注重學生的交往、思維、情感、參與等狀態(tài),注重教師的使用教材、注意中心、教學藝術和教學態(tài)度等方面,這些都有利于素質教育的推廣擴大,也能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使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更加融洽。
第二,統(tǒng)籌過程與結果雙向評價標準。毋庸置疑,許多評價體系只是注重和針對結果性的評價標準,學生考得高分就是好,否則就不好。對中學教師的很多隱性付出與勞動并沒有很大重視。有效教學評價體系應該貫穿于教學始終,尤其是學校要做好中期的統(tǒng)籌工作,對教師教學進行多方面的評估,如教法的總體構想、學法指導、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組織調控等方面進行重視與評價,再結合結果性評價給出綜合評估,統(tǒng)籌雙向評估結果,這都有利于激發(fā)教師的教學積極性。
結語
轉變中學地理教學評價體系思路,高度重視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切實做到推動素質教育這一目標,是每個制定者、實施者所必須要遵守和考量的依據。而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不斷吸收內化國外的先進經驗,做到“博采眾長,兼取百家。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唯如此,方能促進中學地理教學評價體系和水平的提高,探索出具有中國特殊的中學地理教學評價模式。
參考文獻
[1]陳淑娟. 情感教育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1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梁潔儀.地理課堂教學評價的標準[J]. 文教資料,25,(22)
[4]袁孝亭,婁曉黎. 對我國中學地理教育存在的幾個主要問題的認知[J]. 中學地理教學參考,19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