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曉紅
摘 要:閱讀,可幫助學生積累詞匯量、培養(yǎng)語感、提高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是學生提高整體語文能力的基石。有針對性地開展閱讀,才能提高閱讀效果,使學生在閱讀中有所收獲。
關鍵詞:閱讀 語文 感悟 提升
閱讀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有些學生在寫作中總是無從落筆,在口語表達中總是詞不達意,甚至表現出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很糟糕,這些都與缺乏語感、詞匯量不足有一定關聯。而閱讀,可幫助學生積累詞匯量、培養(yǎng)語感、提高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是學生提高整體語文能力的基石。但閱讀并非漫無目的地讀,而是要有一定章法地讀,巧妙地讀。先做到凝心靜氣、心誠意正,而后有策略、有針對性地開展閱讀,才能提高閱讀效果,使學生在閱讀中有所收獲。
一、循序潛讀,漸進提升
閱讀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蹴而就的閱讀只能是囫圇吞棗,無法達到提升閱讀能力的目的。初中語文教材為學生呈現了豐富的文學作品,可供學生熏陶情趣、滋養(yǎng)心靈之用,使學生在潛心閱讀中不知不覺地提升語文技能。
1.研讀教材,理性解讀
興趣是培養(yǎng)閱讀習慣、積累閱讀量、提高閱讀能力的基礎。初中生閱讀的首選素材自然是初中語文教材,教材中所選擇的文章都是經過時間洗禮的經典,都是依據中學生的認知能力而編排的,因此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如《七律·長征》作為七言律詩,安排在八年級來學習,一方面此時學生對于律詩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另一方面這一年齡段的中學生已逐漸開始了理性思考,能夠理解詩中所呈現的宏大的氣魄對于鼓舞紅軍士氣的重要性。當然,理性解讀不僅僅是理解文本的意思,還要對律詩這種古體詩進行深入研討,了解其韻律特征、產生年代等內容,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儲備。
2.循序漸進,調控節(jié)奏
閱讀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還要控制好學生的情緒投入,防止過度沉浸和精力不集中的現象,使學生保持長久的閱讀興趣。閱讀能力的提升也是一個螺旋提高的過程,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消化、反思、外顯需要相對彈性的空間,因而閱讀教學的重要原則即是調控好教學節(jié)奏。如上面所提的案例中,為使學生快速融入文本氛圍中,可通過播放背景音樂、電影原聲的方式來營造教學氛圍。但當學生過度沉溺于對文本的解讀時,則要適當地拉回學生的思緒,將注意力投入到對七言律詩的研習上。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均衡地投入情緒,有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探究細節(jié),品讀智慧
在初讀文本的基礎上,逐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由縱向深度向橫向深度拓展,可使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富有層次和深度。尤其對于文本細節(jié)的探究有助于強化學生的自主探究方法,培養(yǎng)閱讀習慣。從文本解讀效果來看,細節(jié)探究有助于保持學生對文本的興趣,并從文字中品讀出作者的智慧。
1.探究細節(jié),深度剖析
學生在閱讀時往往急于求成、“不求甚解”,容易忽略一些細節(jié)。而這些細節(jié)正是作者匠心獨具的體現,弄懂文本的細節(jié)對深入剖析整個文本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七律·長征》這篇課文,體現了紅軍遠征的壯觀景象,展現了作者氣吞山河的磅礴氣勢。但由于社會環(huán)境和時代的變遷,當代中學生很難理解當年紅軍過草地、爬雪山的艱辛,也就無法深刻理解詩中所描繪的艱辛曲折。教師可以將解讀重點放在關鍵字詞上,如對“磅礴”“逶迤”等詞的剖析解讀,并通過圖片展示“烏蒙”“五嶺”等地的險峻景象,使學生在視覺上形成感官刺激,深入了解紅軍遠征的艱險,以此作為突破口,引導學生深入解讀文本。
2.品讀智慧,提升內涵
智慧蘊含于文字之中,而文章是作者對生活的感悟、對人生的唏噓、對真情的體會,總之,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凝結了作者的智慧。學生在品讀智慧的同時,在知識的內化與外顯中,實現了思想內涵的升華。如《陋室銘》,從文中描繪的鄉(xiāng)間景致可窺見作者閑居的狀態(tài)。但僅從字面來理解本文,學生感知的只是作者去官歸隱的一種生活白描,作者的心境學生卻無從體會,未能達到深度閱讀。在閱讀中,教師引導學生用一個詞來形容作者所描繪的景致,有的學生用了“優(yōu)美”二字,而教師則定位于“幽美”一詞?!坝摹迸c“優(yōu)”展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心境,顯然“幽”字更貼切。學生從教師的研讀中體會到了作者對于徹底隱居的生活的憧憬,進而也提升了自己的思想內涵。
三、啟發(fā)想象,冥思感悟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總是希望能給學生灌輸更多的信息,但多而雜的信息往往超出了學生理解能力與認知能力的范圍,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這是“過猶不及”的表現,教師用自己的解讀填滿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反而使學生在閱讀中滋生了惰性。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適當地為學生“留白”,給予學生思考的空間,才能啟發(fā)學生在冥思之中收獲感悟。
1.勾連想象,啟發(fā)留白
教師解讀越多,越難以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從上面所提到的《陋室銘》一文來看,啟發(fā)教學是在彈性思考的氛圍中進行的,是逐步引導學生去探究文本寓意的過程。在解讀之初,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的生活環(huán)境與生存時代對文人的影響;進而通過深入解讀,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對于個人命運的態(tài)度;最終將解讀權留給學生,激發(fā)學生感悟作者那種“安貧樂道”的文人思想。通過啟發(fā)、留白,使學生一步一步領悟到文本的深刻寓意,既避免了教師過度解讀給學生造成的思想壓力與束縛,又培養(yǎng)了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
2.以問代教,反思感悟
提問是啟發(fā)式閱讀常見的教學方式,是引導學生自主反思的重要手段。在上面的教學案例中,教師通過設問,一步一步地將學生引入文本世界中,并啟發(fā)其勾連想象,達到了“以問代教”的啟發(fā)效果。同時,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引導學生反思,如“文章題目的寓意何在”、“作者何以用‘白丁二字稱呼沒學問的人”,等等。在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入剖析后,再引導學生跳出文本的局限,從文本整體的角度進行反思,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縱向的探究,以提高學生的思想深度,加速學生對文本知識的內化,并在反思中產生對人生和社會的感悟。
閱讀是一種習慣,需要長期培養(yǎng)才能形成。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是使學生長久保持閱讀興趣的關鍵。教師要科學地安排教學次序,逐步加大閱讀難度,使學生在循序漸進中提升閱讀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通過調控教學進度與深度來引導學生探究文本細節(jié),挖掘文本中蘊含的智慧;教師要引導得法,因人而異,啟發(fā)學生勾連想象,多角度揣度作者的情感世界,在反思中收獲感悟??傊?,通過這些方法的運用,最大限度地實現“循序潛讀、讀中冥思”的閱讀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顏丹.淺談語文課堂有效閱讀的途徑[J].語數外學習(語文教育),2013(8).
[2]李嫚嫚.語文陶冶性閱讀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