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梅
【摘要】 將蒙古族文化應用于現(xiàn)代設計,不但為現(xiàn)代設計提供了豐富的設計元素,更是對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推廣和傳承。本文通過三種表現(xiàn)形式將蒙古族文化藝術融入標志設計,并以課堂教學實踐案例,探索將蒙古族文化藝術融入標志設計的方式方法與可行性。
【關鍵詞】 蒙古族文化藝術;標志設計;運用
[中圖分類號]J62 [文獻標識碼]A
蒙古族文化藝術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蘊含著游牧民族創(chuàng)造和審美的情趣。蒙古族文化藝術是在傳承草原游牧文化的基礎上,伴隨著蒙古民族獨特的生活方式、倫理道德、民俗風情、地理環(huán)境、宗教習俗等的演化而逐步發(fā)展并延續(xù)的,其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蘊為我們現(xiàn)代設計提供了非常豐富的設計元素。蒙古族文化藝術在經(jīng)歷了漫長的時間洗禮后,呈現(xiàn)出強大的生命力。
廣義上的草原文化是指綜合了飲食服飾、文學藝術、天文歷法、民間工藝、建筑醫(yī)藥等全部領域的文化藝術。本研究限定蒙古族文化藝術中的宗教藝術、文字藝術、民間藝術(民間剪紙、民間圖案、民間刺繡)及民俗文化、圖騰文化為主要研究范疇,探索將蒙古族文化藝術通過圖形化的整合與提煉融入現(xiàn)代標志設計的方式方法與可行性。
一、“同構”構成形式
所謂同構構成,指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圖形組合在一起,共同構成一個新圖形。同構后的新圖形并不是元圖形的簡單相加,而是一種超越或突變,因而能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給予觀者豐富的心理感受。從圖形的表現(xiàn)內(nèi)容來講,它使組合后的圖形產(chǎn)生了新的意義和內(nèi)涵,使同構后的標志內(nèi)涵更多樣,是豐富現(xiàn)代標志設計圖形構成語言的一個重要手段?!巴瑯嫛边@一概念最早來源于西方現(xiàn)代設計,然而在我國民間圖形構成中,同構構成的表現(xiàn)形式的使用是其構成法則中的一條非常重要的潛在規(guī)律。格式塔心理學家的試驗表明,當一種簡單規(guī)則的形呈現(xiàn)在眼前時,人們會感覺極為平淡,相反雜亂無章的形則會使人產(chǎn)生煩躁感,而真正能引起人興趣的,則是那種介于兩者之間的,稍微背離規(guī)則的圖形。這種圖形首先喚起一種注意或緊張,繼而是受眾對其進行積極的組織,最后組織活動完成,最初的緊張感消失。這是一種有始有終、有高潮有起伏的體驗,是能引起審美愉悅的過程。由此我們推導出同構圖形的原則:即,“舊元素、新組合”,用日常生活中人們熟悉的圖形,以一種新的前所未有的同構方式加以組合。通過這種同構方式得到的視覺新體驗使人既熟悉又陌生,會引發(fā)觀者極大的好奇心,從而使標志的設計變得更加順暢和自然。筆者在2013年的標志設計教學中,對將蒙古族文化藝術以同構構成的表現(xiàn)形式應用于標志設計的方法進行了多次的嘗試與實踐。作為實踐案例之一的賽納手工藝制作中心的標志設計(該中心是以蒙古族工藝品的研發(fā)與制作為目的的機構組織)就是以同構構成的表現(xiàn)形式,將蒙古族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馬元素與蒙古族文字相結合。機構名稱中的蒙語“(賽納)”具有“好的(美好的)”之意。在標志設計中,將抽象后的馬頭鬃毛部分置換為蒙古文字“(賽納)”,洗練的線條古樸自然,使馬形象與蒙古文字渾然一體,形成一種奇妙的組合。整個標志造型新穎,視覺印象明快,寓意傳達深刻(圖1)。
二、以“線”為主的構成形式
“線”是蒙古族文化藝術中非常重要的構成與表現(xiàn)手段,無論是雕塑、巖畫、服飾藝術還是民間工藝美術,都常以線的造型為基本構成手段。蒙古族文化藝術中的線條無疑是極具概括和抽象雙重功能的表現(xiàn)形式,因此,在蒙古族藝術中我們常常能看到以線為主的構成形態(tài)。例如,蒙古族民間傳統(tǒng)圖案中的盤腸紋樣、回紋、卷草紋等都是以線的形式構成?!熬€”作為基本構成形態(tài)之一,它與現(xiàn)代標志設計有著許多共通之處。以“線”為主的創(chuàng)作和設計共同體現(xiàn)了實用價值與審美的并存,物質(zhì)與精神的相互交融。以“線”構成的標志設計主要是研究標志圖形的骨架部分,不同種類的線所構成的標志具有不同的性格。由直線構成的標志符號給人以嚴肅、安定之感,直線賦予人的心理印象是速度與緊張感,有銳利、直接、簡潔、明快等特征;而以曲線構成的標志圖形則相對隨意、親和。另外,在標志符號中出現(xiàn)的徒手隨意畫的線,則帶有很濃的人情味,整體表現(xiàn)更為感性和情緒化。
在標志設計的教學實踐中,筆者采用蒙古族文化藝術中線的表現(xiàn)形式構成標志的方式也進行了廣泛嘗試。圖2為以線的形式構成賽納手工藝制作中心的標志設計案例。它采用了源于佛教八寶的“八吉祥”之一“盤腸”的造型,圖案本身盤曲連接,無頭無尾,無休無止,顯示出連綿不斷的連續(xù)感,有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的吉祥寓意。盤腸紋樣在蒙古族生活中的適用性很強,是極具代表性的圖案。賽納手工藝制作中心的標志設計把線形的盤腸紋樣與蒙古族文字“(賽納)”相結合,共同組成了鉛筆的造型。整體設計以線的構成形式一氣呵成,新穎獨特。其作品的成功之處源于設計中對傳統(tǒng)圖形符號的理解、選挑、組合、轉換以及對線的構成形式的整體把握。
三、蒙古族文化藝術中“意”的沿用
蒙古族文化藝術中的“意”沿用到現(xiàn)代設計,也是標志設計的一個創(chuàng)新方法。與圖形之“意”相結合可以使標志的設計更具說服力。蒙古族民間圖形之所以受到藝術設計領域的矚目,除了其圖形符號所具有的審美情趣外,更重要的在于圖形背后所隱藏著的精神內(nèi)涵,即獨特的民族文化精髓。例如,蒙古族圖案中的卷草紋,是以花草為基礎構成的波曲狀的花草紋樣,細葉卷曲相互穿插。卷草圖案委婉多姿,富有流動感和連續(xù)性,形態(tài)優(yōu)美生動,具有連綿不斷的韻律感。(1)故有生生不息、千古不絕、萬代綿長的吉祥寓意。
圖3是將蒙古族民間圖形的“意”應用于標志設計的教學實踐案例,它是蒙古族美術教育研究所的標志設計。蒙古族民間廣為流傳的蘭薩圖案,常與盤腸、卷草組合應用,是生命永生繁衍的符號,具有天地相通、陰陽相合、萬代延續(xù)的含義。此標志巧妙地將廣泛應用于蒙古族生活中的蘭薩圖案作為標志的基本框架,并與“美”字相結合,充分體現(xiàn)了蒙古族美術教育研究所的民族特色與機構屬性,且自然貼切,無牽強之感。
蒙古族文化藝術在標志設計中的同構構成方法與線的構成形式及意的沿用在整體標志構成中是密不可分的。同構構成的方法有時以線的構成方式出現(xiàn)和存在,兩者的結合又蘊含著一定的內(nèi)涵與寓意。而寓意豐富的標志設計通常也借助于同構及線的表現(xiàn)方法。將蒙古族文化藝術應用于標志圖形的好的設計通常是三者的完美結合。
蒙古族文化藝術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廣泛的題材、豐富的內(nèi)涵、多樣的形式,是其他藝術形式難以替代的。將蒙古族文化藝術應用于現(xiàn)代設計的探索與實踐不僅僅是對設計表現(xiàn)形式的創(chuàng)新,同時也是對民族文化的推廣與傳承。
注釋:
(1)參見阿木爾巴圖《蒙古族圖案》,內(nèi)蒙古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第30頁。
參考文獻:
[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對外文化交流協(xié)會.蒙古族民俗文化[M].烏魯木齊: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2006.
[2]王永強,等.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化史圖典2:北方卷(上)[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
[3](英)艾雷.超越logo設計[M].黃如露,楊慶康,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1.
基金項目: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NMD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