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正軍
審題對于正確解答政治非選擇題的重要性,這是盡人皆知的常識。可是,不少同學并沒有養(yǎng)成全面、準確審題的良好習慣,他們往往只關注試題中的設問,看看設問關于知識范圍、問題類型、研究話題等規(guī)定,就急匆匆開始答題,其結果或者答案的針對性差,或者無話可說,這樣的答案其得分自然不會高到哪兒去。
那么,政治非選擇題的背景材料到底有著怎樣重要的作用,考生能夠從中獲取哪些方面的有效信息呢?本文擬結合高考試題,探討審讀政治非選擇題背景材料的重要性。
一、確定試題的知識指向
明確題目考查的具體知識點,是解答政治非選擇題首先必須弄清楚的問題。大多數的政治非選擇題的設問都會對答題的知識范圍作出一定規(guī)定,但是很多試題的設問對知識范圍的規(guī)定并不具體,還需要考生通過分析材料涉及的行為主體、影響對象及有關現象等,并結合相關理論把生活語言轉化為理論術語,才能進一步確定答題應該運用的知識。
【例1】(2014年海南卷第24題) 建設美好家園,讓人民在藍天白云、青山綠水的優(yōu)美環(huán)境中生活。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tài)文明體制改革,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我國扎實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示范區(qū)”建設。截至2013年,全國已建成國家級生態(tài)市(縣)55個、國家級生態(tài)鄉(xiāng)鎮(zhèn)2986個。政府還推動建立生態(tài)補償機制,中央財政安排的生態(tài)補償資金總額從2001年的23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約780億元,累計約2500億元。
結合材料,運用政治生活知識分析黨和政府為什么要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
[審題思路] 試題設問規(guī)定的行為主體是黨和政府,從主體的角度看,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上述要求,體現了黨的性質、宗旨、執(zhí)政理念;我國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示范區(qū)”,體現了政府的職能、宗旨和原則。如果僅僅從黨和政府的角度分析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原因,答案是不完整的?!敖ㄔO美好家園,讓人民在藍天白云、青山綠水的優(yōu)美環(huán)境中生活”,“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從背景材料可以看出,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直接影響到環(huán)境和人民生活,有必要結合我國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現實情況和政策目標分析其原因。
[答案] ①為人民服務是黨和政府的宗旨,積極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是黨和政府維護人民利益、對人民負責的要求;②制定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政策措施,是黨堅持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執(zhí)政理念和政府履行提供社會公共服務基本職能的重要體現;③我國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破壞,嚴重影響社會發(fā)展,必須加快生態(tài)文明建設;④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美麗中國,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二、學習必需的基礎知識
由于受到個人知識和經驗的影響,有的試題涉及的理論和現象,考生并不熟悉,甚至有時是難以理解的。認真閱讀背景材料,從中獲取和解讀有效信息,能夠了解相關知識,正確理解試題要求,增強答案的針對性和科學性。
【例2】(2014年天津卷第14題) “行遍江南清麗地,人生只合住湖州?!睆拇呵飸?zhàn)國的吳越文化到唐宋的文人薈萃,悠久的歷史孕育出一個“文化湖州”。最近,該地依靠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開展形式多樣和卓有成效的群眾文化活動,一改傳統(tǒng)的“送文化”一元主體線性結構[見圖①]為“文化走親”(以互訪形式在不同區(qū)域間開展群眾文化交流活動)多元主體網狀結構[見圖②],開創(chuàng)了文化活力競相迸發(fā)、文化生活豐富多彩的嶄新局面。
運用文化生活知識,說明“文化走親”活動對于文化建設的啟示。
[審題思路] 不少考生并不了解“文化走親”是什么意思,結合背景材料的介紹,理解從“送文化”到“文化走親”所發(fā)生的重大變化,并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解讀這些重大變化,才能正確說明“文化走親”活動對于文化建設的啟示。從材料可知,在“送文化”活動中,人民群眾更多地被動接受文化,群眾的意愿、群眾中蘊含的豐富文化資源(包括民間傳統(tǒng)文化)不能得到很好體現;“文化走親”創(chuàng)新了文化交流的形式,實現的變化主要體現在調動人民群眾參與、反映群眾的文化需求、開發(fā)民間文化資源。因此,回答本題可以從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大眾文化等角度著手。
[參考答案] ①要發(fā)揮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②要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③要創(chuàng)新文化交流形式,發(fā)展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
三、明確試題要解決的問題
答非所問,這可是高考中最令人懊惱的事。可每年高考,都會有很多考生犯下這樣的“無心之過”。究其原因,是因為這些考生沒有準確地理解題意,特別是沒有準確把握需要解決的問題??朔鸱撬鶈?,很多時候僅僅分析設問是不夠的,還需要考生通過分析背景材料理解問題,進一步明確試題的方向性,以增強答案的針對性。
【例3】(2014年北京卷第38題) 地鐵作為流動的博物館,被稱為城市“最有價值的隱藏”。
材料:擁擠的車廂、高額的補貼……在當前地鐵供需條件下,票價的合理性成為關注的焦點。某校學生圍繞“北京地鐵票價漲不漲、怎么漲”開展研究性學習,在采訪乘客的過程中,了解到如下一些看法。
乘客甲:“兩塊錢票價真便宜,漲價就不那么擠了。不過我每次就坐兩站,總不該和坐十幾站的人花一樣多的錢呀?!?/p>
乘客乙:“我通常在高峰期擠地鐵上班,真是人進去,相片出來啊。其實,非高峰期就沒這么多人?!?/p>
乘客丙:“地鐵便捷、污染少,關系到老百姓的民生,不能只考慮經濟因素?!?/p>
結合材料,你認為地鐵票價應怎樣調整?運用經濟生活相關知識說明理由。
[審題思路] 僅僅從設問中是難以理解地鐵票價的影響的,離開材料就難以提出真正具有針對性的方案。從甲的發(fā)言可以看出,地鐵票價調整可以調節(jié)客流量,但也應考慮票價的公平問題;從乙的發(fā)言可以看出,調整地鐵票價可以使人們錯峰出行;從丙的發(fā)言可以看出,地鐵票價調整應考慮社會效益,這樣就需要財政的補貼以保證地鐵的正常運營。材料中這三位乘客的發(fā)言,反映了地鐵票價對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影響,考生在提建議時需要綜合考慮他們的意見,使自己所提的意見更合理、更實用。endprint
[參考答案] 提出單一方案(普漲/不漲/降價)或者提出更加綜合的方案(多坐多付費、上調高峰期票價、實施月票季票等多種票制、增加地鐵線路供給等)。理由包括:價格變動對需求的影響;地鐵作為公共交通工具,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性質,會產生社會效益,需要財政適度支持;價格變動與需求彈性;公平原則等。
四、明確試題的研究對象
背景材料介紹現實社會中某些現象、做法等,要求考生分析其原因、意義或概括措施、提出建議等。閱讀這類背景材料,要在把握材料層次的基礎上,首先從總體上概括材料的中心意思,概括每一層材料的意思,然后把材料的中心意思和層次意思,分別轉化為理論術語,建立試題與理論的正確聯(lián)系。
【例4】(2014年四川卷第13題) 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fā)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yōu)勢的內在要求。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近年來,G省通過一系列改革,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施行《G省行政審批事項目錄管理辦法》,取消、轉移、下放行政審批事項共508項,進一步規(guī)范審批行為;辦好民生實事,解決了一批就業(yè)、醫(yī)療、住房等事關群眾利益的熱點難點問題,民生支出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65%以上;在全國率先推出《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社會服務暫行辦法》,支持社會組織參與提供社會服務;建立全省統(tǒng)一互聯(lián)的全天候網上辦事大廳,省直部門70%以上行政審批事項和60%以上社會服務事項實現網上辦理。
結合材料,運用“我國的政府”的知識,說明G省是怎樣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
[審題思路] 本題考查“我國的政府”的知識,G省的改革包括四個方面的政策,解答的關鍵在于結合“我國的政府”的知識把這些政策轉化為理論術語?!笆┬小豆芾磙k法》”,堅持了依法行政;“下放行政審批項目”,體現了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辦好民生實事”,貫徹了對人民負責的工作原則;“向社會組織購買社會服務”,可以逐步提高社會公共服務水平,有助于建設服務型政府;“網上辦理行政事務”,體現了創(chuàng)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了行政效率。
[參考答案] ①簡政放權,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健全行政法規(guī),提高依法行政水平。②解決一批民生問題,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增強社會公共服務職能。③創(chuàng)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④堅持對人民負責的原則,努力建設服務型政府。
(作者單位:四川省樂至縣吳仲良中學)
責任編校 李平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