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玉 左 壯 沈 健
(遼寧醫(yī)學院附屬三院,遼寧 錦州 121000)
臨床上對肝功異常的患者使用噻唑烷二酮和調脂藥有顧慮,因兩種藥物均可引起轉氨酶升高,本文觀察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肝損害患者使用胰島素控制血糖,并應用胰島素增敏劑吡咯列酮改善胰島素抵抗(IR)及貝特類調脂的臨床效果。
1.1資料 我院2011年1~12月的475例住院2型糖尿病(T2DM)患者,診斷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96例為脂肪肝組,年齡(56.61±8.73)歲;其余379例為非脂肪肝組,年齡(57.36±7.62)歲。診斷依據(jù):①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專家委員會提出的糖尿病診斷標準。②符合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脂肪肝病學組2006年修訂診斷標準,排除活動性病毒性肝炎、酒精肝、自身免疫性肝炎、藥物性肝病、膽道梗阻等。
1.2治療方法 脂肪肝組全部使用胰島素降血糖。肝酶在正常上限3倍以上,先使用胰島素降糖,待肝酶降至正常上限3倍以內使用吡咯列酮15 mg/d,同時加用苯扎貝特調脂;肝酶在正常上限3倍以內沒有其他禁忌證,胰島素降糖治療開始加用吡咯列酮和苯扎貝特。
1.3儀器 生化檢查使用日立7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糖化血紅蛋白使用美國普萊默斯-300。胰島素、C肽測定使用雅培i1000全自動免疫發(fā)光分析儀。肝炎標記物使用上海訊達酶標儀、上海榮盛免疫試劑(ELISA方法)。
1.4檢測指標 兩組檢測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空腹胰島素(FIns)、餐后胰島素(2 h Ins)、C肽水平(CP) 、血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肝功、血膽紅素、血漿蛋白、血肌酐(Cr)、血尿酸(UA)、病毒肝炎標記物。測量患者血壓、身高、體重、腰圍、計算體重指數(shù)(BMI),計算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HOME-IR),用穩(wěn)態(tài)模型公式HOMA-IR=FPG×FIns/22.5,取自然對數(shù)。
1.5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5軟件包進行t檢驗。
2.1兩組各項指標比較 與非脂肪肝組比較,脂肪肝組患者BMI、FPG、 2 h PG、TG、LDL-C、谷丙轉氨酶(ALT)升高、HLD-C降低(P<0.01);同時T2DM 合并非酒精性肝損害組患者HOMA-IR、胰島素用量顯著升高(P<0.01)。見表1。
2.2脂肪肝組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脂肪肝組治療后ALT、TG、FPG、2 h PG、HOMA-IR均降低(均P<0.01)。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各項指標及脂肪肝組治療前后指標比較
本研究說明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肝損害與超重、血糖、血脂代謝紊亂、IR相關。IR是發(fā)生糖代謝紊亂的重要病理生理機制。一方面T2DM患者胰島素相對不足導致血液中大量游離脂肪酸增多及非脂肪細胞(主要是肌細胞、肝細胞、胰島β細胞)內脂質含量過多可通過各種有關途徑導致胰島素抵抗的發(fā)生以及引起胰島β細胞脂性凋亡和分泌胰島素功能缺陷,脂毒性是糖尿病發(fā)病機制中最重要的獲得性因素〔1〕。另一方面游離脂肪酸水平升高,TG增高、LDL-C降低有利于游離脂肪酸在肝內蓄積,并通過刺激微粒體的脂質過氧化酶使肝臟易于發(fā)生氧化應激,還可通過升高胰島素水平抑制線粒體對脂肪酸的β-氧化,通過促進外周脂肪降解和增加肝臟對脂肪酸的攝取而促進脂肪變性的發(fā)生〔2〕。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肝損害治療關鍵是使用胰島素控制血糖〔3〕,血糖控制平穩(wěn)后,血脂及肝酶明顯好轉。本文使用吡咯列酮改善IR同時加用調脂藥后胰島素用量明顯減少,HOMA-IR明顯降低,說明糖代謝和脂代謝紊亂可能互為因果或有著某些共同的途徑。吡咯列酮通過結合過氧化物酶體增殖激活受體(PPAR),增強能量消耗,減少肌肉、肝臟中的脂肪含量,削弱IR,增加胰島素敏感性,降低患者肝酶水平,將脂肪組織重新分布,并能一定程度改善肝臟組織學指標〔4〕。
4 參考文獻
1陸再英, 鐘南山.內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770-5.
2丁媛媛,王炳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與2型糖尿病〔J〕.新醫(yī)學,2010;41(7):481-3.
3孫自貴.2型糖尿病性肝損害30例臨床分析〔J〕.實用糖尿病雜志,2010;6(2):63.
4蔡 瑾,李雅君,矯 杰,等.羅格列酮治療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8;12(4):7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