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榮珍
學生作業(yè)的評價不能看作僅僅是對作業(yè)本身的評價,而應當看作是對作業(yè)主體的評價;評價學生作業(yè)的時候,我們眼中不僅要看到作業(yè)本身,還要看到一個個活蹦亂跳的生命。我們對學生的評價不僅僅對學生現(xiàn)階段的學習進行反饋,對學生后階段的學習甚至是終身的發(fā)展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教學中,筆者以語文家庭作業(yè)為切入點,探索基于“學生意識”的語文家庭作業(yè)評價方式,旨在促進學生對作業(yè)的態(tài)度的轉變,使一向被認為枯燥的作業(yè)成為促進學生學習的“助燃劑”。
一、讓評價提高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我想學
評價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交流對話的時間往往很有限,教師不可能關注到每一位學生,因此容易導致教師忽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而語文家庭作業(yè)卻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較好地成為師生交流的平臺。如果教師能在作業(yè)評價中融入一些有針對性、有激勵作用的語言,則可溝通師生間的情感,從而使教師在學生心中產生親和力,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愿望,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得以發(fā)展,有效地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1.亮點評價。羅素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泵鎸W生的作業(yè),我們往往會發(fā)現(xiàn)他們存在的缺點,卻很少去挖掘他們的優(yōu)點。指出學生練習中的錯誤很簡單,但發(fā)現(xiàn)學生作業(yè)的亮點卻更要緊。教師在評價學生作業(yè)時,不只是判斷對錯、好壞,還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作業(yè)中的優(yōu)點和思維亮點,用激勵性評語點燃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一些學生在寫作文的時候字跡不是很端正,但縱觀全文,文筆很好。于是筆者寫道:“你的思路很清晰,思維也有一定的深度,文采飛揚,相信你的書寫也一定會像你的文筆一樣好?!薄澳憬裉斓淖鳂I(yè)很不錯,字跡也很端正。”“你很棒,相信你能做得更好?!焙玫脑u價策略,猶如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學生看到它,不會因為做錯題目而惶恐不安。這種帶激勵性的亮點評價,不僅有利于啟發(fā)學生開動腦筋,更能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作業(yè)質量。
2.分層評價。有句俗話說“五個手指伸出有長短”。用在對學生的評價上,同樣適用,也就是說,我們的學生由于基礎的不同,不可能個個都能根據(jù)我們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而“達標”,因而在接受學習和完成作業(yè)方面存在差異。如果無視學生的基礎和完成作業(yè)的能力用一刀切的形式評價每一位學生,勢必會挫傷一部分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暫時跟不上的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這時,教師就應該心中有學生,改用分層的評價方式,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
在筆者的班里有一位學生,學習成績相當糟糕,語文考試的成績往往是個位數(shù),作文從來都是空白。在一次作文練習中,筆者布置學生記敘和“過年”有關的事情。按理這是一個很有話說的題材,但是這位學生還是交上了“白卷”。筆者沒有像以前一樣在他的作文本上寫上一個“?”,而是在這位學生的作文本上寫下了這樣的評語:“其實作文并不難,你只要將過年的時候發(fā)生的事情寫下來就可以了,比如你和爸爸上街了,做了什么事情,等等諸如此類。你不要去考慮文章的開頭和結尾,也不要考慮文章的用詞,更不要考慮作文的結構。相信你可以做到的?!?/p>
筆者把這位學生叫到辦公室,說了一些鼓勵性的話,然后將作文本交給他。不久他的作文本交上來了,他的文章寫了,而且比想象中的要好。筆者很高興,在他的作文本上評價:寫得很好,相信你有能力改變,這就是最大的進步。然后給了一個大大的90分,對于他來說,能寫作文就是很大的突破,是一次學習上的飛躍,內容的優(yōu)劣是次要的。
二、讓評價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力——我會學
對學生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語文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語文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與態(tài)度。學生的作業(yè),是學生學習結果的一個呈現(xiàn)形式,我們在評價的時候,萬萬不可以“只見結果,不見過程”,而是要透過學生的答題情況,敏銳地發(fā)現(xiàn)學生答題時的思維過程。尤其是針對答題結果不是很理想的學生,更要有針對性地采用適當?shù)脑u語,對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行點評。即要讓學生能總結自己答題的精妙所在,從而積累好的答題技巧,更要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答題錯誤的原因,從而對癥下藥。這樣,學生的學習力就會在一次又一次的作業(yè)中得到培養(yǎng)和提升。
1.讓精妙的答題成為經驗。在批改作業(yè)時,會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的答題很精妙,面對這樣的作業(yè),教師往往會很興奮,然后批上一個大大的紅鉤,或是在邊上批一個“好”字。這樣就夠了嗎?筆者認為,這遠遠不夠,學生看到這樣的作業(yè)評價,往往不會引起更多的關注,不利于學生對自己答題經驗的總結,對學生的學習能力不能起到本質的提高。筆者認為,面對學生的精妙答題,教師應該緊緊抓住學生的思維亮點,幫助學生梳理出他們的答題經驗,或者引導學生總結好的經驗。
在《悠長的鈴聲》(蘭州市2009年學業(yè)考試閱讀題)中有這樣一道題目:這篇小說的結尾有怎樣的特點,請作簡要分析。有一個學生的答案是這樣的:文章的結尾將敲鐘人姓名這一真相揭露之后便戛然而止,給我們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另外,到結尾才揭露真相,出人意料。
應該說,學生的答案很好,把握住了這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但是作為一個閱讀練習,僅僅讓學生知道答案是不夠的,還要讓學生善于總結經驗,從中得出規(guī)律性的東西。于是筆者給出了關于《迷霧燈塔之光》(沈陽市2009年中考題)的練習題,讓學生練習完了以后總結這類題目的規(guī)律。結果學生在作業(yè)本上寫上了這樣的文字:文章結尾的作用往往可以從幾個方面分析:一是從結構上分析,大概具有前后照應或總結全文的作用;二是從情節(jié)上分析;三是從思想情感上分析;四是從主旨上分析,一般有點明中心或深化主旨的作用;五是從寫法上分析,比如本題就是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耐人尋味。
些許的幫助和點撥,就讓學生對該類型題目的解答有了一個較為明晰的認識,不能不說是令人欣慰的事情。
2.讓錯誤資源轉化為寶貴財富。在學生的作業(yè)中,常常會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有些是不細心,看錯題目;有些是審題不準確;有些則是在分析、判斷過程中出現(xiàn)了偏差——針對這些情況,教師除了在錯題處圈圈、畫畫外,還應在錯題旁注上有針對性、指導性的批語,讓學生引起注意,引導學生自覺地找出錯因,從而達到糾正失誤的目的,但無論采用怎樣的評價方式,教師都應善待學生的“錯誤”。教師也應通過有指導性和針對性的評價,讓學生從“錯誤”中獲取糾正失誤的秘方,并轉化成寶貴的課程資源。
在《成功不需要太多的條件》的閱讀練習中,有這樣一道題目:“如果當初理智地對待自身的條件,世界足壇就沒有了‘梅西的神話。當年的馬拉多納也被足球專家視為不具備踢足球的‘侏儒。 ??删褪沁@些侏儒的條件反倒成了他們譜寫神話的動力?!闭埪?lián)系上下文在橫線上再補充一個事實論據(jù)。
有同學答:“有些人身材魁梧,體格健康,卻最終一事無成。”這個答案很明顯是錯誤的,學生的回答根本就不符合題意。筆者在批改的時候,先給了一個“×”,然后在旁邊寫上評語:你的答案錯在哪里呢?你自己分析一下,能找出原因嗎?
后來學生將作業(yè)本交到辦公室,該生對自己的錯誤原因做了詳細的分析:我沒有弄明白事實論據(jù)的意思,在答題中根本就沒有舉出具體的例子;另外,根據(jù)上下文可以推斷題目要舉的應該是一些條件不好卻能譜寫神話、創(chuàng)造奇跡的人的例子。看了學生的分析,筆者感到很欣慰,又補充了建議:先找出論點,然后理解“侏儒”的含義,最后舉一個具體的人物的例子,這樣才能完美地答好題。
在這個案例中,如果沒有教師的評語,就沒有學生對錯題的具體分析和思維的火花。
三、讓評價促進學生自我反思力——我善學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學,要求教師有較強的自我反思能力。其實,教師不僅要培養(yǎng)自身的反思能力,也應該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能力。反思能力,就是學生對自己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學習態(tài)度以及學習成效的反省能力。只有學會適時回顧自己的學習經歷,及時修正學習策略,監(jiān)控調節(jié)學習的思維過程,才能最終促進學習目標的有效達成。
1.建議性評價。在一般的作業(yè)評價中,我們往往習慣根據(jù)一定的標準,用“√”或“×”批改,然后給一個分數(shù)。如此評價導致的結果往往是學生拿回去之后只看一眼分數(shù)就將作業(yè)棄置腦后,起不到真正的反饋的效果。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在評價學生作業(yè)時,任何時候都不要急于給學生打不及格的分數(shù),請記?。撼晒Φ臍g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币虼耍覀儾环粮淖円环N策略:先不要急于給學生一個正確或錯誤的絕對評價,而是采用延遲評價和多次評價的策略。在學生答題很出色的位置用“!”標出,在學生出現(xiàn)錯誤的地方用“?”標出。讓學生進行必要的反思——總結成功的經驗,反思出錯的原因。也可以在學生的作業(yè)中加入一些具有啟發(fā)性的評語,比如“為什么”“你是如何想到這個觀點的”“你能說說你的解答理由嗎”諸如此類的評語。讓學生將作業(yè)拿回去進行自評,然后再進行修改,教師再次評價,若修改正確,同樣可以得到優(yōu)。
2.進行多次評價。注重學生參與,注重學生完成作業(yè)之后的再次反思,而后我們再根據(jù)學生在反思基礎上的“二次作業(yè)”進行多次評價。這樣多次評價一次作業(yè),不僅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改錯的好習慣,還可以促使學生提高學習的反思能力。
筆者在批改《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課文練習時,遇到一道題目:
“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而且還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墻吧,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下來吧……都無從知道??偠灾何覍⒉荒艹5桨俨輬@了。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閱讀上面的這段文字,你看到了“我”離開百草園后的一種怎樣的心情?
有一個學生這樣寫道:表達了作者依依不舍的心情。這個理解是對的,但還不完整。筆者批注:你是怎么看到“我”“依依不舍”的心情的?作業(yè)再次收上來之后,學生在空白的地方寫上了比較完整的理解:我從“我再也不能常到百草園了”和“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中看到“我”對百草園的不舍和懷念,同時從“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和三個“也許”中還感覺到了“我”對離開百草園的困惑和不解??吹竭@個答案,我興奮不已,慶幸自己在批改的時候多寫了這句話,如果只是簡單給學生一個“√”,不可能有學生這個反思的過程。
“教師的語言如鑰匙,能打開學生心靈的窗戶;如火炬,能照亮學生的未來;如種子,能深埋在學生的心里?!碑斘覀兣膶W生作業(yè)的時候,時刻懷著“學生意識”,做一個“懂得他的心”的教師,走進學生的心靈,關注學生的發(fā)展,從內心深處贊賞、欣賞每一位學生,使每個學生把作業(yè)當作與教師交流的平臺。這樣,一向被認為枯燥無味的作業(yè)一定會成為學生進步的助力器,推動著他們沿著“想學”“會學”“能學”的軌跡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