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學兵
摘要: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整合,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數學;整合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4)08-0071-03
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把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融為一體,以提高教學效果,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實現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稊祵W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現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fā)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痹逃块L陳至立也曾說:“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就是通過課程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從根本上改變傳統(tǒng)教與學的觀念以及相應的學習目標、方法和評價手段”。因此,在小學階段將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進行有效整合,有利于學生的主動探索、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
一、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學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爆F代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創(chuàng)設情境又能讓學生主動參與,所以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抽象、枯燥的數學概念變得直觀、形象,使學生樂學、愛學并主動去探索。
如教學“圓的周長”,可以利用“幾何畫板”為學生提供一個做“數學實驗”的機會,讓學生主動發(fā)現、自主探索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首先讓學生自己在幾何畫板中任意畫一個圓,利用幾何畫板的“測量”、“計算”的一些功能,測量出圓的周長和直徑,并計算出它們的比值,學生可以很快地算出圓的周長和直徑的比值是3.14。為了驗證圓的周長和直徑的比值是不是一個固定的數,可以讓學生再任意畫幾個圓,并分別計算出圓的周長和直徑的比值。同時,引導學生利用圓周上的動點,拖動它可以任意改變圓的大小。在拖動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非常直觀地看到,圓的周長與圓的直徑隨著圓的改變而改變,而其比值卻保持不變。這樣通過學生的主動探索、觀察、發(fā)現,在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很容易地得出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總結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在以上操作過程中,利用幾何畫板改變圓的大小,能使學生動態(tài)地體會“圓周長與直徑不變的倍數關系”,比三次、五次的測量結果更有說服力,發(fā)揮了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節(jié)省出大量的課堂時間,提高了教與學的效率,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索精神。
二、降低教學難度,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
小學生正處在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階段,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該降低教學難度,引導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探究過程,從中獲得親身體驗,理解數學知識形成的思維過程,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能方便地利用平移、旋轉、疊加、漸變等動態(tài)效果將課堂教學中重難點的思維過程清晰呈現出來,化靜態(tài)為動態(tài),由抽象到形象,讓學生直觀地感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發(fā)展。
如教學“圓的面積”時,可以利用幾何畫板動態(tài)地將圓平均分成4份、8份、16份、32份……再動態(tài)地將平均分成的若干份拼成近似的長方形。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可以清晰地體驗到隨著平均分的份數增多,得到的扇形的圓弧逐漸在變直,并且也感受到當等分的份數無限地多下去,最后得到的扇形也就無限地接近三角形,用分的扇形所拼成的圖形也就越接近長方形。在分、拼的過程中,學生直觀地看到由圓到拼成長方形的變化,經歷了知識產生和形成的探索過程,也就能很容易地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降低了教學難度,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學生也充分體驗了轉化和極限的數學思想。
三、營造新型的課堂環(huán)境。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能營造新型的課堂環(huán)境,實現師與生、生與生之間在網絡上的交流互動,既能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也有利于學生評價能力的發(fā)展。
如“年、月、日”的教學,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chuàng)設合作和自主學習的環(huán)境。教師提前制作好專題學習網站,內容可包括“萬年歷”、“信息發(fā)布”、“知識窗”、“互動練習”、“課堂論壇”等。萬年歷用電子表格制作,每頁可顯示1900-2165年之間任意一年的年歷。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要觀察的年份,并將觀察到的每個月的天數和計算出的全年的天數輸入計算機,在“信息發(fā)布”欄發(fā)布自己的觀察結果。這樣,全班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由于每位學生是隨機選擇年份,這樣學生發(fā)布的信息中有很多年份是不一樣的,保持了多樣性。通過對許多年份的觀察與比較,學生會發(fā)現無論是哪一年都有12個月,而且每一年的1、3、5、7、8、10、12月都是31天,4、6、9、11月都是30天。學生在觀察中還發(fā)現二月份的天數比較特殊,有的年份是28天,有的年份是29天。對于二月份為什么會是28或29天,學生可以在“課堂論壇”提出自己的疑問,知道的學生在此可以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實現學生間的交流互動;學生也可以打開“知識窗”了解世界上關于年、月、日的劃分以及閏年的來歷及科學道理。同時,學生在“課堂論壇”可以對自己及他人的表現做出評價;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富有個性的評價,做出反饋;在自評、互評、師評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從多角度欣賞他人的良好心態(tài)和自我評價、自我調控能力。
在這樣新型的課堂環(huán)境里,學生通過自主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整理信息,通過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發(fā)現的學習方式,極大調動了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他們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不僅掌握了相關的知識和技能,還經歷了獲取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交流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滲透數學文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
《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精神促進了人類現代文明的發(fā)展,數學教師應樹立數學教育既是科學素養(yǎng)教育,也是文化素質教育的理念,在日常數學課堂教學中,借助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獲取必需的數學知識的同時,感受數學文化氛圍,體會數學文化品質,領悟數學文化精神,建構數學文化與其他文化之間的多元互動關系?!币虼?,在數學教學中,適當滲透數學史、數學美、數學精神、數學思想等教育,對學生的心靈成長、價值觀念以及世界觀等方面都會產生重要影響?,F代信息技術的利用,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數學文化等學習資源,如數學家執(zhí)著探索的奮斗故事,數學知識的產生過程,生活中的數學等。
教師可將數學文化知識制作成專題網站進行介紹。如教學“數的認識”網站的史料鏈接可包括:“古巴比倫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國的甲骨文”等。教學“圓的認識”網站的史料鏈接可包括:“圓,一中同長也”(《墨經》)、“圓出于方,方出于矩”(《周髀算經》)、“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周髀算經》)等,介紹我國數學史上關于圓的研究記載,以拓寬學生的數學視野。在《圓的周長》教學中,網站中的史料可包括:古希臘大數學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年)求出圓周率的上界小于4;中國古算書《周髀算經》(約公元前2世紀)中有“徑一而周三”的記載;公元263年,三國時候的數學家劉徽,用他自己發(fā)現的方法(割圓術),把圓周率算到了小數點后兩位3.14;公元480年左右,南北朝時期的數學家祖沖之進一步得出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阿拉伯數學家卡西在15世紀初求得圓周率17位精確小數值,打破祖沖之保持近千年的紀錄;德國數學家柯倫于1596年將圓周率值算到20位小數值,后投入畢生精力,于1610年算到小數后35位數;電子計算機計算圓周率的情況等。
除了制作專題網站對數學文化進行介紹外,教師還可以更多地引導學生利用互聯(lián)網檢索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對相關知識的介紹。如學習“年月日”時讓學生搜索“閏年為什么4年一閏,100年不閏,400年又閏?”;學習“時、分、秒”時搜索我國古代的計時方法及工具;學習“加減乘除法”時搜索計算符號的發(fā)明等內容。
學生通過專題網站及互聯(lián)網的資源進行查找和探究,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信息獲取、加lT處理,在獲取數學知識的同時,能切實感受到數學文化的魅力,體會到數學的博大精深,搜索、處理信息的能力有了提高,培養(yǎng)了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
總之,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整合,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信息素養(yǎng),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主性、能動性、合作性得到充分發(fā)揮,有利于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何克抗.計算機世界報:論計算機教育發(fā)展的新階段[N].1999年10月13日“專家論壇”.
[2]張謙,沙紅,劉冰,孔書榮.國外教育信息化的新特點與新舉措[J].外國中小學教育,1999,(5).
[3]李曉梅,林小亮.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有效整合的探索與實踐[J].小學數學教育,2010,(7~8).
[4]王宏.小學教學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整合的思考考[J].小學數學教育,2012,(4).
【責任編輯 高潔】
教育實踐與研究·小學版2014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