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燕
前不久,學校組織了一次五年級趣味數學活動,活動中有這樣一道題:有一條較直的公路兩邊一共植樹74棵(兩端都種上了樹),每兩棵樹之間的距離是4米?,F(xiàn)在進行規(guī)劃調整,將樹與樹之間的距離變?yōu)?米。問會有多少棵樹不需要移動位置?參加集訓的學生錯誤率高達87.5%,這引發(fā)了我們教師關于學生思維訓練、知識理解和靈活運用的新思考:該怎樣將知識真正內化為學生的認知?
一、夯實基礎,保證感知有效
審視這道題,可以看出題目所涉獵的知識是比較多的,且學生難悟透的點也較多。一是要全面分析、把握題目的意思,要切實定位每一個字詞的準確含義,例如,“路的兩邊”就是需要學生正確把握和科學定位的;二是學生對相關認知的喚醒是否到位也是有效突破問題,助解問題的關鍵點,題中不僅要學生理解題目的構成,更要學生靈活地運用植樹的規(guī)律去審視、去思考路的長度。同時還要領悟由4米的間隔調整為6米的基本定位,要通過大量信息的匯總,明晰這個過程是對公倍數知識點的靈活運用。
所以,夯實讀題、審題的訓練就成為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如果學生連題目都讀不懂,題中基本關系都理不順,試想這樣他能找準規(guī)律或特征嗎?他能分析錯綜復雜的關系嗎?他能挖掘出隱含在深處的關鍵點嗎?因此,要引導學生學會讀題,讓其在讀中明晰所描述的基本意義;其次要找出特殊的點,能夠采用圈、劃、注等不同的方式使之在題目中凸現(xiàn)出來;再次要引導學生學會縮句,要像訓練縮句那樣提煉數學問題,使之呈現(xiàn)在面前的只有綱,必須讓那些“繁枝茂葉”從眼前徹底消失,讓注意力更能集中指向問題的要領。
二、抓實訓練,增強知識儲備
夯實認知儲備基礎是有效學習的基本條件,試想一個學生連最基本的讀、思、議等方面的能力都不具備,他又怎能把關系悟清,把問題理順呢?現(xiàn)行的小學數學習題正由單一化、基本化向復雜化、多樣化轉變。原本簡單的描述或陳述有時會被人為地打散、組拼成錯綜復雜的語句,這時不僅要細心地讀,更要用扎實的知識去領悟、去連接、去深化。
例如,在引導學生復習“圓的面積”時,就必須有意識地將作示意圖、找直徑和半徑、回顧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圓的面積公式推導等知識連接起來,使之成為一個較為完整的知識架構??梢栽O計這樣的一組訓練題:①把一個圓形紙片剪開,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長方形的長大約是6.28厘米。圓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②在一個半徑是4分米的圓中畫出一個最大的正方形,計算出正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第①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圓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中面積是否變化、圖形是怎樣變化的記憶和領悟。能不能將題中長方形的長6.28厘米與圓的知識連接起來,是考查的基本點,也是使問題得以突破的關鍵點。第②題則是要考查學生能否在圓中畫出最大的正方形,這是問題最核心的地方,也是化解問題難度的階梯。當學生畫出示意圖后,解讀圖例就又成為思考解答的難點,需要學生靈活地將正方形進行合理地組拼,使之成功地連接到已有認知之上,從而提高思維的敏捷性和嚴密性,更能訓練學生思維的邏輯性。
三、開闊視野,增強思維活性
在數學教學的施教過程中,我們應在大數學體系的架構中去定位課堂教學目標,并能夠關注學生的認知特點,做到前后有聯(lián)系,左右有拓展。更需要通過典型習題的引領,讓學生知曉數學知識緊密聯(lián)系的特性,讓其知道只有溫故,才能更好地知新,從而促使其養(yǎng)成自覺梳理、自覺復習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例如,引導學生探究“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時,首先讓學生回顧三角形、梯形等基本圖形的面積推導過程,從而獲得轉化知識的喚醒。其次引導學生將圓進行平均分,利用不同的等分,再指導學生進行組拼,學生在實踐和比較中會發(fā)現(xiàn)等分數越大,拼成的圖形越接近平行四邊形,因而引導猜想:將圓分成無窮多的等份時拼成的圖形可能會是什么樣子的?在思、比、議等數學活動中學生逐步明晰圓的變化,理解圓的面積就是近似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從而領悟到平行四邊形的底就是圓周長的一半,平行四邊形的高就是半徑,從而順利地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同時有意識地滲透函數思想,也能使學生初步感知無窮等分圓的景象,從而有助于學生將圓也漸漸歸納為長方形的“遠親”,不僅增加了知識的趣味性,也很好地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從而使學生形成“數學知識之間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的朦朧感知,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厘清平面幾何圖形之間的關系,使之成為一個統(tǒng)一的認知體系。
數學教學應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在夯實基礎的同時,還要讓其有所思、有所悟,最大限度地訓練學生的思維,從而使其能夠敏捷思考、周密思考,真正達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最佳境界。唯有如此,學生才能在習得數學知識的同時,獲取一些諸如數學思考方法、數學思想等知識,才能更加從容地行走在學習探索旅途中。
(責編 金 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