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瑩瑩
(遼寧師范大學,遼寧 大連 116081)
“使用與滿足”理論起源于20世紀四十年代,形成于七十年代。該理論出現(xiàn)之前,傳播學主要研究傳播者對于受眾的影響,而該理論將視角轉向受眾,把受眾看成是有著特定“需求”的個人,受眾不再是信息的被動接收者,而是擁有了主動的權力,以“受眾本位”代替了“傳者本位”。正像麥奎爾指出的,它“不是研究傳媒對人們做了些什么,而是讓我們研究人們通過傳媒做了些什么”。
該理論認為,受眾的需求動機,既有個人的心理、興趣、環(huán)境等因素,又有他們的社會動因,包括政治、經(jīng)濟、文化背景、社會地位、價值觀念和群體歸屬關系等眾多因素。受眾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愛的節(jié)目,而不是毫無選擇權的節(jié)目觀眾。從這個角度來說,該理論豐富了傳播學的研究內涵,并在信息極大豐盛的今天,更加具有了現(xiàn)實性。
著名傳播學者麥奎爾于1969年對電視節(jié)目進行了調查,根據(jù)調查結果,他認為各類電視節(jié)目滿足受眾需求主要有四種基本類型:心緒轉換效用、人際關系效用、自我確認效用、環(huán)境監(jiān)測效用。那么,《爸爸去哪兒》怎樣滿足了受眾的需求呢?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五大類,他說:“人是一種不斷需求的動物,除短暫的時間外,極少達到完全滿足的狀態(tài),一個欲望滿足后,往往又會迅速地被另一個欲望所占領?!痹诙际锌旃?jié)奏的生活壓力下,人們在滿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后,渴望探尋自身的精神生活需求。
在激烈的社會競爭、快節(jié)奏的生活及高頻率的工作狀態(tài)下生活的人們,對電視的要求更多地集中在一個點上,那就是“娛樂”。真人秀節(jié)目作為娛樂節(jié)目,首先就是要具備滿足受眾的娛樂要求?!栋职秩ツ膬骸芬膊焕?,給受眾帶來了消遣和娛樂的同時,幫助人們暫時逃避了現(xiàn)實生活,使情緒上得到了一定的釋放。
在《爸爸去哪兒》中,各種搞不定狀況頻出。跳水世界冠軍田亮做不好飯菜;導演王岳倫不會給女兒梳頭;說話帶著奶氣的kimi大喊“我要喝奶奶(neinei)”;angela哇哇大哭時,聽見旁邊的cindy說“我爸爸掉水里了”,頓時停止哭泣,睜大眼睛······此外,字幕的制作也十分有趣,比如,angela要食材時,成功地要到了一只雞,此時,字幕打出“貴婦范兒——左手拎包,右手寵物”······孩子們口無遮攔的話語彰顯了童真童趣,各種笑料包袱貫穿全場,讓觀眾在輕松娛樂中享受試聽的快感,放松心靈、舒緩壓力。
麥奎爾等人認為,電視節(jié)目能使受眾從兩方面達到人際關系效用,一是“擬態(tài)”人際關系,即觀眾對節(jié)目出場人物、主持人等所產(chǎn)生的一種“熟人”或“朋友”的感覺;二是現(xiàn)實人際關系,即通過談論節(jié)目內容,可以融洽家庭關系、建立社交圈子,滿足人們對社會互動的心理需求。
通過觀看《爸爸去哪兒》,一方面,使觀眾建立了“擬態(tài)”人際關系,對節(jié)目中的五組明星家庭及主持人李銳產(chǎn)生比較熟悉或仿佛老朋友見面的心理感覺。固定的嘉賓,不僅使得幾位“星爸”和“星娃”的知名度迅速提升,而且讓整個節(jié)目具有了觀賞的連續(xù)性。據(jù)央視索福瑞調查顯示,該節(jié)目的收視率逐期提升,收視排名居于全國之首,這足以看出受眾對于該節(jié)目的忠實度。
另一方面,滿足受眾互動的心理需求。《爸爸去哪兒》作為大型明星親子欄目,十分適合全家人一起觀看。各地的風土人情;場景、鏡頭、音樂的巧妙配合;孩子們的妙語連珠;完成任務的喜怒哀樂······輕松有趣的內容,營造了溫馨愉快的收視氛圍。當然,這種互動不只局限于家庭之中,也可以帶到朋友圈、同學圈、同事圈等等。在kimi吵嚷著要“奧特曼的蛋”時,“奧特蛋”一詞火爆網(wǎng)絡。人們紛紛在微博、微信等平臺中發(fā)表狀態(tài)“我也要奧特蛋”,致使“奧特蛋”一度在淘寶脫銷。有的網(wǎng)民直接問淘寶店主“有沒有kimi要的奧特蛋”,店主無奈回應“又一個《爸爸去哪兒》的重病患者”。由此,擴大了聊天的范圍,建立起另一層人際關系。
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是每一位家長不可忽視的問題。但在現(xiàn)實生活當中,父親參與家庭教育的狀況很不理想。究其原因,父親們主觀上的不愿意和客觀上的不能夠成為了重中之重。一方面,許多父親偷懶、貪玩、不想在孩子身上花費精力;另一方面,現(xiàn)代家庭中的父親承受著方方面面的壓力,許多父親經(jīng)常出差,缺乏時間和精力陪孩子,也有的父親缺乏家教知識和方法,很少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而是直接把自己的意愿或觀點強加給孩子,過于嚴格地要求孩子?!栋职秩ツ膬骸愤@檔欄目如同一場“及時雨”,讓人們重新意識到家庭教育中父親的責任與義務。
《爸爸去哪兒》中,“星娃”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具有普遍性,他們天真、純潔、可愛,有時也會有孩子氣。例如,kimi與angela鬧矛盾,彼此都稱是對方先打人,此時兩位爸爸都教導孩子從自身找原因,并鼓勵他們握手言和;kimi在“小豬賽跑”活動中,因為小豬的不配合而大喊大鬧,老爸林志穎耐心引導并鼓勵kimi繼續(xù)參賽······每期節(jié)目都為電視機前的家長們提供了教育方式的參考借鑒,引導家長“關照”并調整自己的育兒觀念和行為,幫助家長在輕松幽默中獲得啟迪,得到經(jīng)驗。
節(jié)目中,郭濤的教育方法引起人們的廣泛質疑。節(jié)目第八期的“童言無忌”環(huán)節(jié),石頭說:“爸爸著急的時候,每次都會對我兇,我想讓他把這個改了”。對此,郭濤本人進行了認真的反思,并承諾以后會加以改正,由此,觀眾和節(jié)目參與者都可以通過這檔欄目進行自我評價,反省、協(xié)調自身的育兒觀念及行為。
麥奎爾等人認為,通過觀看電視節(jié)目,觀眾可以獲得與自己的生活直接或者間接相關的各種信息,以及把握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獲得社會認可。
《爸爸去哪兒》作為一檔娛樂節(jié)目,不僅可以讓受眾獲得身心的放松,而且讓觀眾增加了對社會環(huán)境的思考。節(jié)目組布置的小小的任務,往往能反映出大問題。
節(jié)目第八期,節(jié)目組給孩子們布置的任務是陪同島上的老爺爺和老奶奶玩耍,其中一位老奶奶說“兩個女兒都嫁出去了,都要上班,沒空,沒時間回來······”,不禁讓人們感慨孝敬老人的迫切性。晚上時間,“星爸”們自己做飯,主動邀請老人們一起用膳,席間幾位老人感觸良多流下了淚水,相信看到這一幕的觀眾,都會在內心引起共鳴,至少也應該像郭濤那樣,回到房間,給自己的老母親打個電話,致以問候。田亮也在節(jié)目中說“見到單身老人,會讓人體會到親情的溫暖,很容易聯(lián)想到自己的父母,這種感覺很心酸,所以兒女們不管多忙,無論有多少事情,都應該回去看看父母”。
不知節(jié)目組的這項安排是否為了照應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新法將子女“常回家看看”作為一個硬性規(guī)定列入法規(guī)),但這種觸動讓我們不得不感謝節(jié)目組的良苦用心,很多環(huán)節(jié)的設置大大提升了節(jié)目的社會效益。
近年來,我國各級電視臺紛紛“高調”地購買國外節(jié)目版權,諸如《中國好聲音》《中國星跳躍》《中國達人秀》等等,不一而足。《爸爸去哪兒》節(jié)目版權和模式購自韓國MBC電視臺的《爸爸!我們去哪兒?》,作為“舶來品”,在國內市場確實獲得了成功,但這種成功背后折射出的卻是中國電視傳媒業(yè)的原創(chuàng)性不足,節(jié)目品牌競爭力低下。
因此,在學習和借鑒海外節(jié)目的同時,我們更應該打破“拿來主義”的類型化、模式化,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豐富節(jié)目內容,加大節(jié)目的版權力度,立足本土化的長效發(fā)展。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邵培仁.傳播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李彬.傳播學引論[M].新華出版社,2001.
[4]葉楠.“使用與滿足”理論下的“偷菜”熱潮[J].今傳媒,2010(6).
[5]李健.從“使用與滿足”視角解讀“韓劇熱”[J].安徽文學,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