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旭俊
【摘要】教學提問藝術是指教師以提問為手段進行教書育人的實踐活動。教師教學提問藝術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和效率。本文對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藝術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及策略進行了簡要探討。
【關鍵詞】課堂提問;問題;中心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途徑最終要落實在課堂教學中,提問的運用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教學行為之一,不可避免地成為促進教師改變其教學效果的關鍵性因素。很多語文教育家都有這樣的共識:語文教學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也就是說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除了探討本學科自身規(guī)律的同時,還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實際,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這就是教學的藝術。在眾多的語文教學方法中,課堂提問藝術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一節(jié)語文課的優(yōu)劣成敗,與教師能否成功地誘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課堂提問這門藝術,運用得好,能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開發(fā)學生思維潛能和創(chuàng)新能力,優(yōu)化教學效果。
一、語文教學課堂提問存下的問題及原因
(一)語文教學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
1.隨意性過大,且流于形式。據一所學校對14節(jié)語文課調查發(fā)現(xiàn),教師每節(jié)課最多可提20多個問題,課堂教學成了“滿堂問”。在這個極端現(xiàn)象中,教師為提問而提問,忽略了提問的質量和作用,教學效果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2.教師問,學生答。提問,自然而然就會被人們理解為“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這樣一來就將提問的意義片面化了。事實上,提問應該是雙向的。課堂中既應該出現(xiàn)教師向學生發(fā)問,也應該出現(xiàn)學生向教師提問的現(xiàn)象?,F(xiàn)代教學中出現(xiàn)的提問的主體,應該把學生包括進來。
3.啟發(fā)性不強,參與度不高。啟發(fā)的關鍵是在特定的情境下,掌握時機,待機而動。隨意的提問質量較低,基本沒有開放答案。這樣不僅不會使學生得到啟發(fā),相反會混淆視聽,使多數(shù)學生不能積極參與,教師幾乎沒有為學生留出提問的時間。
(二)語文教學課堂提問問題存在的原因
本文認為,語文教學課堂提問問題存在的原因,如下:
1.教師生本觀念弱。教師問,學生答的傳統(tǒng)教學觀念根深蒂固,以人為本的新理念未能趕走傳統(tǒng)觀念。教師在備課時自己已把問題想得很細,在教案上列得清清楚楚,教學以教案為準,不敢越雷池半步。
2.教師底蘊技能差。新世紀的知識結構下,對于教師而言,現(xiàn)階段語文教師的文化知識面很窄,凡是教學中涉及了文學以外的或更深入的內容,教者都免不了敬而遠之。毫無生發(fā)開去的膽量,生怕節(jié)外生枝,擔心學生貿然提問,打亂自己的教學步驟,耽誤時間,無法控制。
三、改善課堂提問藝術的策略
(一)問題排序,化難為易
要上好一節(jié)語文課,單靠一兩個提問是不夠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處,從整節(jié)課、整篇課文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tǒng)化的提問,這樣的提問才有一定的思維深度,才能從多方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教《窮人》一文時,讓學生充分了解桑娜在家境極度困難的情況下,收養(yǎng)西蒙的兩個孩子之后那種忐忑不安的心情。提問:
問題1:就是這樣的一個家庭,這樣貧困的家庭卻收養(yǎng)了西蒙的兩個孤兒,此時桑娜心里一直是?(忐忑不安)。
問題2:課文9—11小節(jié)中,桑娜忐忑不安心里想了哪些?
學生讀后交流回答,歸納出四件事。
A.他會怎么說? B.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
C.為什么把他們抱過來啊? D.如今叫我怎么對他說呢?
問題3:桑娜久久地坐在床前想了這么多的事情,你能把這些事情有順序有條理地排一排嗎?
4.他會怎么說? 1.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
2.為什么把他們抱過來??? 3.如今叫我怎么對他說呢?
問題4:(進一步理解“忐忑不安”)課文為什么不按照我們剛才整理出來的順序來寫呢?將這四件事打亂呢?這是為什么呢?
學生交流(桑娜恍惚、桑娜害怕……)
教師小結:心情激動、神情恍惚、擔驚受怕,這叫作——忐忑不安。
通過這樣由易到難的提問,不僅減輕問題的難度,而且問題的設置由事實性問題到推理性、開放性問題,由封閉性問題到開放性問題,由聚合性問題到發(fā)散性問題,由淺層問題到深層問題的坡度排列,體現(xiàn)出層次性。
(二)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和中心句提問題
小學語文教材中以這兩類文章居多,第一類是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寫,具體說就是按照“起因、經過、結果”這個順序寫的。所以,對于這類我們指導提問的方法是:1.弄懂文章的起因、經過和結果。2.問一問:為什么要這樣做?怎樣做的?做得如何?3.想一想:重點部分有幾層意思?具體寫了哪些內容?主要內容是什么?第二類是指導學生圍繞中心句提問。方法是:1.找出一段話的中心句。2.根據中心句的意思提問題。
(三)回讀課文時提問題
本著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原則,我們回讀課文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再提問,如果是記事的文章學生可提問:作者寫了哪幾方面的事;反映了什么問題等。寫人的文章,學生可提問:寫的什么人?寫了這個人的什么表現(xiàn)?說明了什么?將這些問題歸納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就一目了然,這樣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從感性上升為理性。
課堂提問應以“啟發(fā)式”和“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為指導,一般學生經過一個學期的訓練,都不同程度地做到邊讀邊問,而且問題的質量逐步趨向有價值、有深度、有創(chuàng)意,逐步學到一套思維提問的方法,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了學習的能力。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