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娟妮 邢娟
摘 要:巴赫金超語言學理論是巴赫金詩學世界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思想淵源與廣泛而深遠的顯示意義。語言是在人類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它必然沉積著社會內容和歷史內容,但是,這些內容在平常狀態(tài)中往往是隱形的、不被人們所注意或不能被充分注意;正因為文學語言具有自我意識,它才能將語言所具有的社會的歷史的內涵充分表現出來,使得語言成為具有活生生的生活氣息和深厚蘊含“文學性”的語言,同時,也使語言本身獲得了社會意識和歷史意識。
關鍵詞:巴赫金;超語言學;邊界意識;自我意識;社會意識;歷史意識
中圖分類號:H0-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8-0135-02
超語言學理論是巴赫金詩學世界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超語言學理論的研究,可以深化對巴赫金思想整體的認識。目前國內對巴赫金超語言學理論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是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如往往忽略了巴赫金理論中一個極其重要的范疇:“邊界”。同時,對語言的“自我意識”問題與超語言學理論的思想淵源問題也不夠重視。這就使得“復調理論”、“對話理論”等研究缺乏應有的深度,存在著方法單一,解讀片面的觀點。相對而言,巴赫金的超語言學理論有著廣闊的闡釋空間,這不僅會拓展我們解決問題的途徑,而且還會為我們以后重新認識巴赫金提供新的視野。
在當代西方思潮中,巴赫金研究涉及哲學、倫理學、社會學、人類學、法學等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但巴赫金與西方文化理論思潮間存在巨大的時空障礙:當巴赫金細讀陀思妥耶夫斯基、批判弗洛伊德主義、搜羅中世紀民間文化的研究資料時,他的想法無法獲得回音;而當巴赫金關于“復調”、“狂歡”、“時空型”、“對話”等理論被各種文化理論思潮、流派和學者大為贊賞的時候,西方學者對巴赫金理論文化背景的簡單置換、話語內涵外延的隨意伸縮以及來自立場迥異的文化思潮的闡釋改寫都使得巴赫金的思想及其形象在西方文化理論中變得模糊不清?;诖耍鄬τ诙韲鴮Π秃战鸬难芯慷?,西方學者更多地被巴赫金的對話理論和狂歡化理論中呈現出的集體身份所吸引,而比較忽視巴赫金思想中的自律和個性化方面[1]63。當然,對巴赫金超語言學研究方面也處于一種相對空白的境地。而在集權體制下解脫的俄羅斯學者,回避意識形態(tài)和學術的關系,在研究立場與方法時出現一種右的趨勢,關注的是巴赫金自身整體性和思想上的俄羅斯根基,如和東正教思想的聯系,注重的是巴赫金和哲學的密切關系,更多強調他的思想家身份和對政治的疏離關系[1]61,也相對忽視了巴赫金思想中超語言學理論中的邊界意識和語言意識層面。
巴赫金超語言學理論具有廣泛而深遠的重大意義。中國學術界接觸巴赫金思想已經有20年多的歷史,從80年代對巴赫金的初步了解到90年代對巴赫金的深入了解,學者們對巴赫金的研究僅停留在介紹層面以及對局部理論的引進,而較少對巴赫金超語言學理論做整體研究和進行有創(chuàng)見性的分析和總結。在巴赫金理論研究中,一方面,復調理論在我國20世紀80年代占據著最主要的地位,但在90年代中期以來的復調理論卻大有被狂歡化理論包含之勢,如劉康的《對話的喧聲——巴赫金的文化轉型理論》,將其納入文化轉型理論;王建剛在《狂歡詩學——巴赫金文學思想研究》中更是把復調歸于一種狂歡化文學的體裁與風格體的特征;程正民在《巴赫金的文化詩學問題》中將復調理論和民間狂歡化聯系起來。在巴赫金的超語言學論著當中,尤其在對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研究的雙聲語研究中,復調理論被歸結到了語言問題上,即復調是以語言的對話關系為場地的社會思想間的辯論,復調理論表現為“敘述的多聲部”結構、人物之間關系的平等、對立組合關系,在語言含義上表現為微型對白的“雙聲語”形式。同時,復調理論從小說語言、話語問題上來尋找以語言對話關系為場地的社會思想間辯論的現實基礎。另一方面,狂歡化理論從拉伯雷和民間文化淵源的角度來談民間各種詼諧性的語言作品,如各種儀式和演出形式、各種詼諧性的語言作品。其中,戲仿體作品、各種形式和體裁的廣場語言都是倡導一種民間平等性自由間接語言。但無論復調理論中所提到的講述者引用主人公說法的“直接語言”和“間接的言語”,還是狂歡話理論中的以“對話型原則”、“句法”、“切入口”的“自由間接言語”,其實都落在了語言的研究上。巴赫金的復調用法、對話關系、雙聲語、自由間接言語都屬巴赫金的超語言學研究的對象,學者往往因為它們的有效性而將之獨立出來,剝離了它們在巴赫金文論思想中的語境,而進一步將之寬泛化,巴赫金超語言學理論正是被眾多學者所剝離分開而談的復調理論、狂歡化理論之中關于語言意識特征層面的多面性與語言存在的多維性。
自古以來關于語言的話題是為數眾多的,而巴赫金在他的論著中讓人領悟到了一種別樣的關于超語言學理論的觀點,巴赫金之所以把自己的研究稱為“超語言學”,恰巧在于巴赫金所研究的是“活的語言中超出語言學范圍的那些方面”[2]。以研究言語為特征的超語言學理論,走的是超越傳統(tǒng)語言學規(guī)則、體系的研究途徑,這也正是巴赫金超語言學所研究的內容。因為以巴赫金的立場看來,語言的真正生命就在于它的獨特存在方式即語言的邊界意識、語言的自我意識、語言的社會意識、語言的歷史意識的展現。從宏觀的角度看,作為一個有著特定的豐富意義的存在物——世界,確實在與“我”——一個獨立的個體,通過語言不斷進行著交流,不僅在交流、議論著作為客觀存在物的世界,而且也通過語言和世界進行著意識的交流,而在交流時所談論世界意義的語言,也是和談論自己的語言一樣,具有深刻相互作用變換的意識性。為此,人們就整個存在于世界之中,既受來自于世界影響或制約的各種意識,又受本身自我意識的制約,在自我意識與世界意義即社會意識與歷史意識之間進行著積極的、復雜的交流,而這種交流從根本上說是通過語言進行的,那么,巴赫金就是以生存論哲學與語言學的結合、本體論與語義學的結合、語言學與倫理學的結合中詳細闡發(fā)超語言學理論的。但是巴赫金的超語言學研究的是以研究言語為特征的語言學,“話語足以配稱語言,因為它是語言在個性言語中的體現,也足以配稱雜語,因為它積極參與語言的混雜”[3]。一方面,巴赫金的超語言學理論研究是相對于傳統(tǒng)的語言學而言的,是因為傳統(tǒng)語言學對雜語的忽視,對言語的不理解所做的補正糾偏;另一方面,在巴赫金的語言世界中,語言又是來自雜語的離心力量,因為語言既參與有著向心力傾向的統(tǒng)一語言,同時又參與有著四散和分散力量的社會的和歷史的雜語現象。雜語、話語(言語)、語言在巴赫金的語境里實質上是緊密聯系的,語言的具體存在方式是話語,話語生存和形成的環(huán)境是對話化了的雜語環(huán)境,即語言有著多功能性,語言同時包括言語的相互作用即話語,也包括個人表述和社會性現象,即對雜語世界的參與,故在巴赫金的超語言學理論研究中,為了文章用語的整齊統(tǒng)一,以“語言”這一術語來整合與其有著緊密聯系的雜語、話語。
語言是在人類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它必然沉積著社會內容和歷史內容,但是,這些內容在平常狀態(tài)中往往是隱形的、不被人們所注意或不能被充分注意;正因為文學語言具有自我意識,它才能將語言所具有的社會的歷史的內涵充分表現出來,使得語言成為具有活生生的生活氣息和深厚蘊含“文學性”的語言,同時,也使語言本身獲得了社會意識和歷史意識。對此問題可從以下三方面進行闡釋:第一,語言的自我意識是在他人意識的參照下形成的。語言的自我意識是隱性的,語言的自我意識滲透著雙聲思維、復調思維、多元思維,語言具有的一體雙身、正反同體,語言的全部豐富性,以及同一語言指向和不同語言指向的雙聲語都是通過語言自我意識展示出來的,從而使語言形成一種……說者——應者——說者——應者……語言自我意識積極調動,充分揭示的循環(huán)展現過程。第二,語言的社會意識即語言與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意識形態(tài)與語言及社會統(tǒng)治階級的文明語言的運作對語言有著重要影響。語言總是處在充滿意識形態(tài)含義的文化語境中,其中總寓有一定的社會評價。語言具有獨特的意識形態(tài),是定調的表述,有內在說服力的專制的話,是一種權威語言。第三,語言的發(fā)展是歷史形成的,語言具有歷史意識。
巴赫金超語言學理論有著深刻的思想淵源和現實意義。20世紀語言學的轉向、俄國形式主義、新批評等的影響對巴赫金超語言學理論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巴赫金在對以上學派的批判繼承中形成了自己的獨特觀點;在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上,巴赫金糾正了以往“文學是為政治服務”的狹隘觀點,與此同時,他的理論中也滲透著馬克思主義文論的觀點,即馬克思主義文論對巴赫金超語言學理論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在關于語言學傳統(tǒng)領域中的個人主義的主觀主義與抽象的客觀主義的問題上,巴赫金采取一種批判的態(tài)度,他有針對性地糾正了片面的、極端的觀點,如表現說、描述性風格、內部語言的形式的動力學原則、非邏輯性等個人主義的主觀主義觀點,同時,也糾正了表現為純語言學的形式主義、索緒爾理論、線性風格、外部語言的形式、靜力學原則、邏輯性等抽象客觀主義的觀點,并在對克服二者片面性上提出了兼具兩者合理性的、全面的觀點。巴赫金超語言學理論對當代文論有著重要的建設意義,在思想方式上,超語言學理論提倡多元論、對話、內外視野的結合,提供給我們一種新的看問題的視野,拓展了我們解決問題的途徑;超語言學理論在理論上對“邊界”的重視,將人們的視線吸引到一個長期受到忽略的而實際上又極其豐富的領域,這不僅僅開辟了一個研究新領域,而且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野;超語言學理論為文學研究和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新的基礎,從一種更廣闊的視野上對文學進行全方位的研究。
參考文獻:
[1]Caryl Emerson,The First Hundred Years of Mikhail Bakhtin[M].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7:61.
[2]巴赫金.詩學與訪談[M].白春仁,顧亞鈴,等,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293.
[3]巴赫金.小說理論[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