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榮光
閱讀教學從本質(zhì)上講,是閱讀主體與閱讀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如果我們從哲學的角度來思考,那么它的價值就是指閱讀教學的客體滿足閱讀教學主體需要的程度。判斷閱讀教學的價值,要根據(jù)主體的需要以及客體對主體需要的滿足程度。這里,我們要把握三點:
一、閱讀教學的主體是誰
從教學的雙邊活動來看,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但是,從閱讀教學的具體過程來看,雙主體并不總是平行發(fā)展的,而往往是教師主體從屬于學生主體。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來取舍教材,根據(jù)學生的需要來設計課堂、選擇教法。更重要的是,由于閱讀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故學生才是閱讀教學的真正主體。從本質(zhì)上講,閱讀文本與教師教學相對于學生而言均是客體,其功能均是服務于學生的發(fā)展,只不過閱讀文本相對而言是固定的,教師教學則是動態(tài)的或者說是能動的,其教學流程如下圖所示:
<\\U01\本地磁盤 (e)\駱秋清\教育教學\2014-7\q2.tif>
從圖中可看出,教師導讀是手段,閱讀文本是媒體,其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教學價值的大小,只能由學生來評判,而不能由教師來評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沒有主體的“心知”,教師哪怕講得天花亂墜,也不一定有多大價值。
二、閱讀教學的主體有哪些需要
閱讀教學的價值取向,必須依據(jù)學生主體的內(nèi)在需要。學生對閱讀教學的需要絕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層次、多角度的,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掌握知識的需要。這是學生最基本的需要,包括對生字的認讀、詞語的理解、句義的分析、層次的劃分、主題的概括、寫法的把握等,“理解”是這一需要的基本特征。
2.陶冶性情的需要。對課文人生觀的認識、情感的體驗、美感的欣賞等均屬于這一需要。例如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時對保爾意志的崇拜,閱讀《與妻書》時對烈士人格的贊美,閱讀《竇娥冤》時對竇娥遭遇的同情等?!肮缠Q”是這一需要的基本特征。
青少年產(chǎn)生這一需要的原因是,他們生理的成熟與心理不很成熟的矛盾,迫切需要情感來平衡與化解,從閱讀教材中汲取情感因素也是他們豐富情感生活的重要途徑。其次,青少年人格還不完善、尚未定型,需要從社會參照系中尋找參照物來完善自己,文本就是重要的參照物。他們通過“共鳴”這一途徑來發(fā)展自己的心智,完善自己的人格,陶冶自己的情操。
3.發(fā)展能力的需要。完成對一篇課文的解讀不是終極目的,學生希望從典范文本的閱讀中發(fā)現(xiàn)閱讀的一般規(guī)律,掌握打開其它文本的金鑰匙,真正發(fā)揮“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的功能。我們有些閱讀教學,讓學生茫茫然不知所措,同一篇或者類似的文章,小學這么教,初中、高中仍然這么教。學生學習了不少文章,碰到新文本,仍然望而生畏、不求甚解。這樣的閱讀教學,其價值能有幾何?
閱讀能力的提高,需要對閱讀規(guī)律的探索。沒有知識的類化、方法的遷移、視野的拓展,就不能真正滿足閱讀主體的需要。舉一反三,是這一需要的價值體現(xiàn),“遷移”是這一需要的基本特征。
4.學會表達的需要。寫作是人類信息傳遞的重要途徑,寫作能力是人們不斷追求的社會目標之一。閱讀目的決不是單純在“讀”上,“讀”是為了“寫”。常有這樣的現(xiàn)象,讀到精美的句子,或者精巧的文章,許多學生躍躍欲試,迫切希望仿寫一番。學會表達是閱讀主體的高層次需要,是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重要體現(xiàn)。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理應把文本作為主體寫作的范例,將讀與寫溝通起來,以讀促寫、以寫促讀。注意加強仿寫訓練(仿詞、仿句、仿段、仿篇章、仿技法、仿修辭、仿結構等等),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胺聦憽笔沁@一需要的基本概括。
學生對閱讀教學的需要是多元的,故教學目的就不是單一的(不能只停留在知識層面上);他們的需要是統(tǒng)一的整體,故教學目的就不能任意分割(當然有所側(cè)重);他們的需要是有層次的,故教學目的就不能一成不變(應該因文、因人而異)。
研究閱讀教學主體需要的意義在于,它是確定閱讀教學目的的決定因素,也是閱讀教學有無價值的根本依據(jù)。在探討這一問題時,要注意三點:其一,應區(qū)別閱讀的需要與閱讀教學的需要兩個概念。這兩個概念的內(nèi)涵與外延均不相同,不僅主體對象不同,主體需要的價值對象不同,而且主體需要也不同。要防止混淆閱讀的需要與閱讀教學的需要,否則,容易導致教師閱讀教學的需要代替學生閱讀需要,或者學生閱讀需要代替學生閱讀教學需要這一不良后果,從而脫離閱讀教學的正確軌道。其二,學生主體的需要既具有現(xiàn)實性又具有發(fā)展性或超越性,故確定閱讀教學目的就不能只考慮現(xiàn)實性的一面,例如分數(shù)與升學;還應考慮超越性的一面,例如能力與人格。其三,學生主體的需要也是可變的,舊有的需要滿足后會產(chǎn)生新的需要,已有的需要也會受某種因素的干擾而消失。因此,教師要注意引導與激發(fā)、培養(yǎng)與扶持,加強對學生需要的了解與調(diào)控。
三、客體如何滿足主體的需要
客體對主體需要的滿足程度,取決于客體的屬性。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存在兩個客體,即閱讀文本與教師導讀。閱讀文本屬性是相對穩(wěn)定的,當其作為教材固定下來以后,其功能是普適的,其特征具有相對非選擇性(不能隨意排斥于教材之外),而教師導讀屬性則是動態(tài)的,具有可變性與能動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支配性。即教師客體支配文本客體。教師客體可以根據(jù)閱讀主體的需要,對閱讀文本進行改造、取舍、再創(chuàng)造,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主體的多元需要。在閱讀教學系統(tǒng)中,文本客體作用于學生主體,直接力量常常退居二線,代之以教師導讀這一橋梁,可圖示:<\\U01\本地磁盤 (e)\駱秋清\教育教學\2014-7\q3.tif>
同樣,學生主體對文本客體的解讀也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的??蓤D示:
<\\U01\本地磁盤 (e)\駱秋清\教育教學\2014-7\q4.tif>
同理,教師解讀文本不是目的,而是為了發(fā)展學生,也可圖示:<\\U01\本地磁盤 (e)\駱秋清\教育教學\2014-7\q5.tif>
根據(jù)閱讀教學中雙客體的屬性及其關系,我們可以看出,要想提高主體需要的滿足程度,增大閱讀教學的價值,關鍵在于改變教師導讀屬性。教師除了真正明確學生的內(nèi)在需要以外,還應著重從三個方面努力。
第一,對自我文本解讀加以取舍。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往往存在三種文本解讀,即教師文本解讀、學生文本解讀和教師引導學生文本解讀,而我們需要的是第三種。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有些教師常常以自我文本解讀代替學生文本解讀,忽視了學生的內(nèi)在需要和發(fā)展實際。教師的文本解讀是建立在教師個體認知水平和主觀需要基礎上的,與學生的實際肯定有差異。因此,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文本解讀時,要善于取舍自我文本解讀,去掉那些貪高、求全、程式化的成份,以適應學生的發(fā)展需要。比如處理教材,照本宣科式的導讀,其價值肯定不高,我們應該善于剪裁課文,不必拘泥于也不應拘泥于課文固有的程式,可以“中心開花”,也可以“后發(fā)制人”,還可以“一字生輝”等等,讓教材為我所用,為發(fā)展學生所用。
第二,不斷改進導讀方法。教師客體屬性的改變,更多地體現(xiàn)在教學方法上。要想不斷提高學生主體需要的滿足程度,需要不斷改進導讀方法,以靈活的而不是呆板的、多樣的而不是單一的、鮮活的而不是僵死的教學藝術,來創(chuàng)造閱讀教學的最大價值。
第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閱讀教學。在閱讀教學價值的主客體關系中,教師導讀的客體屬性是學生主體需要的價值對象,而學生主體的需要則表現(xiàn)為對教師導讀客體屬性的價值認識。學生的需要如果同教師的教學相分離,則這種教學是無價值的;同樣,教師的教學如果不能獲得學生的認同與接納,那么這種教學也是無意義的。因此,教師要千方百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引導他們積極地參與閱讀教學,不斷提高他們對教師導讀價值的認識,進而深刻認同與實踐、接納與內(nèi)化。這樣的閱讀教學,其價值可謂大矣。
閱讀教學的價值最終體現(xiàn)的是學生主體的需要和教師導讀客體對學生需要的滿足程度,因此,其價值取向就必須是學生主體的內(nèi)在需要。只有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多元需要,才能收獲閱讀教學的最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