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勝利
新課標(biāo)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收錄了一篇經(jīng)典散文——《項羽之死》。司馬遷以飽含深情的筆調(diào),濃墨重彩地描繪了項羽四面楚歌,面臨生死抉擇時的悲壯一幕——自刎而死。面對生的希望,項羽為什么寧愿選擇自刎而不肯渡江呢?
一、天命思想的主導(dǎo),使項羽精神崩潰,失去斗志
中國古人,大多有著濃厚的天命思想。項羽出身貴族,這種思想更加濃厚。文中,作者借項羽之口,兩次道出了他的這種思想。
面對四面楚歌的困境,項羽決定突圍。突圍前,他對手下的將士說:“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zhàn),所當(dāng)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今日固決死,愿為諸君快戰(zhàn)……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此其一。面對烏江亭長的施救,項羽發(fā)出感嘆:“天之亡我,我何渡為?”此其二。
其實,不僅是項羽,他的對手劉邦的天命思想也極其濃厚?!稘h書·高帝紀(jì)》記載,漢高祖劉邦攻打黥布時,被飛箭射中。路上,病情加重。臨終時,他說:“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
“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天之亡我,我何渡為?”“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這是天命思想的直接外現(xiàn)。這個天命觀,主導(dǎo)了項羽的思想,使他覺得眼前的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天命難違,個人是斗不過天的。于是,他徹底失去了斗志,毅然放棄了東渡烏江的機會。
二、羞愧之心的萌生,使項羽顏面掃地,恥于東渡
項羽跟隨叔父從江東起事以來,攻城掠地,戰(zhàn)無不勝。然垓下一戰(zhàn),落得全軍覆沒的下場。這讓他感覺顏面掃地,無顏見江東父老。這從文中能找到直接證據(jù)。
烏江亭長勸告項羽渡江,到江東為王時,項羽說:“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這番話充分證實了項羽內(nèi)心的羞愧之情。他覺得自己對不起江東子弟及他們的家人,應(yīng)該與他們同生共死,不可為保全個人性命茍且偷生。同時,項羽還意識到,即使能夠再次起兵,也是一種恥辱,與其屈辱地活著,不如悲壯地死去。
項羽烏江自刎引發(fā)了后人各種各樣的討論。晚唐著名詩人杜牧在《題烏江亭》中寫道:“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迸u項羽不能忍受一時的羞恥,卷土重來。唐代的胡曾在《烏江》中寫道:“爭帝圖王勢已傾,八千兵散楚歌聲。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胡曾認(rèn)為,烏江并不是沒有船可以渡,項羽之所以不肯東渡烏江,是因為他恥于再次起兵。
三、懺悔意識的覺醒,使項羽反躬自省,回歸人性
項羽曾坑殺秦軍降卒,性格中確有殘暴的一面,但同時也有溫情的一面,這體現(xiàn)出其性格的復(fù)雜性。
楚漢在滎陽交戰(zhàn)數(shù)年,相爭不下時,項羽曾經(jīng)對劉邦說過這樣的話:“天下匈匈數(shù)歲者,徒以吾兩人耳,愿與漢王挑戰(zhàn),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史記·項羽本紀(jì)》)這說明后期的項羽已經(jīng)有了造福百姓為榮,禍國擾民為辱的認(rèn)識。這正是項羽產(chǎn)生懺悔意識的思想基礎(chǔ)。
唐朝的曹松在《己亥歲感事》中寫道,“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古往今來,成功都要付出血的代價,因此“一將功成萬骨枯”就成了理所當(dāng)然的事。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使生靈涂炭,民不聊生?!妒酚洝ろ椨鸨炯o(jì)》中有這樣的句子,“楚漢久相持未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zhuǎn)漕?!边@樣的景象使項羽感慨,因此,他曾不惜犧牲個人利益,想通過和談?chuàng)Q取劉邦的讓步。這樣做,或許正是他認(rèn)識到長期的征戰(zhàn)使人民痛苦不堪,希望早日結(jié)束戰(zhàn)爭吧。這也可以看作是懺悔意識的自覺蘇醒。
后期的項羽開始想到百姓的疾苦,想到自己的將士,這說明他人性中善良的一面開始回歸?;蛟S正因為此,他才選擇了自刎以結(jié)束持續(xù)多年的爭霸和殘殺。
四、眾叛親離的現(xiàn)實,使項羽萬念俱灰,無心再戰(zhàn)
受諸多原因的影響,后期的項羽面臨著眾叛親離的被動局面。
從故交舊部來看,當(dāng)時項羽的主要謀士范增已死,曾經(jīng)的麾下陳平、韓信等人也為劉邦效力?!拔崧勝徫翌^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表椨鹪?jīng)的朋友呂馬童背叛了他,為了懸賞封侯正在追殺他。劉邦這個曾經(jīng)的“結(jié)義兄弟”為了爭奪天下背信棄義,撕毀盟約。
從現(xiàn)實角度看,當(dāng)時項羽身陷“四面楚歌”的絕境,不由得發(fā)出“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的感慨,以為大局已定。北宋政治家、文學(xué)家王安石在《烏江亭》中寫道:“百戰(zhàn)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說垓下一戰(zhàn),項羽大勢已去,即使江東子弟還在,也沒有人愿意為他卷土重來了。
從愛情方面來看,項羽是一個至情至義的人,虞姬的死使項羽無意獨生?!俄椨鸨炯o(jì)》里提及“有美人常幸從”,便可看出項羽和虞姬感情之深。虞姬是項王至親至愛的女人,生死難舍,而虞姬的死讓項王既自責(zé),又心痛。沒有了虞姬的項羽只會更加孤寂,自然生無可戀。
故交舊部的背叛反戈,對手劉邦的背信棄義,謀臣將士的離心離德,紅顏知己的香消玉殞。這一切變故使項羽陷入人生的絕望,已無心思東山再起,重振霸業(yè)了。
在生死抉擇的關(guān)頭,項羽選擇了自刎。他的這一舉動,引發(fā)了后人無盡的感慨與思考,對其原因的探討自然是見仁見智。但筆者以為,天命思想、羞愧之心、懺悔意識、眾叛親離四個方面是最主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