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桐生
用教英語的辦法教中文,是中文寫作不鮮活、不生動的原因。語系不同,方法也不同。要尊重我們的母語,只有重新回到傳統(tǒng)。
語文學習不同于其它學科的學習,有其自身的特點。具體地講,主要有六個:
“發(fā)面”原理:兒時的背誦非常重要
過去北方人發(fā)面,不用酵母粉,而是用“面肥”。和面的時候把它搋進去。當時不見什么效力,過上幾十分鐘,面就發(fā)起來了。
學語文也是如此。人在幼年期、兒童期、少年期記憶力非常強,而理解力卻很弱。隨著年齡增長理解力逐漸變強了,相反記憶力卻在減弱。因此學習語文就要在小學、初中階段多多閱讀、背誦一些精美的語料。尤其是背誦,這個時候不必要求他們?nèi)坷斫猓瑧?yīng)充分利用兒童記憶的最佳期,能記多少就記多少,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當時沒有什么明顯作用,但是若干年后就會“發(fā)”起來,聽說讀寫自然而然地變得文從字順,曉暢通達。
這個規(guī)律我國古代的私孰教育早就掌握并運用純熟。比如,明末清初的大教育家陸世儀曾說過:“凡人有記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識未開,則多記性,少悟性。自十五以后,知識即開,物欲漸染,則多悟性,少記性。故人凡有所當讀書,皆當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讀,不但《四書》《五經(jīng)》,即使天文、地理、史學、算學之類,皆有歌訣,皆須熟讀。若年稍長,不惟不肯誦讀,必不能誦讀矣?!边@個道理講得多么透徹?。】上ё詮奈煨缱兎ㄒ詠?,現(xiàn)代學校的語文教學把古代的這些優(yōu)秀傳統(tǒng)全部拋棄了。
“難易不序”原理:不必像學英語一樣從字開始學
語文學習的過程應(yīng)如何安排?很多人一想到它,頭腦里立刻就跳出“循序漸進”這個念頭。其實,這是一個誤區(qū)。循序漸進并不是一個普遍性的真理。語文學習即是如此。比如,現(xiàn)今的語文教材編者認為文言文難,所以就安排到后面,白話文易,就安排到前面。實際上,古文學習需要先背誦,訓(xùn)練語感,年齡越小才越好。
再一個是小學教材,低年級以識字、識詞和句的教學為主,中年級以段的教學為主,高年級才進入篇的教學?!白帧~—句—段—篇”,這個順序完全是編者主觀上的臆想。兒童學習母語,五六歲的幼兒期學習口語時,就已經(jīng)掌握了它的基本語法規(guī)律。因此,根本不必像學習外語一樣,由一句句的話開始,到一段段的話,再到一篇篇的文章。這種方法極不適應(yīng)中文。
古代蒙學教育,一上來的集中識字就是編成“篇”來進行,《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等,都是如此。只有這樣語文教學才會速成。
“不求甚解”原理:不懂的文章可以先跳過去
陶淵明先生曾云:“好讀書,不求甚解?!边@里借過來,用于表述語文學習的一個規(guī)律,十分恰當。中小學的學生正處于心力飛速發(fā)展的成長期。學習語文,有很多東西當時并不能完全理解、消化。這里面有一個量變到質(zhì)變的過程。學生遇到一些難點,不一定非得馬上就解決。有的時候跳過去,不必管它,接著學別的文章??粗粗?,讀多了,這個難點自然而然地自己就解開了。因此,學語文別斤斤計較,抓住一點糾纏不休。
許多老師把一篇課文肢解萬段,編出大量的問題,掰開揉碎,分析來分析去,惟恐學生有一點遺漏,有一點不明白。這樣做,必然肢解了文字之美,學生不關(guān)注語感,他的語文能力怎么能快速進步呢!更何況語言文學的東西歷來就有“詩無達詁,文無定解”的說法,每個讀者的閱讀過程都是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非要學生完全接受統(tǒng)一的觀點,這就是強加于人,就是抹殺個性,抹殺創(chuàng)造性。這樣教出來的學生是不會有大出息的。不是說語文教學不能求“解”,而是不能求“甚解”,當適可而止。
書面語發(fā)展原理:上學之后主要學習的是書面表達
語文主要是培養(yǎng)兒童的聽說讀寫能力。于是,人們就此又產(chǎn)生了一個誤解:讀寫是書面語能力,聽說則是口語能力。
其實,無論聽說還是讀寫,需要發(fā)展的都是書面語能力。因為,兒童學習母語的幼兒期已經(jīng)基本掌握了口語,上學以后主要是書面語的發(fā)展問題了。
兒童學習口語的時候,是他言語能力發(fā)展的低級階段,而進入學校學習書面語,那就是高級階段了。從兒童言語能力發(fā)展的角度具體地講,這個低級階段與高級階段主要有七點差異:(1)口語的一般詞匯量少。書面語的一般詞匯量大,特別是同義詞、反義詞豐富。(2)口語冗余度大,允許出現(xiàn)大量的啰嗦、重復(fù)。口頭語、插入語及多余的重復(fù)成分比比皆是。書面語則要求精練、準確,限制或根本禁絕這種現(xiàn)象。(3)口語語序不嚴格,可以顛三倒四,語言成分的位置不固定。書面語各種語言成分的位置是確定的,不允許隨意出現(xiàn)倒裝。(4)口語有語境的幫助,允許任意省略。書面語成分省略是有條件的,不能有隨意性。(5)口語的句子,定、狀、補等修飾成分很少有齊備或重迭使用的現(xiàn)象。而書面語,尤其在議論文體中,則普遍存在。 (6)口語用“意合法”組織復(fù)句,不使用關(guān)聯(lián)詞。書面語復(fù)句一般都用關(guān)聯(lián)詞語。(7)口語中復(fù)句使用得很少,關(guān)聯(lián)詞語數(shù)量也少。書面語中復(fù)句使用得多,關(guān)聯(lián)詞語總量也大。兒童上學以后,學習寫字、閱讀,那么他的聽說讀寫能力的發(fā)展主要就是在這七個方面的提高。這是學習語文的一個基本原理。
“先用后理”原理:先學會使用,再理解也不遲
一般學科的學習都是“先明理,后使用”。而語文學習的過程卻相反,是“先學使用,后明道理”。語文課程涉及很多語言、文學等方面的理論,最主要的大約就是語法、修辭、邏輯了。這些都屬于歸納性的理論。它們的那些原理、法則,都是從大量的語言、思維現(xiàn)象中歸納、抽象出來的。因此,要想明白這些抽象的“理”,就必須首先掌握大量的語言材料。在這里學習使用是第一位的,是感性層面的活動,而懂得理論則是第二位的,是在感性基礎(chǔ)之上的理性的活動。所以,中小學語文課不能上成語言、文學理論課,而只能是在語言、文學理論指導(dǎo)下的實踐課、應(yīng)用課。不講或少講語言理論,卻要讓兒童學會正確運用漢語,這才是語文教學改革的真正出路。我國傳統(tǒng)的語文教育是不講這些 “語、修、邏”的,可它的教學效果卻很好。比如,蒙學要“作對”,就是學習詞語、語法、修辭、邏輯的一個有效方法。這些寶貴的經(jīng)驗應(yīng)該認真研究,加以繼承。
“八股文”原理:小孩子學語言從模仿開始
“八股文”從清朝末年戊戌變法就被廢除了。但是,從語文學習方法的角度來考慮,“八股文”卻并非一無可取?!鞍斯晌摹笔鞘裁??說到底就是一種議論文的模式。它把“代圣人立言”這種議論文規(guī)定出一些相對固定的格式、套路,要求學生“照著曲子填詞”。用這種方法去考試、選拔官吏當然不科學,考不出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鑒別不出人才。但是如果從學生學習寫作方面看,卻大有好處。小孩子學語言是從模仿開始的,而“模式化”則是模仿學習的最佳途徑。按照預(yù)先設(shè)定的格式去“套”寫文章,可以讓學生“入門”階段變得容易起來。雖然開始會有些生搬硬套,顯得僵化可笑,但是“套”來“套”去,由生變熟,他就會駕輕就熟,生發(fā)出許多創(chuàng)造性來?!鞍斯晌摹苯逃M管培養(yǎng)不出“李白”“杜甫”,可是受教育者卻很少有“文理不通”“詞不達意”的。這就是它的成功之處。
再比如寫字。如今的中小學生字寫不好是個極為普遍的現(xiàn)象。歷史上的情況不是這樣,小孩子習字先“描紅”,即拓“仿影”。“描紅”差不多了,才“臨帖”,通常“臨”顏、柳、歐、趙四體。這四體是什么?不就是書法的四種基本“模式”嗎?初學書法不能提倡什么創(chuàng)造性,就是臨摹四大家的“八股”。什么時候臨帖過關(guān)了,創(chuàng)造不創(chuàng)造那就看學習者個人的稟賦了。這種“模式化”習字,雖然大多數(shù)人并無創(chuàng)新,但是寫的字有體有式,總比現(xiàn)在的“螃蟹爬”要好得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