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儒敏
語文課重點教的是書面語,這好像是無須論證的,但事實上,在一線教學中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又被忽略,所以需要再辨明一下。
這些年來課程改革,增加了大量口語練習,這當然有必要,但是口語練習和書面語練習有什么關系,恐怕需要好好探討。
人們容易產生一種誤解,就是如同胡適五四時期所說的,話怎么說,就怎么寫。事實上,這又是不可行的。社會語言交流,總有不同層次的區(qū)分。所謂莊重的書面語、比較靈活隨意的口語,還有俗話、俚語、隱語,現(xiàn)在還有網絡用語等,都是現(xiàn)代漢語;但又各有所不同,功能不同,適合使用的場合也不同。民國時期語文曾經叫過“國語”,后來又叫“國文”。為何改叫“國文”?就是強調學書面語。這是對路的。書面語應當是現(xiàn)代漢語各個層級語言中最高端的、公認度也最高的語言,自然有它的特別的功能,是其他層級語言所不能取代的。比如公文、學術論文、正式的合同條文等,都要使用書面語。
語文教學主要學書面語,這是書面語的功能和社會需求所決定的,應當沒有爭議。只是我們當老師的,要有這方面的自覺。
課改以來,把口語學習帶入語文課程,有其必要。尤其是小學低年級階段,口語和書面語的學習應當結合得更加緊密。但到了初中、高中,口語學習的分量就要有量的控制,不宜過多。其實,口語學習的機會還是很多的,比如課堂討論、演講,有一部分就屬于口語學習。
對于書面語學習和口語學習的不同方式,我們還缺乏研究,在教學中容易混淆,甚至讓口語教學過多地沖擊(而不是結合和輔佐)書面語教學。課改之后課上安排很多項目活動,絕大部分都是以口語學習為主的。書面語教學的意識越來越薄弱,導致寫作以及語文教學其他方面要求也日趨薄弱。新教材也沒有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希望老師們使用新教材,能關注這個問題。
——節(jié)選自《語文課改 守正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