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閱讀名人傳記是對自身思想的洗禮,《中外傳記作品選讀》作為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之一,能讓學生了解名人的人生經歷和成長過程,進而指導自己的學習。作為教師,我認為應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做到有效的“取”和“舍”。
取——保留語文課的工具性特點
選修課的教學過程不能忽視語文工具性的特點。如在《沈從文》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根據此冊選修教材的重點對教學目標進行了裁剪,確定了以下目標:“梳理選文的脈絡,探究沈從文的人生軌跡,把握其傳奇色彩。品味關鍵性語句,體會作者的生活態(tài)度和對人生的思考。感悟主旨,了解逆境對一個人的意義,從中獲得有益的人生啟迪,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痹谖铱磥?,這一目標既顯示了教學過程和方法,又蘊涵了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同時也能體現(xiàn)語文工具性的特點。據此目標,我設置了幾個關鍵性的問題,讓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把握全文的主旨及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在“品文讀人”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選取了文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文段,讓學生品味其中的關鍵詞句,理解句子背后的含義。對具體文句的分析,既能夠讓學生更充分地把握文中所說的“逆境”,又能夠讓學生體會出文中所蘊涵的作者的質樸情感和悲憫情懷,同時還體現(xiàn)了語文學科對于語句理解這一技能的培養(yǎng),使語文的工具性得到體現(xiàn)。
舍——課堂上舍棄對文本高、精、偏的探究拓展
高中語文選修課程是對必修課程的繼承和發(fā)展。教淺了怕學生吃不飽,無法完成教學任務;教深了又怕學生吃不了,加大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和學習成本。這就要求教師積極開發(fā)適合自己風格和學生特點的個性化教學方案,優(yōu)化課堂教學。與必修課相比,選修課的專題性和研究性較強,教師對教材的處理要量力而行、因材施教、因課制宜。
我認為設定“高、精、偏”的教學目標是不可取的:高,即遠遠高出一般學生的現(xiàn)有認知水平,如對沈從文《邊城》不同的解讀;精,即對文本涉及的個別內容做深入的分析,如沈從文為什么要把家鄉(xiāng)作為他作品中的背景;偏,即對文本沒有涉及的問題做過多的探究。由此,在本節(jié)課的“能力提升”練習中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結合沈從文的經歷,正確理解文中所說的“逆境”,討論我們應當如何對待生活中的逆境。這樣既讓學生學習到應該掌握的知識,對其產生一定的影響,又不使學習成為他們的負擔。
語文選修課的課堂相對于必修課來說,對老師的要求比較高,因此應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以實現(xiàn)選修課的高效性。
課前有效的準備
《中外名人傳記》這本教材所選內容都是學生比較熟悉的中外名人。教師在課前可以讓學生先填寫一份調查問卷,并交流匯總,以期對學習的目標人物有一個初步印象。對于不同的意見,要尋找證明自己觀點的材料,并借此分析課本內容。這樣做,可以避免一部分學生在課堂上揪住一個問題不放,也避免了被教材牽著走。
很多學生對老師禁止的內容比較感興趣,對推薦的東西卻易生反感。所以,課前準備旨在讓學生充分發(fā)揮主動性,讓其產生一種“我也可以品評課本” 的積極心態(tài)。在教學《沈從文》一課時,我就采用了此種方法。結果,學生發(fā)現(xiàn)了“不太一樣”的沈從文,進而對沈從文的傳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組織課堂討論
人物傳記多以敘事為主,間或有作者的評論,因此難點不多,但歸納信息至關重要。討論式的教學可以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
討論最容易激活學生的思維。在課文《沈從文》的討論中,學生表現(xiàn)出了很強的創(chuàng)造性。他們提出,能不能將名人與其作品區(qū)別對待?經典與學生生活體驗有距離,讀經典重要還是個人生活體驗重要?還有的學生認為:沈從文是偏執(zhí)冷酷還是溫情幽默,都不應該影響到他的文學成就,我們不能因為不喜歡這個人就否定他的作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甚至是缺點,文學大師也是如此。我們走近文學大師,閱讀經典,是為了從中汲取營養(yǎng),所以,不喜歡的大可淺嘗,喜歡的再去細品,定會有不同收獲。這些思考性的學習成果頗具探討價值,也是教師備課時備不出來的。
總之,唯有一線語文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琢磨、反思與大膽嘗試,才能讓語文選修課設置的初衷得以體現(xiàn)。
(責 編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