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福
試論楚文化對女書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
李慶福
女書是世界上唯一還在流傳的一種女性文字,女書文學是指用這種特殊的女性文字創(chuàng)作的作品,多數(shù)是七言詩體韻文,僅在湘南桂北一帶瑤族和部分漢族婦女中傳唱,是一種具有地方特色和性別色彩的民間文學。女書文學的產生有它特殊的人文地理環(huán)境,其內容包含的女性意識、鳥圖騰崇拜、稻作文化現(xiàn)象反映出女書文化與楚文化的關系。
女書文學 創(chuàng)作 人文地理 楚文化
Author: Li Qingfu,
is from Retired Staff Section,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Research direction: southern minority culture, especially Nushu culture.楚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它主要是指以當今湖北、湖南地區(qū)為主體的古代荊楚歷史文化。楚民族自立于南方,有著自己獨特的發(fā)展歷史和文化淵源,在長期的發(fā)展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傳統(tǒng)和民族意識。楚文化是長江流域文化的瑰寶,它以江漢地區(qū)的文化為基礎,吸收中原商、西周文化,江浙吳越文化以及南方其他少數(shù)民族文化而形成。著名文學批評家、比較文學學者鄒建軍教授指出:“任何國家與民族的文學,甚至任何作家與作品,都存在一個地理基礎與空間前提的問題,因為任何作家與作品都不可能在真空中產生出來,任何文學類型也不可能在真空中發(fā)展起來,任何作家與作品及其文學類型絕對不可能離開特定的時間與空間而存在。”(鄒建軍、周亞芬)流傳在湖南江永、道縣、江華等地的女書文學創(chuàng)作自然也離不開楚文化的影響,蘊含著楚文化的因子。
據(jù)相關的文獻記載和多年來專家考究,女書的流傳范圍主要在嶺南瑤族聚居區(qū)和部分瑤漢雜居區(qū),包括湖南江永、江華、道縣,廣西富川、鐘山、恭城、賀州等地。目前在湖南的江永上江圩鎮(zhèn)、銅山嶺農場、黃甲嶺鄉(xiāng)和道縣的下蔣鄉(xiāng)、新車鄉(xiāng)以及江華的濤圩鎮(zhèn)、白芒營鎮(zhèn)等地仍有流傳,我們將這些地區(qū)分別稱之為女書流傳的核心區(qū)和文化圈。(謝明堯、李慶福等 1)一切文化現(xiàn)象都是對特定區(qū)域環(huán)境適應性的結果,女書也是在特定的文化地理環(huán)境中形成和流傳的。
楚位于華中腹地,自春秋戰(zhàn)國以來,楚國與周邊的少數(shù)民族交往頻繁,在長期的接觸中通過經濟交往與武力征服兼并了周圍大大小小數(shù)百個民族和地區(qū),將長江、漢水、淮水直至云南部分地區(qū)統(tǒng)一起來成為介于華夏與蠻夷之間的國家?!稇?zhàn)國策·楚策》中蘇秦曰:“楚,天下之強國也,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洋,南有洞庭蒼梧,北有汾陘之塞邭陽,地方五千里,此霸王之資也?!笨梢娗G楚地區(qū)北接漢中、河南,深受中原文化影響;東臨安徽、江西,接吳越文化之靈秀;南界湖南、廣西、廣東,苗瑤古風猶存;西連四川,受巴蜀文化浸潤。自古四通八達,五方雜處,夷夏兼采,文化內涵繁雜豐富,祖先崇拜、稻作干欄文化、鳥圖騰崇拜等文化現(xiàn)象尤其明顯。女書文化這朵奇葩正是盛開在這樣獨特的人文地理環(huán)境中。
女書流傳區(qū)蘊含了深沉的歷史文化基因和民族傳統(tǒng)基因,女書流傳區(qū)的女性地位相對較高,女性可以自由交往,相互交流學習女書文化。湖南江永、江華,廣西富川、鐘山等地還有許多以祭祀女性為主的廟宇,包括江永的花山廟、道縣的娘娘廟、江華的三姑廟、富川的三娘廟等等。高銀仙、義年華等女書傳人就常常到道縣娘娘廟求神拜佛。2000年暑假,我們到銅山嶺農場采訪陽煥宜(平地瑤)時,她曾回憶說:道縣立福洞的龍眼堂那邊有個娘娘廟,從上江圩走過去不遠,每年二月初一去一次。人山人海,婦女很多。婦女們來這里讀紙讀扇,紙上扇子上寫滿了女書。女書的內容大多是求子求福,去病去災。一邊讀女書一邊燒紙、燒香,求平安。女書流傳區(qū)的婦女們在家中學習傳唱女書,過斗牛節(jié)、吹涼節(jié)等,與姐妹相聚并自創(chuàng)歌謠,唱和交流女書。女書傳人高銀仙、義年華等還用女書為姊妹們寫傳記,也有用焚燒女書的習俗來祭拜逝去的姐妹,在一系列的文化活動中用女書作品表達情感,體現(xiàn)了婦女的群體地位和心路歷程。女書文化便貫串在瑤族文化與楚巫文化這樣的文化環(huán)境里,不斷的吸收融合,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女性文化。
鳥圖騰崇拜是中華文化中僅次于龍圖騰崇拜的一種民間信仰習俗。崇鳥習俗以東夷的尊鳥和楚地區(qū)的崇鳳最為獨特,鳳圖騰崇拜是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女書流傳區(qū)的鳥圖騰文化相當濃厚,女書歌謠中的崇鳥意識一覽無遺,如:
初步出山幼陽鳥 不會拍翅開嘴啼
啼得高聲人取笑 啼得低聲人不聞
(趙麗明 1022)
麻雀鳥崽嘴彎彎 彎入大門得毑爭
打對耳環(huán)個谷大 打得金釵禾谷長
吃早插起去送客 吃脯插起日曬溶
日的曬溶我不氣 歸得我爺出手工
(趙麗明 984)
青山鳥子飛是飛 飛入烏云不見歸
我娘得知我女歸 銅瓶炸肉接女歸
我嫂得知我妹歸 臺頭洗碗裝不知
我哥得知我妹歸 面前犁田裝不知
我爺?shù)弥遗畾w 洗凈犁耙接女歸
(趙麗明 3828)
在這些歌謠中,“陽鳥、麻雀、鳥子”都是鳥的別稱?!吨芤住ね则灐分性疲骸半u,陽鳥也;以為人侯四時,使人得以翹首結帶正衣裳也?!薄墩f文解字》中曰:“雀,依人小鳥也?!迸畷髡呦矚g用鳥來做比喻,將鳥作為人的代替者,把作者內心的感情傾注到鳥的身上,表現(xiàn)作者對鳥(鳳)的無限的喜愛之情。如上面第二首歌謠,作者運用托物起興的手法,通過鳥一天辛苦的活動狀態(tài)的描寫來寄寓自己內心的苦悶的情感。
在女書的其他歌謠中還有很多關于以鳳鳥自比的描寫。如:《天開南門七姐妹》中“天開南門七姐妹,遇著鳳凰去下飛。拍翅叫啼聲送遠,結義長行久不休。”《十拜歌》:“四拜四個鳳凰鳥,天伴高啼遠送聲?!绷硗猓诳藜薷柚幸灿邢嚓P的唱詞:“龍對龍來鳳對鳳,鳳凰啼時女命乖……”這些都是楚文化崇鳳習俗的生動體現(xiàn)。
與鳥信仰密切聯(lián)系的便是稻作文化。在古代典籍和出土文物中,我們可以看出鳥圖騰崇拜和稻作文化兩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如浙江平湖、松陽、定海、金華等地采集的文本中很多地方指出麻雀為人類從天上盜來谷種,才使得大地上有了稻作生產。在長沙大塘遺址出土的7 000年前的鳳凰圖案,其鳳鳥口中即銜著禾苗。我國的稻作文化歷史悠久,長江中下游一帶是我國古代稻作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那么,有著顯著鳥圖騰崇拜的荊楚地區(qū),其稻作文化也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楚地擁有水田千里,素有“水田之鄉(xiāng)”、“稻田王國”之稱。古代楚人的谷物信仰很突出,他們自古以來把谷種解釋為上天所賜,這些有關花木果實的信仰就是對植物信仰的具體化,例如在苗族,認為稻谷是有靈魂的,把谷魂看作是主宰稻作農業(yè)、決定年成豐歉的一種神秘力量,就是這一思想的體現(xiàn)。在楚人的喪葬習俗中也可以見谷物,喪葬中有一項為飯含習俗,即分別向死者口中填實糧食與小件玉類物。飯含因死者身份等級不同而各有區(qū)別,王與王后用黍米,諸侯與夫人用梁米,諸侯士與婦用稻米等。不僅如此,稻作文化在荊楚地區(qū)的飲食結構中更加凸顯,“魚米之鄉(xiāng)”是對荊楚地區(qū)飲食結構的最精確的概括。大米是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主食原料,大米產量大、食用廣,加工方法也很多,例如米發(fā)糕、米豆絲、湯圓、年糕、粽子、米酒等。楚人的飲料,見于文獻記載的只有酒類,其中有一種名酒叫楚瀝,是由“吳醴”和“白蘗”合成釀造出來的一種酒,而“白蘗”就是用白米做成的。
楚地區(qū)的考古發(fā)現(xiàn)在屈家?guī)X遺址中期房屋建筑遺跡的紅燒土磚內有密接成層的大量稻谷殼;在江陵縣毛家山大溪文化遺存中出土距今5 000多年的稻谷??脊虐l(fā)現(xiàn)說明在新石器時期楚人已有水稻種植的生產習俗,荊楚先民是一個以種植水稻為主的原始氏族。
湖南道縣、江永地區(qū)在古代屬于南楚的一部分,因此在女書流傳區(qū)的稻作文化也是顯而易見的。其先民以農耕為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種植稻谷為主。尤其這些地區(qū)位于群山環(huán)抱中,地廣人稀,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當?shù)鼐用穸鄶?shù)時間都在田間地頭中勞作。自古當?shù)毓賳T以“勸農”為主,因此退休或失寵及被貶的官員來到當?shù)睾笕允且愿鳛樯虬敫胱x,如著名詩人柳宗元被貶來到永州后,融入大自然懷抱寄情于山水,寫出了著名的“永州八記”。
從湖南的稻作考古發(fā)現(xiàn)來看,永州地區(qū)確實是世界稻作文化發(fā)源地之一,1993年和1995年考古發(fā)現(xiàn)在湖南道縣玉蟾巖遺址出土了4粒約1.25萬年前的古稻殼,這是人類所知的最早栽培水稻的谷殼標本,將人類栽培水稻的歷史推進到了12 000年前,特別是發(fā)現(xiàn)有稻谷遺傳,經專家鑒定為栽培種,尚保留野生稻、秈稻及粳稻的綜合特征,該遺址還出土了鋤形石器,2004年11月19日在玉蟾巖遺址又發(fā)現(xiàn)了5粒古稻谷;1988年在澧縣彭頭山遺址出土的陶片和土塊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碳化稻殼,并發(fā)現(xiàn)了9 100年前的古稻田,堪稱世界“第一稻田”,可見稻作文化源遠流長。
湘南桂北瑤族聚居區(qū)流傳的文獻中也有關于稻作文化的相關記載。被稱為瑤族的百科全書《盤王大歌》中唱到“盤古圣君置天地,又制江河又制田,又制五谷奉神圣,又制人民萬萬千”?,幾迨莻€山地民族,也是個游牧民族,既從事農業(yè)生產,也從事狩獵、林業(yè)生產,種植水稻等農作物?!哆€盤王愿》中許多歌謠就是他們這方面的勞動經驗總結。例如《捉保老歌》中唱到:
正月了了雷公叫 二月梨頭點地行
三月發(fā)秧下田垌 四月看禾滿垌青
五月?lián)@看田水 六月烏鴉叫哀嗚
七月看禾禾上節(jié) 八月看禾禾帶花
九月看禾禾大熟 十月收谷入大倉
十一月姊妹做酒餅 叮吟叮吟上龍臺
正話做棕又無葉 又話做餅又無糖
將錢去買沙羅斗 羅斗紛紛落兩行
(張聲震 20)
這首歌反映生產勞動和生活習俗?,幾逯饕钤趲X南山區(qū),山下的小坪壩叫峒,是瑤族種植水稻和其他農作物的地方。
江永、道縣作為女書文化的發(fā)祥地,自然也有著楚地稻作文化的特色,所以女書文化中也有楚地稻作文化的因子。女書流傳區(qū)農業(yè)生產和生活、飲食習俗帶有鮮明的稻作文化特點,水稻是這一地區(qū)的主要農作物,長期以水稻生產為主要生計,而婦女們也常常下田勞作,插田收谷,樣樣都會。高銀仙、義年華、楊煥宜都參加過各種農事活動,因此對當?shù)氐霓r事安排非常清楚。義年華的《農家樂(二)》和高銀仙的《農家事》提到相關的農事安排,例如《農家事》:
清明下谷月 入秧兩手滿
四月蒔田 六月割禾搶種
搶收禾谷入倉 九月霜雙降
收禾谷滿倉 一年收入入屋
五月種蘿卜早蘿卜 月入蘿卜月入菜
早五月種起 天天種得
(趙麗明 938)
女書流傳區(qū)這些獨特的生活文化習俗歷史悠久,深受楚文化和其他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影響,反映出古代我國南方各兄弟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以及相互融合的民族關系。
鄒建軍、周亞芬:《文學地理學批評的十個關鍵詞》,載《安徽大學學報》2010年第2期。
謝明堯、李慶福等:《女書習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趙麗明:《中國女書合集》,中華書局2005年版。
張聲震,《盤王大歌》,廣西少數(shù)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辦公室2002年整理出版。
Nushu is the only using women's scripts in the world, and Nushu literature refers to using this special characters written works, most of them are seven character poem rhyme, sung only by the Yao women and Han women in Southern Hunan and Northern Guangxi. Nushu literature is folklore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der attributes, it has its special human geography environment, and its content contains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the bird totem worship, the rice culture,which re fl 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shu culture and Chu culture.
Nushu literature creation human geography Chu culture
李慶福,中南民族大學離退休工作處,研究方向為南方少數(shù)民族文化,特別是女書文化。
作品【W(wǎng)orks Cited】
Title:
The In fl uence of the Chu Culture on Nushu Literature Cre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