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鵬
摘 要:多媒體應用于教學,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信息傳遞和加工的效率,改善學生記憶的效果。利用多媒體輔助語文作文教學,不但可以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親切、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更能啟發(fā)學生了解人物的內心活動,落實重點訓練項目。
關鍵詞:多媒體 激發(fā)興趣 創(chuàng)設情境 學生作文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17(2014)10-0167-01
信息技術的介入,為教學注入了新鮮血液并帶來了活力。運用多媒體教學作文,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把現實生活中的情、景、事、物搬進課堂,創(chuàng)設良好的習作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素材,讓學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完成寫作。而實際上,教師指導學生寫景時僅僅紙上談兵,沒有創(chuàng)設一定情境讓學生融入景物,這才是學生對寫景作文倍感頭痛的關鍵所在??傊\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勢在必行,它直接的優(yōu)點表現在:
1 利用多媒體喚起學生寫作靈感
學生知識面狹窄,生活閱歷少,表象儲備貧乏,因此往往對語文教材中課文的形象、意境感受膚淺。在這種情形之下,多媒體則能變抽象的語言文字為具體的形象畫面,豐富學生感知,拓寬生活見聞,實現“情境教學”,順利地再現課文中的事物及人物,便于學生理解作品的意境、主旨。例如,學習一篇童話或寓言故事,教師可以通過課件展現畫面,讓學生根據畫面自編童話或續(xù)編故事結局;在學完詩歌之后,也可以練習改寫詩歌;甚至,還可以利用多媒體將音樂或美術融于作文之中,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也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力。在此基礎上引導作文,會很容易喚起學生寫作靈感,有利于他們寫出富有情趣性的作文來。
2 利用多媒體激發(fā)學生興趣
語文教材中很多課文所表現的人和物,離學生的實際生活較遠,僅憑課文介紹和教師的分析往往給學生是抽象的印象,運用多媒體,提供形象、生動的參照物,誘導學生進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觀察,激發(fā)學生興趣,給予體驗之樂,就能使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得以培養(yǎng),課雖盡而意無窮。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學習,就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向?!倍辛伺d趣,也就有了作文的動力,有了作文的潛力。一旦我們的作文課使學生有了興趣,學生自然就會迸發(fā)出寫作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要做個有心人,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的直觀性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
3 利用多媒體叩開學生想象的空間
多媒體引進語文課堂教學,對豐富學生表象,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幫助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文章意境、人物性格以及創(chuàng)作生動形象的場景有著重要的作用。要抓住兒童形象思維、直觀思維的心理特點,千方百計地應用多媒體,把圖畫作為叩開他們想象空間的鑰匙,從而架起一座思維的橋梁,指導學生將畫面上的內容變成有外貌、有言談舉止的、活生生的人或物,讓靜止的畫面更有生氣。思維被課件大大激活的學生會給教師以啟發(fā),會給教師以有益的壓力,無形中促進了教學相長。
4 利用多媒體調動學生的情感
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要求學生體會人物內心活動的片斷。如何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確定鮮明的形象,關鍵在于如何縮小學生與教材的心理距離。教學時,單憑詞句的分析是不夠的。運用多媒體光聲的有感模象,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讓學生得到血肉豐滿、情感充沛、形神兼?zhèn)涞挠∠?,以便準確引導學生體會人物內心世界。發(fā)揮多媒體的獨特功能,誘發(fā)學生的“樂學”情緒十分重要,要想寫出好的作文,首先就必須有敏銳的觀察能力作為基礎。而在現實生活中,卻難以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為學生提供好的觀察對象。于是,在教學中,筆者運用了多媒體來解決這一難題。在《菊花》的教學中,多媒體又一次展現了它的魅力:筆者指導學生寫菊花時,便在屏幕上出示一幅幅五顏六色的菊花圖,引導學生按順序觀察,由花朵—花瓣—花蕊,為了讓學生抓住各部分的特點,利用投影將各部分層層放大,使學生做到了有順序有重點的觀察。在作文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能激發(fā)出一種強大的創(chuàng)作動力,使學生把作文當成一種樂趣,越寫越好,師生共同享受著作文帶來的快樂。
與信息技術整合,并不等于拋棄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兩者結合。課堂教學的主體和主導都是人,不應讓機器唱主角,不應喧賓奪主,課件的使用、錄音朗讀帶及唱片的選擇、運作要適時、符合教材情境需要,要為學生的想象留有足夠的余地,注意信息技術運用的適度與簡捷。
(淄博市臨淄區(qū)金山鎮(zhèn)中心學校,山東 淄博 255000)
參考文獻:
[1]李克東.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和方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2(04).
[2]鄭劍非.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的實踐與思考[EB/OL].中華教育資源網(2005-3-24),http://www.cn910.net/html/article/47/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