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光
摘 要:“用一生去備課”、“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些無一不體現(xiàn)了作為一名專業(yè)教師,要想成功上好一堂課,“用心”是關鍵。教師要做信息技術教學的有心人,敏于思考,讓備課如影隨行;勤于積累,讓教學蓄勢待發(fā);善于挖掘,讓技術彰顯文化。
關鍵詞:教學有心人 思考 積累 挖掘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17(2014)10-0102-02
某教師用“跟團游—自由行—個人探秘”來命名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新課講授—自主探究—自由創(chuàng)作”,使嚴肅的教學過程變成了輕松的學習之旅;某教師以“孫悟空大戰(zhàn)二郞神”神話故事作為情境講述Flash補間動畫的制作,使課堂學習像制作動畫片一樣引人入勝;某教師用思科模擬器(Cisco Packet Tracer)模擬小型局域網(wǎng)的簡要組建過程,使技術操作變得深入淺出。教師常常驚嘆于優(yōu)質課里某一環(huán)節(jié)之巧妙,某一素材之精彩,某一內容之精辟,某一方法之新穎,某一技術之高效,更是在對這些奇思妙想欽佩不已的同時,對自己總不能在教學上有所突破感到懊惱。教師只有做到做信息技術教學的有心人,敏于思考,讓備課如影隨行;勤于積累,善于挖掘,才能使課堂充滿精彩。
1 敏于思考,讓備課如影隨行
1.1 做信息技術教學的有心人,職業(yè)敏感無處不在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說到“用一生去備課”,筆者認為這是教師職業(yè)敏感的一種體現(xiàn)。職業(yè)敏感反映的是,從事某一項工作的專業(yè)人員不論是在工作場合,還是在平時生活中都具備覺察這項工作方面或周邊的獲得性意識和思維,可以說是對該工作的直接靈感來自任何不同的環(huán)境,這種敏感是工作人員在長期所在的環(huán)境下具備的一種專業(yè)素養(yǎng)的顯現(xiàn)。信息技術教師經(jīng)過一定時間的教學后,應對所屬學段的信息技術教材有系統(tǒng)性的把握,更要將重要知識點牢記在腦海里,了悟于心,這樣無論何時何地,對一切事物,都會細心地回味和深思,從中敏銳地發(fā)現(xiàn)與信息技術相關聯(lián)的內涵,就像條件反射一樣,“心靈為之一顫”,腦海里就能閃現(xiàn)出與教學有關的靈感。例如,筆者在查看自己的淘寶電子對賬單時,想到可以以淘寶的電子對賬單,作為講述電子表格的圖表功能的例子,結果確實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些“突發(fā)奇想”,筆者認為就是信息技術教師的職業(yè)敏感的表現(xiàn)。
1.2 做信息技術教學的有心人,教學反思事無巨細
在課堂里,任何與教學預案不一致的情況,教師都應該反思。大到教學方法的選擇,小到一個任務的時間安排,一個提問,一句評價。如果簡單地評價“你的回答正確”或“你的回答不正確”效果平淡無奇,但如果具體地說“你對這個知識掌握得很扎實,理解得也很透徹”或“你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很獨特”,更能起到評價和激勵的作用?!拔宜脊饰以?,我思故我新”,在不斷的領悟中獲得創(chuàng)新的愉悅。只有這樣,才能臻于“一朝悟罷正法眼,信手拈來皆成章”的境界。
2 勤于積累,讓教學蓄勢待發(fā)
2.1 做信息技術教學的有心人,重視教學經(jīng)驗的積累
作為教師而言,首先,應該加強理論學習,增強理論水平和教研素養(yǎng)的積累。第一,要注意多讀書,多看專家的理論文章;第二,多搜索、瀏覽同行的論文、帖子及其評論,從中吸取理論營養(yǎng),尋找實施新的教學模式或教學方法的理論依據(jù)和靈感,不要只是追尋技術類書籍或文章;第三,還要找找多學科理論專著、理論文章。對于理論專著或文章,教師不單要讀與本學科相關的新理論,有時間還要注意看看其他學科,說不定其他學科或其他領域的方法和模式,可以嫁接到本學科的教育教學中來。筆者比較喜歡通過《中國信息技術教育》等雜志了解信息技術教育的前沿和成果,如近期從中學習了“翻轉課堂”和“泛在學習”的有關理論和實踐;筆者還比較喜歡瀏覽名師,如“蒼山子”(王愛勝教師)的博客來汲取教學營養(yǎng),“半成品教學法”就是從王老師的博客中學習來的。
其次,應該務實,應該“從小事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不斷積累教育教學的素材和資料,形成良好的教研習慣。這里所指的“小”就是指教育教學中的每一節(jié)課、每一次輔導、每一個活動,甚至每個具體的環(huán)節(jié)或細節(jié),教師都要養(yǎng)成及時總結的習慣,要把心得體會、經(jīng)驗教訓、改進的措施和辦法以及產(chǎn)生的靈感火花等及時記錄下來,這樣日積月累,教研素材和資料自然會越來越豐富。
2.2 做信息技術教學的有心人,重視教學素材的積累
信息技術與時俱進,很多教師備課時都能基于教材而又創(chuàng)新教材,也都十分重視技術類教學素材的積累,會制作或搜集一些技術教程,如“PowerPoint動畫演示教程”等,但對于除了技術以外的素材甚少有積累的意識,以至于備課時再去搜集,就發(fā)現(xiàn)很難找到合適的素材。筆者認為,教師“閑時要燒香”,這樣就不用“急時抱佛腳”了,因此除了技術教程外,教師還可以在平時對以下四個方面的素材進行積累。
2.2.1 與技術發(fā)展或文化有關的素材
筆者經(jīng)常關注大型綜合網(wǎng)站的科技頻道的一些專題報道,如近期網(wǎng)易的科技頻道的《盤點互聯(lián)網(wǎng)史上的“第一次”》,這些專題教師可以及時下載下來,在講授《探究因特網(wǎng)的奧秘》一節(jié)時,就可以向學生拓展這方面的知識,教師的教學就不會照本宣科,學生的學習也不會感到枯燥無味。
2.2.2 與學生作品制作有關的素材
在學生制作作品時,教師總鼓勵學生上網(wǎng)搜索資料和素材,以提高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但在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由于網(wǎng)速及學生上網(wǎng)容易開小差等干擾因素的影響,學生搜集素材效率不高。因此筆者認為,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及教師的理念,搜集并積累一些主題素材。例如,筆者希望學生能在學科學習的同時,關注社會和拓展視野,就圍繞“民俗文化”、“美好東莞”、“關注社會”、“IT多面睇”、“百科全說”等主題搜集和下載了相關的圖文信息,并利用圖文發(fā)布系統(tǒng)形成素材專題網(wǎng)站供學生使用,還搜集了制作作品時要用到的一些裝飾圖片和模板等裝飾素材供學生使用。
2.2.3 與教學范例有關的素材
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在范例及情境創(chuàng)設上都應盡可能搜集一些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經(jīng)驗的素材。例如,為了提高學生對《圖像的獲取與處理》這一章內容的興趣,筆者以“設計個性化QQ登錄Banner”為主題開展教學,同時在近一年來堅持每天保存QQ登錄窗口的Banner圖片供學生欣賞和參考。
3 善于挖掘,讓技術彰顯文化
(1)善于挖掘技術本身的文化。信息技術教育的目的,外在表現(xiàn)上,要使學生掌握信息技術、認識和學習信息技術文化;內在意義上,要使信息技術文化內化為學生的自然意識和自然需求,如健康良好的使用習慣、網(wǎng)絡道德和法規(guī)的意識、“登錄”的需求、“搜索”的需求、“下載”的需求等。應用者面對具體的問題時,第一反應就是在信息環(huán)境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總是能夠選擇最佳的途徑去獲得這些方法,并且能夠有效地解決問題。比如作品制作中的規(guī)劃意識和程序設計中的逐步求精的思想,都能夠直接影響學生平時的行為意識。
(2)從社會生活與實踐、學習生活中,從校園文化、當?shù)匚幕?、中華文化中,從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中三個方面來挖掘信息技術文化主題。如筆者所在學校計算機繪畫獲獎作品《石排鎮(zhèn)的桃花源—鯉魚洲》和電子期刊獲獎作品《沉積鯉魚洲》就是取材于石排本土文化。
“一個優(yōu)秀的教育家應該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的人,應該是一個教育上的有心人,一個人之所以能夠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是個有心人,有心就能成功,無心就不能成功。”以上是朱永新教授在《我理想的教師》一書中的話,他告訴我們:只要堅持不懈,哪怕每天只做一點點事情,你也會有很大的收獲,你就會是一個有心人,你就一定會成功!
(東莞石排中學,廣東 東莞 506123)
參考文獻:
[1]胡永躍.信息技術教師如何規(guī)劃自己的職業(yè)生涯[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0(21).
[2]黃振余.信息技術新課程的文化主題性實施策略[M].??冢汉D铣霭嫔?,2006.
[3]李藝,殷雅竹.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文化內化問題[J]教育研究,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