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紅霞
摘要:關于同性戀的成因一直未有定論。現(xiàn)在人們研究的方向主要有生理原因、心理原因、社會環(huán)境原因三大類。在同性戀現(xiàn)象越來越成為社會文化的一部分的今天,我們需要對其成因進行探索。明白同性戀的成因,將更好的讓人們理解這一現(xiàn)象,讓同性戀者和異性戀者更好的相處。本文將根據(jù)咨詢個案總結(jié),提出同性戀成因的模型,以期推動同性戀成因的探索。
關鍵詞:同性戀;成因;同性戀模型
同性戀,作為人群中的少數(shù),歷史上就有案例,但一直不能為普遍接受。近年來,名人、明星“出柜”的越來越多,同性戀在國內(nèi)也開始從秘密走進人們的視野。人們對同性戀的態(tài)度不一,有的持反對、唾棄和不解的態(tài)度,有的持理解、接受和寬容的態(tài)度。那么同性戀者到底是怎樣產(chǎn)生的呢?首先,我們要明確同性戀的概念和分類,再做討論。
一、同性戀的概念
我國學者把同性戀定義為:可存在于內(nèi)隱的心理上或外顯的行為之中,就是指向同性的,在思想中或?qū)嶋H行動中,更喜歡與同性發(fā)生關系的傾向。
二、同性戀的分類
有些研究將同性戀者從不同的角度分為以下幾類。
(一)從性格上分,同性戀分為主動性同性戀和被動性同性戀。
(二)從戀愛本質(zhì)上分,分為精神性同性戀和實質(zhì)性同性戀。
(三)從相對性來分,相對性同性戀和絕對性同性戀。
(四)根據(jù)可變性來分,可以分為代償性同性戀、暫時性同性戀和境遇性同性戀。
三、同性戀研究概述
目前國內(nèi)對同性戀的研究較少,主要受研究群體的隱蔽性的限制,不能對同性戀群體做深入的研究,因此目前國內(nèi)的研究多數(shù)基于國外的研究結(jié)論。對于同性戀成因一直未有定論。
研究方法上主要包括咨詢個案分析,古籍文獻研究,生理研究等。由于研究群體存在隱蔽性,排他性。研究方法也較少,樣本代表性難以測定。
對于同性戀成因的研究結(jié)論主要集中于三方面,包括生理方面,心理方面有精神分析理論心理動力學論,社會方面主要是環(huán)境因素和情景因素等。
四、同性戀成因模型
基于對家庭咨詢個案的分析,我認為同性戀的形成與家庭環(huán)境尤其父母親代關系有著莫大的聯(lián)系。家庭關系中父母的強弱對于子女的同性戀傾向有很深的影響。我們將性別,性別角色認同,代際關系三個因素,放入三維的立體模型中來討論同性戀形成過程。
設X軸為性別軸,正方向為男,用正號+表示,負方向為女,用負號—表示。設Y軸為代際關系軸,正方向表示親代,用正號+表示,負方向為子代,用負號—表示。設Z軸為性別角色認同,正方向表示性別角色認同為男,用正號+表示,負方向表示性別角色認同為女,用負號—表示。那么整個空間就分為八個部分。其中(x,y,z)=(+++)時,表示是(男性,親代,性別角色認同為男),說明是一個正常的異性戀的父親。當(x,y,z)=(—)時,表示(女性,子代,性別角色認同為女),說明是一個正常的異性戀的女兒。當(x,y,z)=(+—),表示是(男性,子代,性別角色認同為女),此時就表示是同性戀的兒子。于是八個空間就可以分別表示出異性戀和同性戀的父親,母親,兒子,女兒。
下面我們討論正常的父親母親會不會影響子代,是子代產(chǎn)生同性戀的情況。正常的母親的象限(x,y,z)=(-+-),就是(性別女,親代,性別認同為女)這就是一個異性戀的母親。父親已經(jīng)表示過了,是(+++)。先來說正常異性戀的兒子(x,y,z)=(+-+)表示(男性,子代,性別角色認同為男)。精神分析理論認為父母的關系,早期經(jīng)驗會影響兒子的性取向。也就是說父親和母親同時對兒子產(chǎn)生作用力,這個作用力的合力就影響Z軸,性別角色認同為正還是負。父親的男子漢氣質(zhì)更多的影響兒子,或在俄狄浦斯情結(jié)的渡過過程中,兒子因為感受到父親的強大,害怕被閹割而開始認同父親,那么此時父親的作用力就大于母親,在Z軸上就受父親的影響更多的向Z軸的正方向發(fā)展,這樣兒子的在Z軸上就表現(xiàn)為+。這是兒子的處于(x,y,z)=(+-+)這個象限,也就是性取向為正常的異性戀的男性,兒子。反之如果是沒有正常的渡過俄狄浦斯情節(jié),兒子對母親的認同更多,那么母親的作用力更大,在Z軸上,兒子就向負方向發(fā)展,表現(xiàn)為—此時兒子處于(x,y,z)=(+,-,-)這個象限,也就是,男性,子代,性別角色認同為女,此時就發(fā)展成為同性戀的兒子。同樣的女兒的正常象限處于(x,y,z)=(—)。當父親和母親同時作用于女兒時,母親的作用力大,安全的渡過陰莖嫉妒的時期,女兒不再將期望寄托于父親,而是開始認同母親時,這是母親的作用力大于父親,在Z軸上母親向負方向,使女兒也向負方向發(fā)展,此時女兒為正常的異性戀的女兒。同樣的,當父親的作用力大于女兒的作用力時,女兒向Z軸的正方向發(fā)展,就表現(xiàn)為(x,y,z)=(—+)也就是女兒性別角色認同為男,成為同性戀的女兒。
在這個模型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父母對于子代的性別角色認同的影響,影響了子代的同性戀或是異性戀的傾向。這里將性別角色認同作為同性戀傾向的關鍵評價要素。
它的不足主要有兩點,一,性別角色認同是否為同性戀者必要且充分的條件。二,此模型可以表示主動的女性同性戀和被動的男性同性戀。雖然主動的女性同性戀和被動的男性同性戀被認為是更絕對的真性同性戀,但是對于主動的男性同性戀和被動的女性同性戀的形成,這個模型還不能很好的解釋。
五、總結(jié)
本文將同性戀的成因放入三維的模型中進行探討,對同性戀的成因從代際關系這個變量進行推測。局限在于這個模型僅限于推理,由于研究群體和研究方法的限制,還不能對于這個模型進行驗證。對于同性戀的成因探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作者單位:四川大學)
參考文獻:
[1]羅曼.“同性戀”研究文獻綜述[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04:34-35.
[2]莫嫣.當代中國同性戀現(xiàn)象的分類及產(chǎn)生原因——基于倫理的視角[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4:42-44.
[3]楊書卷.什么決定我愛你[J].科技導報,2013,Z1;7.
[4]張書義.同性戀研究述要[J].天中學刊,2003,01: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