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戀
摘 要:江蘇的音樂基礎深厚,各地山歌、民謠,地方戲曲表演藝術品種眾多。筆者以蘇南音樂為例,希望更多的人來關注本土音樂文化,讓小學生能夠在音樂教學中,系統(tǒng)地了解家鄉(xiāng)的本土音樂,更多地了解江蘇的風土人情,感受在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本土民間音樂的魅力。
關鍵詞:本土音樂; 蘇南民歌; 小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2.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4)05-104-001
《音樂課程標準》提出:學生通過學習中國民族音樂,將會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華夏民族音樂傳播所產(chǎn)生的強大凝聚力,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故應將我國各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音樂作為音樂課重要的教學內容,通過學習民族音樂,使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操。
弘揚中國傳統(tǒng)音樂,對小學音樂教育來說,是一個宏大的系統(tǒng)工程。在這項系統(tǒng)的工程中,小學音樂課堂應突出中國民間傳統(tǒng)音樂,由淺入深,并逐漸擴大視野,包括地方性的乃至全國有影響的傳統(tǒng)音樂。因此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更好地利用、教授我國民歌,成為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筆者認為“依托鄉(xiāng)音”,從演唱家鄉(xiāng)本土民歌入手,循序漸進,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筆者出生、工作于蘇南,如何進行有效的本土民歌教學,筆者進行了以下探究:
一、了解蘇南民歌發(fā)展,激發(fā)學習興趣
民歌的風格、特點的形成都與當?shù)厝藗兊纳盍晳T、語言、性格、愛好、文化傳統(tǒng)及其所處地理環(huán)境等因素分不開。小學生本身的年齡較小,知識基礎薄弱,對音樂的鑒賞能力往往停留在表面的好聽或不好聽,當代流行歌曲旋律簡單舒暢、歌詞通俗易懂,大受孩子喜愛,與之相比,本土民歌就顯得格格不入了。
蘇南位于江蘇南部太湖流域一帶,風景秀美,水網(wǎng)縱橫,物資豐富。在教蘇南民歌之前,教師可以通過課件向學生展示當?shù)氐牡乩憝h(huán)境、生活習俗等,也可編成短小的情景故事進行生動的講解,這時播放地方民歌,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例如在《小巷風韻》一課教授中,學生一開始很難理解具有蘇州典型評彈特點的節(jié)奏,認為這種音樂有點“老土”,我就以介紹蘇州評彈的曲調為基礎,用PPT展示江南古城粉墻黛瓦、垂柳輕舟的秀美畫卷,學生通過視覺、聽覺多元感官,很快理解并接受了這種風格的音樂,學習興趣更加濃厚了。
二、梳理蘇南民歌特點,把握音樂風格
蘇南自古風調雨順,氣候宜人,使得蘇南民歌旋律修飾細膩華麗,曲風柔宛嫵媚流暢,節(jié)奏工整,體裁多為小調。其音樂風格往往體現(xiàn)在一字多音的長音行腔、大量的裝飾音和特定曲子用方言演唱上。蘇南民歌多使用當?shù)胤窖浴獏钦Z進行演唱。吳語語調平和而不失抑揚,語速適中而不失頓挫,發(fā)音較靠前靠上,這種發(fā)音方式有些低吟淺唱的感覺。小橋流水般細軟酥糯、甜潤委婉的旋律唱起來朗朗上口,令人回味無窮。許多蘇南小曲如《姑蘇風光》、《無錫景》、《紫竹調》等,甜嗲的方言融入歌曲中,將蘇南音樂的風格特點演繹得淋漓盡致。如果教學能從這三方面著手,學生一定能更好地把握好蘇南民歌特點,從而更加喜愛并萌生繼續(xù)探究本土民族音樂文化的愿望。
例如在《姑蘇風光》一課教學時,學生在初聽時都很排斥這首歌曲,因為歌曲是用蘇州方言演唱的,且旋律流動性很強,乍聽起來很專業(yè),學生都沒有信心學好。在教唱過程中,我從聽覺入手,利用民歌口口相傳的特點,嘗試讓學生用“mu”進行模唱,反復強調一字多音要唱的委婉曲折又不生硬,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填入歌詞時也沒有過多強調,因為蘇州話對于從小生長在常州的孩子來說并不陌生,還是以模仿為主。
在用蘇州方言教唱完畢這首歌曲后,我用普通話范唱了這首歌曲,學生反而哄堂大笑了起來,都說這樣唱起來太奇怪了,根本不是歌曲原本的味道。我會心地笑了,因為我預設的教學目標達成了。
三、豐富課堂教學活動,拓展學生視野
僅憑教師口口教唱、跟錄音學唱蘇南民歌,學生顯然很難理解、把握這幾千年積累下的文化精髓。如何更好地讓學生愛上平時接觸較少的本土音樂,并萌發(fā)探究本土音樂的想法,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音樂欣賞是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學生對音樂的本能是從聽覺開始的,若能選擇典型的蘇南音樂進行欣賞為切入點,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可以選擇《紫竹調》《太湖美》等具有蘇南民歌的長音行腔特點的歌曲,從歌曲演唱的咬字吐字、語氣、速度、力度等方面給學生講解分析;一些優(yōu)秀的器樂作品拿來給學生欣賞也是再好不過的,例如小學蘇教版音樂課本六年級上冊典型的江南絲竹樂《歡樂歌》等,為學生鋪墊了濃濃的地方音樂氛圍,更好地輔助教學。
除了聽、唱活動外,課堂中的歌曲編創(chuàng)活動也是很有必要的。小學生還處在一個好動的階段,對新鮮事物很感興趣,接受能力快,也樂于嘗試。我經(jīng)常在課堂中讓學生選擇合適的打擊樂器為歌(樂)曲伴奏,并根據(jù)音樂的速度和旋律自己嘗試應該用怎樣的節(jié)奏伴奏。學生的領悟能力都是很高的,在之前的學習中已經(jīng)能體會到蘇南民歌的特點,教師只要稍加點撥,就能看到學生們整齊的隨著音樂敲擊打擊樂器了。民歌來源于勞動,待學生反復欣賞后,還可以加入一些身體動作,通過模仿劃船、收割的動作,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歌(樂)曲的來源,有助于學生更加積極地投身本土民歌的學習中。
在如今強調“多元化”教育的同時,不能忽略了本土文化的教育,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在音樂教育的啟蒙階段,加強民族音樂教育,從小培養(yǎng)孩子們對民族音樂的熱愛,是民族音樂發(fā)展的關鍵。不論世界如何變幻,音樂如何繁榮與發(fā)展,人們身居何處,民族音樂的旋律永遠是最貼近他們心靈的最美的聲音。這正是新《課標》中民族音樂地位最重要的體現(xiàn),因此,筆者認為小學音樂教學要以本土音樂為基礎,然后盡可能地強調“多元化”。
參考文獻:
[1]王蕊.《談江蘇地區(qū)初中音樂教學“本土化”》,大舞臺,2011年第10期
[2]衛(wèi)曉瓊.《把地方民歌引入中小學音樂教育》,天津教育,2008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