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
初春時節(jié),我踏上了家鄉(xiāng)膠東半島殘雪消融的土地,松軟的泥土散發(fā)出清新濕潤的氣息。那泥土伴著的青草的芳香,那其中蘊含的生命質感,似離開我已許久了。然而,無論多久,無論多遠,只要一走近它,我深藏的感覺就會被喚醒,內心就會無比遼闊。
這些年,從鄉(xiāng)村遷居城市,漸漸習慣了飛速膨脹的城市、鱗次櫛比的高樓、喧囂匆忙的人流。那清新的鄉(xiāng)村,溫潤的自然,已被鋼筋水泥鑄就的城市和逐漸麻木的心靈擠到了心靈的深海,就像法國里夏爾·莫爾萊和弗朗索瓦·蘇帝夫的繪本《大海里的小島》所描繪的那樣,這個世界原本鳥語花香、充滿生機,可是,國王認為那飛翔的鳥兒、嗡嗡的蚊蠅、枯弱的花朵破壞了王國的完美,于是他把這些與人類休戚與共的自然生靈趕出了王國,趕到了深海的小島上。然而,國王沒想到的是,他放逐的不只是自然生靈,還有人類,于是他的王國最終變得灰暗、死寂和荒蕪。
放眼望去,這樣荒蕪的景象在孩子們的身邊又何嘗沒有呢?
孩子們每天生活其中的環(huán)境儼然已成為一個由各種人工制品堆砌出來的“完美”世界:室內一角是擺放整齊的塑料筐,里面裝的是各種各樣的塑料玩具,戶外的塑膠場地一塵不染,玩水池里沒有水,沙池也形同虛設……
孩子們的游戲或被其他活動擠占了,或游戲材料單一,游戲活動由教師主導,并且游戲內容缺少讓幼兒展開想象和創(chuàng)造的空間,孩子們玩得很累,甚至很無奈。
孩子的生活被規(guī)劃,各種特色課程,各種檢查任務,孩子們在各種指令、各種“學習”中不知所措地匆忙奔走,像陀螺一樣旋轉,迷失了生命本應有的節(jié)奏。
因為已長久疏離,原本應是孩子最親密的朋友的自然生靈被孩子們拒于千里之外。當下,很多孩子害怕昆蟲,不知道愛護花草樹木,他們從沒有認真觀察過生命,自然,尊重生命根本就無從談起。
然而孩子的世界不應該是這樣的。
孩子們的大腦正在快速發(fā)育,感官正在日益敏銳,他們需要有高超水平的玩伴來幫助他們開啟想象和智慧之門,而大自然就是這樣一位謙遜而不知疲倦的玩伴。她質樸寧靜,不嘩眾取寵,也不干擾孩子。她神奇而富足,能帶給孩子無限的驚喜。孩子的生命可被自然的質樸、謙和熨帖,可隨自然的節(jié)律脈動,這樣的生命必將豐盈而幸福,綿長而深邃。
然而,我們卻把孩子封閉在一個越來越狹小的空間里。迅猛發(fā)展的都市化令人類將自己和孩子與自然隔絕甚至對立起來,自然成了人類掠奪和征服的對象,人類變得貪婪、冷漠。這樣的社會價值觀也映射到教育中,教育者沒有耐心去感受自然,變得功利、盲目,一味地想將知識填塞給孩子,希望立竿見影,卻不知道一個健康的生命需要汲取自然的營養(yǎng)。
作為教育者,我們必須清醒起來,作出明智的選擇——回歸自然,為孩子的心靈,也為我們自己的心靈尋找一片美好的棲息地。
讓我們懷著深愛與尊敬之情和孩子一起留意自然的變化:下雨了,一起去聽雨聲;起風了,一起去追風;晴朗的日子里,一起去感受樹林里光影的變化。春天草木萌動,夏天電閃雷鳴,秋天落葉簌簌,冬天雪花飛舞,自然就在我們身邊,稍加留心,自然就可以進入孩子們的生活。
讓我們敞開心扉融入自然,培養(yǎng)孩子對自然的熱愛之情:和孩子一起去自然中尋找可讓他們永玩不厭的玩具,在自然中無拘無束地游戲,用感官去感受,用頭腦去想象,用心靈去體悟,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與自然交流。
只要我們擁有一顆純真之心,自然就會向我們展示她無窮的魅力。
當我們走進自然,我們會發(fā)現(xiàn)我們走進的不僅僅是自然本身,而是生命的本質。
(作者單位:中華女子學院學前教育系,北京,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