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琳
語感是人們對語言文字的一種直接的整體感受,是人們掌握語言文字必須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能力。低年級的學生剛剛開始學習規(guī)范的語言、文字,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力較弱,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極為重要,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呢?筆者認為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 在教學中讀,以朗讀為重點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等許多格言‘道出了讀書的重要性。在施讀過程中,以朗讀為重點是培養(yǎng)語感最有效的途徑。首先教師做好范讀。教師范讀是激發(fā)學生對語言感受的關鍵。其次,在朗讀中教師重指導。在低年級教材中,詩歌、童話等體裁的課文,都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極好例子。例如,課文《春風吹》是一首詩歌。教師范讀,理解詩中第一節(jié)描繪了春天柳綠桃紅、萬物復蘇的景象,第二節(jié)講春天是種植的季節(jié),號召小朋友們快來種蓖麻和葵花,為祖國作貢獻。在講讀過程中,把朗讀作為重點,通過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激發(fā)學生的感情外,還要指導學生注意停頓、重音和速度。具體指導如下:春風\吹,春風\吹,吹綠了\柳樹,吹紅了\桃花。吹來了\燕子,吹醒了\青蛙。吹風\輕輕地吹,春雨\細細地下。大家\快來種蓖麻,大家\快來種葵花。這樣強弱分明,形成獨特的音樂美,具有感染力,激發(fā)學生對春天喜愛的感情,懂得春光易逝、春天寶貴的道理,教育學生要珍惜春光。讓學生反復地讀出節(jié)奏、重音,沉浸在詩的優(yōu)美的旋律中,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全文。極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感能力。
二、 創(chuàng)設情景教學
小學教材范圍很好,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都有。因此在教學中除了采取以朗讀為主,適當講解以外,還要讓學生動手、動腦,用眼、耳、口、鼻、身等感官去感受,使學生身臨其境,從而幫助理解內(nèi)容,以培養(yǎng)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力。如我在教學《植物媽媽有辦法》這篇課文第四小節(jié)時,主要講豌豆媽媽是怎樣傳播種子的?!八尪骨v曬在太陽底下,啪的一聲,豆莢炸開,孩子們就蹦著跳著離開媽媽?!蔽覀冏プ∵@個象聲詞,讓學生雙手合攏,然后打開,嘴里發(fā)出“啪”的聲音,由慢到快,讓學生感受孩子們“蹦著跳著”離開媽媽的愉快心情。在教學第二節(jié)“蒲公英媽媽是怎樣傳播種子的”段落時,我借助幻燈進行教學。只要有風輕輕吹過,孩子們就乘著風紛紛出發(fā),詩中用了“只要”一詞強調(diào)了風的作用。學生對“紛紛”的意思不容易理解,老師讓學生看著幻燈中蒲公英一朵一朵地飛散出去,同時把學生帶入意境之中,讓學生展開想象,就能理解“紛紛”的意思了。對有條件的地方,還可采用電教手段,借助多媒體的音、像形等,培養(yǎng)學生對大自然熱愛的情感和觀察大自然的興趣。把課文中描寫的景物有機地綜合并展現(xiàn)出來,收到的效果更好。
三、 探究深義
小學語文教材都是經(jīng)過精心選擇和仔細推敲的著作,有著啟智育人的作用。我們應十分注意課文中關鍵詞語、句子、句式的點撥、引導,使抽象概括的詞語變成具體的語言形象?!段乙氖呛J》這篇寓言故事,講述了種葫蘆的人,只想要葫蘆,不想治葉子上的蟲,結果什么也沒有得到的故事,短小的故事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在教學中抓住“盯”“自言自語”“認真”等詞語所表示的動作和神態(tài)進行想象、表演后進行評議。讓學生讀帶有這些詞語的句子,讓學生體味、比較,從而領悟故事內(nèi)涵。最后悟出種葫蘆的人之所以一無所獲是他不懂得食物之間的聯(lián)系,孤立地片面地看問題,既不懂得科學,又不虛心。
總之,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決不能枯燥地講析字、詞,必須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年,啟發(fā)學生的想象,使學生讀有所感,讀有所想,逐步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其自覺地體會字里行間的情趣,才能使他們得到啟示,把握文意。
(作者單位:四川省西昌市西鄉(xiāng)鄉(xiāng)中心小學6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