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愷玥
摘 要:基于對《綠山墻的安妮》馬愛農中譯本的研究,本文試圖探索兒童文學的翻譯策略。總體來看,兒童文學翻譯的語言應是簡單、生動和富有韻律的。此外,口語慣用語與擬聲詞常用于加強目標文本的生動性,四字格與重疊結構則常用于豐富目標文本的韻律美感。
關鍵詞:兒童文學;《綠山墻的安妮》;翻譯策略
一、 引言
作為一本兒童文學的經典巨作,露西·蒙格瑪麗的小說《綠山墻的安妮》自問世以來就深受兒童和成人讀者歡迎。該書是公認的兒童文學暢銷書,且特別適合兒童閱讀。本文研究了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的《綠山墻的安妮》馬愛農譯本,譯本語言活潑可愛,生動有趣,富有美感,為兒童文學翻譯研究提供了絕佳素材。
二、 翻譯策略
(一)簡單化
兒童的理解能力是其接受文學文本的基礎,因此兒童文學譯者應將簡單化作為一個重要翻譯策略?;趦和x者有限的詞匯量和較低的語言接受水平,譯者必須盡量使用簡單詞匯,避免復雜詞匯,從而使目標文本易于兒童理解和接受。
[例 1]
源文本: Marilla made no reply, but she hit the unlucky sorrel such avicious clip with the whip that the fat mare, unused to such treatment, whizzed indignantly down the lane at an alarming pace.
(Montgomery, 2010:50~51)
目標文本: 瑪麗拉沒有搭腔,但她用鞭子狠狠地抽了一下不幸的栗色馬,這筆肥壯的母馬從來沒有被這么對待過,它狂怒地邁開大步,沖下那條窄路。
(馬愛農,2011:44)
分析:“vicious”本意為“惡意的”,但馬愛農并未將其直譯為“惡意的”,而是用了一個更簡單通俗的詞語“狠狠地”?!皭阂獾摹边@個詞語比較高端,很可能超出了兒童讀者的有限詞匯量;小詞“狠狠地”更易讓兒童讀者理解原文的意思,理解瑪麗拉對于馬修私自將安妮帶回綠山墻的惱怒之情。
(二)生動化
基于兒童不善抽象思考的天性,平淡枯燥的目標文本語言易讓他們失去閱讀興趣。兒童在邏輯思考前,更傾向于想象思考,且易被具體形象和生動描述所吸引。生動的文字描述不僅能使文本更加有趣,還能影響兒童的情緒,豐富其精神世界。因此兒童文學的語言應是生動活潑,簡單易懂的。一些翻譯技巧可有效加強目標文本的生動性,如口語化與擬聲詞表達。
(1)口語慣用語
比起正式表達,兒童更熟悉口語表達,因其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接觸的都是口語慣用語。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通過聆聽和模仿成人說話來積累詞匯。正式、復雜的表達常會超出兒童的語言能力和理解水平。因此兒童文學的目標文本應多用口語慣用語,從而幫助兒童讀者想象書中的具體形象和場景。
[例 2]
源文本: But I dont want todiscourage you Im sure, Marilla.
(Montgomery, 2011:88)
目標文本: 不過,我敢說我并不想給你潑冷水,瑪麗拉。
(馬愛農,2010:77)
分析:翻譯“discourage”時,馬愛農用口語慣用語“潑冷水”來替代了正式表達“使氣餒”,因兒童在日常生活中更常遇見前者,這樣翻譯更易吸引兒童讀者的注意力和興趣。
(2)擬聲詞
擬聲詞是一個在中英文中都很常見的現(xiàn)象,具有生動形象,易于想象,和富有美感的特點。擬聲詞來源于人們對外界的主觀情感,因此許多擬聲詞都與強烈的情感聯(lián)系在一起。在文學作品中,擬聲詞的使用是一種模仿外界和自然的最有效方式。兒童對有聲音的世界更敏感,更喜愛富有韻律的語言。擬聲詞不僅增強了語言的韻律美感,也在讀者心中具象化了書中形象。譯者在翻譯兒童文學時,應將擬聲詞作為一個重要考慮因素。
[例 3]
源文本: Therustle of the poplar leaves about the house worried her; it sounded so likepattering raindrops.
(Montgomery, 2010:215)
目標文本: 房屋周圍楊樹葉子的沙沙聲使她焦慮不安,這聲音多么像啪啦啪啦的雨點呀。
(馬愛農,2011:208)
分析: 馬愛農將“rustle”和“pattering”譯為了擬聲詞“沙沙”和“啪啦啪啦”,從而使目標文本生動地描繪了楊樹葉子被風吹得劇烈晃動的場面,并強調了主人公安妮焦躁不安的心情。
(三)韻律美感
在兒童的語言習得過程中,他們對語言的有聲模式十分敏感,特別是那些富有韻律的語言。這種語言是有感染力、令人愉悅的,易讓兒童感到興奮和放松,加強了閱讀審美愉悅;且常顯露作者和角色的情感,易感動兒童讀者,使其不由自主地陷入其中。因此兒童文學譯者應采用適當?shù)姆g技巧使目標文本更富韻律美:
(1)四字格結構
四字格結構是中國語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簡潔、對稱和生動的特點,反映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和中文的博大精深。(張婷, 2010:29)作為中文詞語構成的一種特殊現(xiàn)象,四字格不僅包括固定成語,也包括一些不固定搭配。其優(yōu)點在于富含音律美、結構美和意象美,因而譯者應在英中翻譯中大量使用該技巧。
[例 4]
源文本: And upstairs, in the east gable, alonely,heart-hungry,friendless child cried herself to sleep.
(Montgomery, 2010:43)
目標文本: 在樓上靠東山墻的屋子里,一個孤苦伶仃、心灰意冷、無親無眷的孩子哭著哭著,也慢慢睡著了。
(馬愛農,2011:36)
分析:譯者將“l(fā)onely”,“heart-hungry”,和“friendless”譯為四字格“孤苦伶仃”、“心灰意冷”、“無親無眷”,使目標文本讀來更加朗朗上口,簡潔生動。
(2)重疊結構
重疊為一種重復詞語全部或部分的詞法處理,是中文的另一大特征。中文的動詞、名詞、形容詞都能進行重疊,作用在于拓展、強化或軟化詞語意思。考慮到兒童有限的認知能力,重疊結構有助于吸引他們的注意,引導其更好地理解文本形象和含義。因此譯者應運用重疊來增強目標文本的韻律美。
[例5]
源文本: She had come dancing up the lane, like a wind-blown sprite, through themellow sunshine andlazy shadows of the August evening.
(Montgomery, 2010:247)
目標文本: 剛才,她像個被風吹送的精靈,輕快地跑過小路,穿過八月傍晚的暖融融的陽光和懶洋洋的陰影。
(馬愛農,2011:214)
分析:馬愛農用重疊技巧將“mellow”和“l(fā)azy”譯為“暖融融的”和“懶洋洋的”,而非直譯為“柔和的”與“懶散的”,更生動地描繪了八月美好的天氣。且語調更加活潑歡樂,使兒童讀者真實地感受到了安妮愉悅的心情。
三、 結語
基于對《綠山墻的安妮》馬愛農中譯本的研究,本文為兒童文學譯者提供了一些有效翻譯策略??偟膩碚f,翻譯語言應是簡單的,便于兒童讀者理解和接受;生動的,吸引讀者注意力、激發(fā)其閱讀興趣;富有韻律美感的,使文本讀來朗朗上口。(作者單位:浙江大學外國語言文化與國際交流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