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德機
摘 要 “啟發(fā)式”教學模式是現代教學中先進的教學模式之一,成功地運用“啟發(fā)式”教學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是學生從“要我學”到 “我要學”的轉變的重要途徑之一。
關鍵詞 啟發(fā)式教學 外語教學 新課標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7-0016-02
一、啟發(fā)式教學法及其產生的時代背景
1.啟發(fā)式教學的含義
《仁愛英語》的主旋律和精髓是:自主、合作、探究,強調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的培養(yǎng)。這給廣大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和更高的要求,從“施教者”到“指導者”的轉變,從注入式教學方式轉變?yōu)閱l(fā)式教學方式,從而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所謂啟發(fā)式教學法,即教師根據教學目的、內容,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規(guī)律,運用各種教學手段,采用啟發(fā)誘導方法傳授知識,培養(yǎng)學生能力,促使他們運用思想去分析,批評,推理,判斷,歸納解答,從而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使學生的經驗得以逐漸擴張,思想更為靈活。
2.產生的時代背景
《仁愛英語》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建議“英語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英語學習的主人。英語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己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給我們的英語教學的改革指出了明確方向。我們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對學生進行“啟發(fā)式”教學。而這種教學方法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是古代教育家長期實踐的產物,是他們英語教學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
二、理論基礎
1.哲學基礎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告訴我們,制約事物發(fā)展的因素很多,從大的方面可以概括為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其中內因是事物發(fā)展的決定因素,而外因是影響事物發(fā)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對于教學過程而言,教師教是影響學生發(fā)展的外因,對學生不起決定作用。而學生的學,才是制約其發(fā)展的內因,才會對學生的終身發(fā)展起決定作用。啟發(fā)式教學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它符合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原理。
2.現代教育心理學基礎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依據自己的經驗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動地重新建構信息的意義,這種建構不可能由他人代替。(高慎英、劉良華著《有效學習》第26-27頁)其核心觀點是:學習者要想獲得成功的話,必須自己去發(fā)現和轉換復雜的信息。(羅伯特·斯萊文《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踐》第188頁)構建主義理論的學習觀與傳統學習觀相比,該觀點更強調學習者在學習中的主動作用。從這個角度說,啟發(fā)式教學與建構主義的學習觀不謀而合。
三、基本特點
1.客觀性。它是指教學內容、方法的設計和實施符合學生的客觀實際。這個實際內容包括學生實際的需求、水平、特點、興奮點等。教師備課“要了解學生”,是客觀性的體現。
2.主動性。指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得到了較好的發(fā)揮。它體現在學生對學習的意義有明確的認識,采取主動進取的態(tài)度,有克服困難的毅力,有較濃厚的學習興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在學習中發(fā)揮獨創(chuàng)性。
3.互動性。指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相互配合和相互作用。其一是針對學生問題、需要等所進行的雙向信息交流;其二是教師指點方法,引導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而不是將問題的答案簡單地告訴給學生。教師的作用正在于有針對性地點化、引導,啟發(fā)學生的積極性,教給學生學習與思維的方法。
4.發(fā)展性。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能有效地促進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使教學活動富有成效。 一種教學只有同時具備了上述四個特點才能稱之為啟發(fā)式教學。只有全面把握啟發(fā)式的特征,才能便于操作。
四、教學模式
在教學模式改革的整體行為中,教學目標的定位和設計是基礎,教學內容的處理和設計是核心,教學結構的過程和方法的選用設計是手段。啟發(fā)式教學模式是以素質教育為目標,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生發(fā)展而推導出的相應的教學內容、教學結構、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有機整體。在教學實踐中要全面提高、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應用啟發(fā)式教學模式來實施課堂教學,大致可以分兩步走。
第一步:設置情景,激發(fā)興趣,導入新知??涿兰~斯說:“興趣是創(chuàng)造一個歡樂光明的教學途徑之一?!苯處熗ㄟ^創(chuàng)設一定的學習情境,揭示該課知識的社會實踐意義,以喚起學生的學習欲望。這一階段可直接作為新課導入,也可以設計在新課導入和進入新知識學習之間的過渡,是啟發(fā)式教學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因為它直接牽動著學生發(fā)現、探索問題的興趣。如果教師通過導課能夠創(chuàng)設一種有趣的思維意境,從而刺激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無疑會使教學事半功倍。在這一階段中,我們把教學的基點定位在發(fā)展思維和培養(yǎng)能力方面,變教師講授知識為學生探求知識。從教學內容上講,創(chuàng)設的情境和顯現的內容,一定要和教學的重點內容相關聯,但最好不要是結論性的答案,而是在基本結論的一定范圍內,留有余地,以便充分發(fā)展學生探索問題的能力。從教學結構上講,這一階段應該以學生的觀察、思考活動為主,教師通過媒體顯示或實物顯現,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奮點。
第二步:精講啟發(fā),探索新知。通過啟發(fā)式教學模式的第一階段,學生基本上都能進入有意義學習的心理過程,但千萬不要認為直接講授知識的時機已經成熟,否則,將截斷學生的思維和能力發(fā)展過程。教師應當承接第一階段給學生呈現的與教學重點相關聯的內容,通過精要、生動的講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導學生逐步接近知識結構。對于知識的講授,無須講求立論、講解、分析、小結的完美程序。要知道這種完美的程序,只對教師“完成任務”的自我感覺有用,甚至是一種變相的對學生不負責任。教師必須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捕捉學生學習的障礙和思維的靈感方面,并及時開導啟發(fā)。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讓學生沿著思維的階梯,在教師有效的引導下,自覺地發(fā)現、掌握知識,從而調動他們潛在的勇氣、膽識,培養(yǎng)他們的能力。在教學結構上,這一階段表現為通過教師的非定性講述,勾勒出知識結構的模糊概況。學生在形式上是被動的,但在思維活動中,仍然居于有意義的主動地位。在這一教學階段,教師通過講解,勾勒出知識結構的輪廓,教師處于主導角色的位置。教師若要成為“主導”,重點應放在如何啟發(fā)學生的“學”上。那么,教師必須轉變備課只熟悉教參和教材,上課“照本宣科”的輕備課,重授課的教學思路,確立重備課,活課堂的教學思路。教學大綱和教材所規(guī)定的教學內容,僅僅為教師提供了教學的基本線索,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不僅要熟悉教學內容,而且要著重掌握教學大綱所規(guī)定的學生的認知和能力培養(yǎng)目標。圍繞這一目標,廣泛搜集現實的材料,設定使用的媒體和教學方法,并使之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扎實、科學、全面的備課,將會使課堂教學厚積薄發(fā),游刃有余。從這個意義上看,教師備課的工作量要遠遠超過上課的工作量。
五、結束語
啟發(fā)式,是現代教學方法的靈魂和特征。運用啟發(fā)式教學,能啟迪學生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獲取真知。葉圣陶先生曾指出,“教,是為了用不著教”。教師通過“啟發(fā)式”讓學生愛學、會學、學好,并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這是新世紀的需要,也是中學教師必須擔負的責任。本人從教十多年,對于這種教學方式還在不斷探索與學習中,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本人將努力采用盡可能生動形象、靈活多樣的教法,創(chuàng)設愉悅的氛圍,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把課堂變?yōu)閷W生樂學的天地,使學生真正成為英語學習的主人公。
參考文獻:
[1]高時良.學記研究[M].北京人教教材中心,2006年1月.
[2]姜樂仁.啟發(fā)式教學:一個古老而又現代的命題[J].中國教育報,2006(10).
(責任編輯 劉凌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