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玲,唐超智,徐存拴
(河南師范大學 生命科學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
高師《人體組織學與解剖學》實踐教學改革
張玉玲,唐超智,徐存拴
(河南師范大學 生命科學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
結合教師教學經(jīng)驗、體會和學生學習感受,本文介紹了我校高師《人體組織學與解剖學》實踐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期望對提高廣大高師學生的實踐能力有所裨益。
高師;人體組織學與解剖學;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改革指以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yǎng)高素質專業(yè)化卓越人才為目的的教學策略[1]。目前高等師范院校(以下簡稱“高師”)《人體組織學與解剖學》的實踐教學主要通過專業(yè)實驗課進行,而實驗課內容主要依據(jù)理論課知識體系安排,比如理論課講解的人體系統(tǒng)要在實驗課上借助于模型和組織標本進行識別。表面上學生雖然參與了實驗教學活動,但實質上是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在這種模式下培養(yǎng)的實驗能力是被當作技能并以“知識”的形式加以傳授,從而導致對學生缺乏“創(chuàng)造性”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
針對當前高師《人體組織學與解剖學》實踐教學現(xiàn)狀,在實踐教學改革思想的指導下,把握理論課和實驗課的一切可能機會,我們對該課程進行了一系列實踐教學改革。具體在該課程的教學目標、知識結構、教學資源、學生興趣和學生成績評價五個方面進行了創(chuàng)新性改進,現(xiàn)總結如下,與同行交流。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在高等師范院校,《人體組織解剖學》是生命科學專業(yè)的一門基礎課,其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學生初步了解人體基本結構,為后續(xù)的《生理學》、《免疫學》、《發(fā)育生物學》、《神經(jīng)生物學》等課程學習打下基礎。因此,教師和學生往往只注重基本概念的辨別和認知,以滿足基礎知識積累為任務,加上教學計劃安排的課時有限,對知識的深度、趣味性、實用性等會有所忽略。教師對教學目標和學生對學習目標的定位均較低,配套開設的實驗課程也只是以滿足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為目標,致使本課程在學習過程中嚴重缺乏實踐活動。
借鑒國內外實踐教學改革思想體系內容,我們對《人體組織學與解剖學》課程的教學目標予以重新定位,不僅僅要求學生對正常人體結構等基本知識有較好的理解和掌握,還要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在學習中對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發(fā)揮、人體疾病特征及臨床治療、人體自然衰老過程等有較深體會。所謂“學以致用”,新的教學目標強調了本課程學習的實用意義,使學生意識到學習本課程的更多價值,其學習動力和積極性也有所提高,其參與實踐的興趣就會增強、學習效果也就會更好。
之前,高師學生一般使用的是段相林等主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人體組織學與解剖學》作為教材,講解自然遵循教材知識體系即系統(tǒng)解剖學框架。該教材知識體系雖然全面,但為了符合目前的高師教學目標,對細節(jié)性知識及知識的外延和內涵進行了壓縮,整體上看比較精練,但學生讀起來難免覺得條條框框很多、血肉不夠豐滿。該課程教學如果僅以當前教學目標和教材框架知識為上限,則不免流于形式,而舍棄精髓。
進行實踐教學改革后,我們在講解系統(tǒng)解剖學知識體系基礎之上,從各個知識點上引入結構與功能相關的實例舉證,尤其是疾病及臨床治療常識的引入使得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感受更為真切。比如教材中學到冠狀動脈結構時,講解中插入冠心病發(fā)病機理;教材中學到關節(jié)結構時,講解中插入關節(jié)炎病癥的要害;教材中學到鼻粘膜結構時,講解中插入流鼻血的原因;教材中學到腦脊液時,講解中插入腦積水的成因和影響;教材中學到運動和感覺神經(jīng)傳導通路,講解中插入偏癱、痙攣、麻木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原因及如何保護及避免等。講解中把這些實踐性知識對學生給以引導之后,他們的趣味性增強不說,許多學生自己抽時間通過多種實踐方式主動提高自己對該課程的學習和該學科知識的理解,不僅理論知識水平大大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和專業(yè)實踐能力都漸漸得到大幅提升。
人體是自然界最為精細、復雜的生物,因此可以想象《人體組織學與解剖學》涵蓋的人體結構特征描述內容往往比較抽象和復雜,不易理解。因此,提高教學資源平臺的配置如做工精細的人體模型、新方法染色和結構定位的組織標本、高清晰的觀察用顯微鏡等,對于改善實踐環(huán)境,培養(yǎng)實踐能力至關重要。但由于《人體組織學與解剖學》課程屬于較老的學科,一些高師學校的教學資源有所老化,更新節(jié)奏緩慢,目前的教學資源條件需要提高。
在教師的不斷呼吁下,近年來我校建立了數(shù)碼互動顯微教室是教學資源平臺的一個良好提升。此外,我們聯(lián)系了同市醫(yī)學院的人體標本館作為我們學生的實踐基地,聯(lián)系了醫(yī)院作為我們學生業(yè)余學習的陣地,我們也不斷爭取得到新鮮尸體,鼓勵學生實體解剖,這都極大豐富了學生的經(jīng)歷,使他們視野更為開闊,動手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且,我們不斷在網(wǎng)絡上尋找一些優(yōu)秀的國外教學視頻或制作的人體結構科教片給學生播放,鼓勵他們互相宣傳和主動尋找資源,這些也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實際存在有更深刻的認識??梢哉f教學資源的挖掘從不同層面上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興趣是一個人對客體的選擇性態(tài)度,愛因斯坦說:“對一切來說,只有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目前實踐不足的高師《人體組織學與解剖學》對學生而言趣味性是比較差的。經(jīng)過多年觀察和總結,學生在學習《人體組織解剖學》中最感興趣的也恰恰是實踐性較強的內容[2]。因此,了解學生的興趣所在,因興趣施教,加強實踐教學改革,才會事半功倍。
在實驗課環(huán)節(jié),我們將實驗課教材中與理論課配套的模型和標本觀察進行了適當壓縮,增加了“人體實體解剖”、“人體標本制作”、“大鼠輸卵管結扎手術”、“大鼠肝切除手術”等實驗項目,都是動手性實驗內容,發(fā)現(xiàn)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明顯較高,學習效果與往屆相比也有明顯提高。所以,實踐教學改革應與興趣培養(yǎng)密切結合,興趣與實踐相得益彰。
成績是考量學生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標準,因此也無形中對教學有導向作用。目前高師《人體組織學與解剖學》作為基礎平臺課程,一般是閉卷筆試。我們對《人體組織解剖學》的成績評價方式也進行了改變,由原來的筆試分解為實踐操作(占30%)加筆試(占70%)。而實踐操作并不是恒定的內容,鼓勵不同形式的實踐操作,這就給優(yōu)點各不相同的學生們很大的發(fā)揮空間,既使他們意識到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又不拘泥于教條式的實踐活動。這種做法得到了同學們的大力支持和積極響應,對學生學習整個課程的主動性、效果,對學生自身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實踐素質都具有重要意義。
實踐教學是高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和科研能力有著重要意義,它既是現(xiàn)代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對人才培養(yǎng)提出的客觀要求,又是我國高等教育更深層次改革與發(fā)展的內在要求,更是高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迫切需要[3]。因此,我們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提高認識,結合本學科的實際,在不同層面開展實踐教學改革,使得《人體組織解剖學》教學實實在在的與實踐相掛鉤,使高師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本課程學習中能得到較好的訓練和提高。
[1]陳萍.實踐取向理念下教師教育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2013,(26):80-81.
[2]唐超智,李莉,賈盼盼,宿俊杰,梁剛.趣味教學法在高師人體組織學與解剖學教學中的運用 [J].教育教學論壇,2013,(48):65-66,88.
[3]顧曉波,許玉生.高校實踐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12(6):112-114.
G642.0
A
1674-9324(2014)20-0047-02
河南省教育廳2013年度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研究項目([2013]662號)。
唐超智(1980-),男,河南潢川人,河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中心實驗室主任,從事病理組織學研究。
徐存拴(1960-),男,河南林縣人,河南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生物學教學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