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萍
【摘 要】比較是認識事物的重要的手段,有利于加深對事物的理解與認識。通過對比較法與文言文教學的初探,以及比較法在文言文教學中的運用,可知比較法不僅適用于文言文的字詞句教學,而且可引導學生感悟文言文的深層思想內(nèi)涵。
【關(guān)鍵詞】比較法;文言文教學
一、比較法與文言文教學之初探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比較是一切思維與理解的基礎(chǔ),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思維上的一切。如果我們面前出現(xiàn)了某種新東西,我們既不能拿它去同什么東西比較,又不能對它同什么區(qū)別開來……那么,我們對它就不能形成一種思想,也不能說出一句話來”??梢?,比較是認識事物的重要的手段。通過比較,可以鑒別事物的異同,從而加深人們對該事物的理解和認識。
文言文,這種超越時空的古代語言,是許多初中生深感難學的,也是語文教師深感難教的。打好文言文“雙基”,是文言文教學的重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若能恰當?shù)剡\用“比較法”,引導學生學習,就會事半功倍。理解掌握古文的字、詞、句是讀懂文章的基礎(chǔ),要想讀懂文言文就必須知道古代字、詞的意思,對古文句型有一定的了解。一般來說,掌握一千個常用語,就能讀懂大部分古書,這個要求對于初中生而言過高。在初中的文言文學習中,學生需要掌握150個實詞,18個虛詞。只有掌握好古文的字、詞、句,學生才能在不同的文章中靈活變通,才能較易理解各類古文。
二、比較法與文言文教學之融合
在教學中,實踐運用“比較法”進行文言文閱讀訓練,既有助于學生打好文言文“雙基”,拓展學生的漢語知識、文體知識,文學知識等,又能提高學生文言文聽、說、讀、寫的能力。
如在《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對文中句子“朝服衣冠”、“入朝見威王”、“朝庭之臣莫不畏王”中的“朝”字進行讀音和字義的比較,讓學生掌握“朝”字在古文中常用的兩種讀音和三種字義。為了讓學生更全面地掌握“美”字以及它在文中涉及的語法知識,我設(shè)計了這樣的教學步驟:1、找出文中含有“美”字的句子,并嘗試翻譯。2、課外拓展:“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食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觀”。3、給出這些句中“美”字的幾種意義選項。4、給每句的“美”字選擇正確選項。在這個教學中,我滲透了“比較法”,使學生從中領(lǐng)會“美”字在古文中的幾種含義,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知識。
“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培養(yǎng)審美情趣”是文言文教學的高層目標。因而,文言文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字、詞、句的理解上。眾所周知,選入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古文之精華,每篇都蘊藏著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個性風格,這些都是文言文的魅力之所在,價值之所在。這些價值有待教師引導學生去挖掘,這些魅力有待教師引導學生去感受。
在教授文言文中,運用“比較法”,能使學生感悟作品內(nèi)涵,增強學生的感悟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如有一個教學實例,教師以三篇名“記”——《桃花源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為例,分別從作者生平個性、作品風格、思想主題、描繪的景物等方面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一詞多義教學上可用比較法,在文言文與文言文之間,更可以在比較中進行認知。因為,在比較中,學生會在教師的指導下逐步厘清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關(guān)系,進而構(gòu)建系統(tǒng)的關(guān)系圖。長此以往,學生的知識積淀就會越來越深厚,文言文的應(yīng)用能力也就會越來越高。
三、結(jié)語
在文言文的教學中,“比較法”適用于字、詞、句乃至寫法、主旨等方面的教學。引導學生在字、詞、句上進行比較,使之牢牢掌握閱讀淺易文言文必備的基礎(chǔ)知識,形成必要的技能;同時也在比較中初步引導他們感悟文中的思想內(nèi)涵,藝術(shù)價值等深層次內(nèi)在的“魅力”。在教學中靈活應(yīng)用好“比較法”,有助于教師教得輕松,有利于學生學得扎實。在實施新課標的教學園地中,只要教得活,教得實,就一定會結(jié)出豐碩的果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