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30516
作者簡介:白渝(1982—),女,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藝術學理論專業(yè)2012級在讀碩士研究生,四川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講師。
摘要:羌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其主要舞蹈形式有節(jié)奏韻律歡快、舞姿豪邁的“薩朗舞”“羊皮鼓舞”等。羌族是一個無文字的民族,包括羌舞在內(nèi)的多種藝術形式僅靠口傳心授加以傳承,“5.12”大地震后,羌舞更是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失傳危機。如何將傳統(tǒng)的羌舞傳承下去,筆者認為可將羌族舞蹈元素加以提煉,將之融入到中小學舞蹈教學中,通過重新編排舞蹈教材,建立系統(tǒng)、科學的羌舞教學模式等,最終達到推廣羌舞的目的。
關鍵詞:羌族舞蹈;基礎教育;薩朗舞
中圖分類號:J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2172(2014)01014203
中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不同的地理風貌和人文環(huán)境,導致各民族的社會發(fā)展形態(tài)、民族文化和民俗民風迥異,同時也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羌族,便是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羌族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除了通過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歡慶節(jié)日外,還通過各種祭祀活動來祈求神靈庇護以及祈禱來年的風調(diào)雨順。
一個舞種的風格特色、節(jié)奏韻律與該舞種所在地域的民俗環(huán)境與民族風貌密不可分。從羌族的舞蹈風格來看,可分為三種舞蹈類型:祭祀性舞蹈、禮俗性舞蹈和娛樂性舞蹈,“從活動的目的性看,許多形式都帶有祭祀神靈,祈福消災的含義。主要形式有:薩朗、席步蹴、羊皮鼓舞、跳盔甲、忍木那、聳瓦(迎送賓客之舞)等”①。羌族舞蹈一般無樂器伴奏,舞者邊歌邊舞并伴以呼喊聲、踏地聲等,沒有嚴格的舞姿規(guī)定,且隊形變換也較自由,但舞蹈動作的基本律動大體一致。今日岷江上游的羌民族生活中仍然遺存著伴隨羌族歷史進程而形成的樂舞習俗和技藝,雖經(jīng)歷了幾千年的發(fā)展變化,但羌民族的風俗習慣和民族舞蹈中依然遺留著諸多原始文化的痕跡。
一、羌族舞蹈的動態(tài)特點及其面臨的困境
流行于岷江上游的羌族舞蹈的風格特點可大體歸為兩點:第一,以身體側面順頂跨和左右擰身的軸向轉動為動式,再配合以胯部為主要動力帶動身體的方向變化。胯部向身體兩側順邊頂出,面朝前方,雙腿微微彎曲,兩膝相靠,整個舞姿塑造成優(yōu)美的“S”形。此類動作多出現(xiàn)在羌族自娛自樂的舞蹈中。第二,以上身傾斜和擰傾為主,這在祭祀性舞蹈中較為常見。羌族舞蹈在動作、步伐組合及音樂節(jié)奏方面與藏舞有共同的特點,如屈伸、顫腿、跳躍、拐、胯部的開關、頂跨、肩部的左右轉動和雙腳的交替點踏等。此外,羌舞中“順邊同行”舞蹈風格的形成,是受到了其所生活的地理環(huán)境以及生活習慣的影響。因為所居高原山路崎嶇,道路狹窄,往來背著貨物穿行的羌民在通行時不自覺地以側身橫向行走以減少相互退讓的時間,久而久之,這一來源于生活中的“順邊同行”元素便逐漸被當?shù)厝宋者M舞蹈動作中,從而形成了“一順邊”的肢體動作,幾經(jīng)演變又凝煉成整個羌族舞蹈的主要律動特征。此外,羌族舞蹈中所采用的音樂旋律簡單、優(yōu)美,舞蹈動作雖多重復,但每首曲子搭配舞步的開始與結束都有固定的程式,中間部分允許舞者自由變換,也允許參與的群眾即興發(fā)揮。
羌族人民習慣以鍋莊作為文化生活的娛樂活動,以能歌善舞的優(yōu)勢將自娛、祈福、娛神舞蹈表演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并通過羌族各種節(jié)日活動和慶典集會,以載歌載舞的表現(xiàn)方式將羌族的傳統(tǒng)文化傳承和保留下去。但由于羌族是一個無文字的民族,僅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羌族舞蹈。隨著族中長者的相繼去世,大量本應繼承羌族歷史文化的年輕人或因不愿從事農(nóng)耕勞動而離開故土,或選擇到娛樂場所從事功利性質(zhì)的羌族舞蹈展演,從而使羌族舞蹈面臨失傳的危險。一些地方政府雖以“傳承和發(fā)揚羌族文化”為口號,但其主要目的卻在于吸引游客,從而擴大旅游受益。顯而易見,上述種種對羌舞的傳承并無太大益處。“5·12”大地震后,羌族文化更是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失傳危機,雖然現(xiàn)在很多舞蹈比賽中也會出現(xiàn)有關羌族舞蹈的作品,這些作品的表演形式靈活多樣,具有很強的觀賞性,但由于推廣空間本身存在局限性,大大制約了它的發(fā)展。筆者認為,要使歷史悠久的羌族舞蹈得以傳承,可以從中小學基礎舞蹈教學入手,通過提煉具有羌族風格的舞蹈元素,將之融入中小學舞蹈訓練中,這樣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表現(xiàn)力和審美鑒賞力,同時也有利于羌舞在更大范圍內(nèi)得以推廣。
二、羌舞元素在中小學基礎舞蹈教學中的運用
羌民族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民族,其歌舞里蘊含著古老久遠的韻律特征。如何將羌舞的獨特風格提煉出來,將其運用于中小學舞蹈教學中,如何通過教授羌舞提升學生身體的靈活度和協(xié)調(diào)性,并充分調(diào)動起學生學習羌舞的興趣?
筆者認為,首先應把民間流傳的各種羌舞形式加以歸類整理,從中選出適合中小學舞蹈基礎教學的“羌族民間舞蹈”元素,將這類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格特征,并符合中小學生生理構造,適用于練習的舞蹈動作加以運用,使學生通過練習,盡可能把握羌族舞蹈的基本動律和舞蹈風格,以及在律動中掌握該舞種的基本體態(tài)特征。比如,羌族中無論祭祀性還是娛樂性的舞蹈中往往都會出現(xiàn)以“胯”部扭動為基礎的舞蹈動作,那么可以將“胯”部訓練作為訓練重點,將其編排到羌舞教材中。由于胯部轉動是羌舞中一個比較典型且十分重要的動作之一,以胯部訓練為支撐點,待學生能熟練掌握這一動作要領后,便可進一步隨著胯部轉動的幅度和速度變化延伸出更為多樣的舞姿,進而開拓出更加豐富的肢體訓練模式。長此以往,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身體靈活性和音樂表現(xiàn)力,還能通過不同的組合訓練使學生認識并準確掌握羌舞的基本動律、體態(tài)特征、節(jié)奏特點以及舞種風格。
其次,針對中小學舞蹈教學現(xiàn)狀,將傳統(tǒng)羌族舞蹈中的主干動作挖掘后重新整理,編寫成羌族舞蹈基礎訓練教材,最終建構起規(guī)范、合理的羌族舞蹈教學體系,對學生進行科學、系統(tǒng)的羌族舞蹈推廣。需再次強調(diào)的是,基礎性舞蹈教學所涉及的教材內(nèi)容需要通過篩選、加工和優(yōu)化,提煉的舞蹈元素也必須符合中小學生的生理條件。從最早的傳統(tǒng)民間舞蹈訓練的代表性教學到民間舞蹈“根元素”入手,提取主元素動作訓練的羌族舞蹈教材重新建構以后,不僅將羌族舞蹈鮮明的地域性和民族特點的舞蹈動作加工提煉,更與中小學舞蹈基礎教學緊密聯(lián)系,形成“元素—動作—短句—組合—片段”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可以把握住羌族舞蹈的基本動律和舞蹈風格,以及在律動中掌握該舞種的基本體態(tài)特征。
三、重構教學理念,推進羌舞發(fā)展
在舞蹈的普及和教學中,中小學的舞蹈教學處于核心地位,因此,將古老而傳統(tǒng)的羌族舞蹈帶入中小學舞蹈基礎訓練課堂加以推廣和普及,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的。但在推廣的過程中,必須首先轉換教學思路和教學理念,突出羌族舞蹈基礎教學的“趣味性”“娛樂性”以及“創(chuàng)新性”,循序漸進地推進羌族舞蹈教學。
要使學生在學習羌族舞蹈的過程中具有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除了要對學生進行科學引導外,羌舞教學內(nèi)容自身也需要具備“趣味性”和“娛樂性”。比如羌族舞蹈中的“薩朗”便屬于自娛性很強的一類舞蹈,“舞者以腿部輕快的跳躍,身體多側面的頂胯和軸向轉動,構成了薩朗歡快別致的獨特風格”②。在教學中,我們可將這類歡快的舞蹈引入課堂教學,讓學生手牽手圍成圓圈載歌載舞。如前文所述,羌舞除了開頭和結尾部分有固定的舞姿和舞步外,中間動作則往往以自由即興為主,因此,學習羌舞不僅能使學生在掌握“薩朗”舞的基礎上獲得愉悅的審美體驗,從某種程度而言,還能充分調(diào)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目前,羌舞中部分舞種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應用范圍的縮小已經(jīng)開始呈現(xiàn)出日漸消亡的趨勢,如羌舞中的“蹝步蹴”便多見于比較重要的族群活動中,然而隨著現(xiàn)今羌人舉行重大祭祀活動的次數(shù)日漸減少,這一舞種很可能面臨消亡,因此,我們也肩負著傳承羌舞的重要使命。那么,在將羌舞納入中小學舞蹈基礎教學的過程中,我們還必須要認真思索羌舞的傳承與推廣問題。筆者認為,羌舞教學中除了需要具備“趣味性”“娛樂性”,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羌舞的興趣外,更重要的是,教師在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上也必須加以“創(chuàng)新”,如可以將羌族傳統(tǒng)形式中的特定舞蹈動作元素加以提煉,進而與中小學學生的健身操、韻律操等相結合,從而延伸出新的教學模式。
結語
將羌舞融入中小學舞蹈基礎教學,目的在于使羌舞及羌族文化能繼續(xù)傳承并在更大范圍內(nèi)得以推廣。因此,把握當下中小學舞蹈教學特點,從羌族民間舞蹈中提煉和優(yōu)化舞蹈內(nèi)容,建構規(guī)范、系統(tǒng)的羌舞教學體系,重塑教學理念,進而豐富羌舞教學模式,不僅能為羌族舞蹈的傳承提供有力保障,更能為其今后的持續(xù)發(fā)展提供更大的可能。
責任編輯:郭爽
注釋:
①《羌族舞蹈主要形式和特點》,中國網(wǎng),http://www.china.com,20080603。
②徐兵:《淺析羌族舞蹈步蹴的現(xiàn)狀及傳承與發(fā)展》,《前沿》,2012年第4期。
參考文獻:
[1]羅雄巖.羌族舞蹈文化傳承與發(fā)展規(guī)律的特點[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6(3).
[2]周毓華,趙曦.羌族文化空間的多重性與發(fā)展價值考量[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08(5).
[3]冉光榮,李紹明,周錫銀.羌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
[4]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文化局集成編寫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阿壩自治州資料卷(四川卷)[M].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