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30821
作者簡介:陳琳(1976—),女,麗水學院講師。
摘要:我國新式學校音樂教育起步于近現(xiàn)代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在向西方借鑒的同時,我國近現(xiàn)代學校音樂教學法的研究也逐步成長起來。
關(guān)鍵詞:近現(xiàn)代;音樂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J60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2172(2014)01012507
20世紀初,我國學校音樂教育在近現(xiàn)代這個歷史時期產(chǎn)生并逐步成長起來。當時學校音樂教育所選的教材多用外國的歌曲再重新填上歌詞,而教學法也多翻譯國外的著作,這個時期的音樂教育可以說是一個兼收并蓄的學習時期。
一、音樂教學法的內(nèi)容
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教學法大致上由基本練習教學法(呼吸、發(fā)音、音階、音程、拍子、聽音、讀譜等教學法)、歌曲練習教學法(聽唱法、視唱法)、欣賞教學法、樂器教學法、創(chuàng)作教學法(作歌、作曲教學法)、表演教學法(聽音動作、唱游、兒童歌劇)等構(gòu)成基本脈絡,其他教學法基本不出其左右。下面就幾部中國近現(xiàn)代學校音樂教育法的文獻一一做出解讀。
1924年,李榮壽發(fā)表的《西洋學校唱歌教法之史略》①中提到:1820年到1830年各地學校綜合博費福乃葛萊二氏教學法和娜道孛唱歌教學法創(chuàng)一新法,名為靈保奈氏教學法,將唱歌教學初步分為二個部分:(1)預備課程——以口授法教10歲之內(nèi)的兒童,分樂曲與歌詞兩部分,逐步練習;(2)本科課程——以視譜法教授唱歌,先教樂曲的調(diào)子高低、拍子強弱等,再教唱歌。1830年以后,韓楷而氏提出“在前二學年用口授法,繼使之唱數(shù)字簡譜,更進而使依正譜唱之”。1850年時關(guān)于唱歌教學的教材很多,孛飛露認為在教唱某歌時就授以調(diào)的高低、拍子強弱等,不必另用預備練習課。此舉的弊端就是這種教學法使兒童在唱歌時因為技術(shù)練習而分心,妨礙他們?nèi)娜獾伢w驗歌曲之美,而且樂理與樂曲相結(jié)合的教學使可以選擇的歌曲種類受限制。當時在教學法上,技術(shù)練習與唱歌課要結(jié)合還是分離,用正譜還是用簡譜,都存在爭論。但在教學初用口授法,然后用視唱法這個觀點上大家的意見基本是一致的。
在1925年,張經(jīng)魁將他的實踐經(jīng)驗結(jié)合音樂教學理論,對小學一到六學年的課堂音樂教學法實施給出了簡要的提示②。在第一、二學年,教學步驟大致是:(1)引起動機;(2)指定目的;(3)口授歌詞的句逗;(4)解釋歌詞的大意;(5)范唱;(6)模唱;(7)練習;(8)討論歌詞事項;(9)表演歌詞事項。而到了第三、四、五、六學年,教學步驟可調(diào)整為:(1)引起動機;(2)指定目的;(3)討論歌譜唱法;(4)范唱;(5)模唱;(6)練習;(7)討論歌詞唱法;(8)說明歌詞大意;(9)范唱;(10)模唱;(11)練習;(12)討論;(13)表演。特別要注意的是,在一、二學年,只有音的練習,不授曲譜,以聽唱為主;三、四、五、六學年中,以視唱為主,但到第六學年每教授一新歌,就使之練習自唱,后校正范唱。在范唱時可以用風琴也可不用,但如果用的話一定要與歌曲音調(diào)曲折相合,不然會模糊兒童聽力,影響其正確發(fā)音。
在吳研因和吳增芥的《小學教材及教學法》③中列舉的音樂教學過程分四步:(1)引起動機,交代歌曲背景,或先彈琴或唱給兒童聽;(2)討論歌曲,教師與兒童討論歌詞意思與曲唱法等,教師隨時提問直至所有兒童都明了;(3)范唱和練習;(4)表情演習,歌曲熟后,可討論表演方法,接著就練習表演。教低年級的這一步非常重要,高年級可不必表演。在欣賞教學中,當時鄉(xiāng)村小學無欣賞設備的條件下,可令其欣賞自然界的聲音,也可擊物發(fā)聲。
演習教學大致包括聽音練習、發(fā)音練習、唱歌和器樂演奏等方面。聽音練習,就是教師令學生做不同動作來表示他們聽到的高、低、強、弱等不同的聲音;發(fā)音練習,是隨機教學,方法要極自然而富有興趣;初步的唱歌教學可分為范唱、伴唱、全體合唱和獨唱等。根據(jù)兒童能力差別,也可進行分組教學;器樂演奏所選的樂器要構(gòu)造簡單而不費力,如木魚、小鈴、小磬等。同時,在教學中要注意某些教學原則:(1)第一、二學年,完全要用聽唱法教學;(2)初級第四學年起,注重視唱教學;(3)兒童會唱某曲后要充分練習,但練習的方法在同一時間內(nèi)宜多變化,已會唱的歌要時常溫習;(4)各種樂譜記號可制成一表,掛在教室供兒童隨時觀察;(5)將各種符號制成練習卡片,供兒童練習、熟悉之用;(6)利用實物,如各調(diào)的基本位置,也可教兒童手指練習。
陳仲子的《小學音樂科教學法》④,其目的是作為師范學校教科書以及中小學校音樂教學參考書。作者在書中大量引用了日本東京音樂學校草川宣雄老師所講述的內(nèi)容。首先從基本練習教學入手。呼吸是唱歌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幫助學生養(yǎng)成“腹式呼吸”的習慣,盡量避免平時習慣了的“胸式呼吸”。接著,作者結(jié)合具體譜例列舉了四種呼吸訓練方法——“緩吸緩呼” “緩吸急呼” “急吸緩呼” “急吸急呼”,并進一步說明練習呼吸的時間和一些忌諱。在最后,作者還用一段小篇幅簡要講述器樂曲中的呼吸。
解決了呼吸的問題,第二步就該張口發(fā)音了。作者分述了母音、子音的不同訓練目的,因為此書針對中小學音樂教師的教學,所以作者用重墨于青少年變聲期的辨別和教學。因為這一時期的訓練正確與否關(guān)系到以后有歌唱天賦的學生能否在這條路上走長走遠。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shù),聽覺器官的靈敏與否關(guān)系到歌者唱和的完美程度。因此,“聽音練習”便應運而生?!奥犚艟毩暋狈譃槁牨嬉舫?、調(diào)高、拍子、強弱、音色、音數(shù)、樂器等種類構(gòu)成。練習的方法有“獨立的聽音練習”(即單純聽音)和“關(guān)聯(lián)的聽音練習”(即與歌曲有關(guān)的聽音)。
眾所周知,大到宇宙萬物的運行,小到人類脈搏的跳動,都是有節(jié)律的,人有識別此節(jié)律的本能。但若想達到很準確的地步,則必須要經(jīng)過一番訓練,可以“踏節(jié)”(即用腳踏地而數(shù)拍子)、“擊節(jié)及拍節(jié)” “呼節(jié)”(即按音符或休止的拍子口念而默計之)、“指揮節(jié)”(即用右手執(zhí)指揮棒以數(shù)拍子: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六拍子均有固定的指揮圖示);并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選用不同速度和拍子類型的練習。
樂譜是可以看的音樂,依據(jù)種種理由,作者認為當棄簡譜而用正譜,因為正譜擁有永久的生命力,應在小學中培養(yǎng)其基礎(chǔ),嚴禁在正譜上標注簡譜,以免養(yǎng)成不良習慣有害正譜學習。正譜教學的方法有美國Loomis的一線累進式和Keslow的固定唱名法。此外還有一種用符頭的形狀來表示唱名的。除上面所提的外,還應注意以下幾點:低年級兒童視唱用的五線譜線與線的距離要特別放寬;注意新舊知識的比較;各種記號應逐年逐次應用出來;教學時須常用圖表、卡片、手勢等變化而有趣的方法指示;小學低年級樂譜練習宜與練習欣賞打成一片,而到了高年級可以進行系統(tǒng)的學習。
音階作為音樂的基礎(chǔ),雖然在練習時不免枯燥乏味,但是在教學中不能偏廢且作為基礎(chǔ)練習。長音階(大調(diào)音階)和短音階(小調(diào)音階)的曲子各表現(xiàn)不同情緒,應讓學生在練習中加以領(lǐng)悟。其中,在教學中列出長音階和短音階的圖示(見圖1),更是將抽象的音階概念具體化,使學生容易掌握,還附加了音階教學中應注意的事項。不止如此,作者還給出了器樂的音階練習(以風琴為例),可以說是兼顧教師的教與教師自身的學習,真是授之以魚,更授之以漁。
長音階1234567短音階6·7·12345圖1
二、音樂教學法的應用
音樂教育是一種審美教育,它的目的是陶冶情操,所以只有真正地欣賞音樂,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順利達到此目的。這種審美體驗(即作者所稱的“曲趣喚起法”)不同于其他練習。音樂的看不見摸不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神秘性決定了我們不能很具體地對“曲趣喚起法”進行詳細地描述。但作者亦就一小部分可以言傳的進行了論述:首先,音樂教師自身有很好的修養(yǎng);其次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授予樂曲的種類、作者、歌詞,指出曲中的一些變化、擬物等處;以及采用在不知題目的情況下先聽音樂等方法,按照循序漸進的方法引導學生體會音樂“深入其中而不能自已也”。
繆天瑞的《小學音樂教材及教學法》⑤在開篇就從作曲者的角度講述怎樣按照各個年齡段兒童的音階、音程與音域、節(jié)奏與拍子、樂曲的結(jié)構(gòu)、伴奏和兒童感興趣的題材、歌詞形態(tài)來寫作兒童歌曲和選擇合適的音樂教材,并附上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的唱歌教材的例子??娤壬J為小學唱歌的教授方法大致分為兩類:“聽唱”(Rote-Song Singing)教學法和“視唱”(Sight Singing)教學法。前者適用于幼稚園與小學一、二年級,三年級開始便可使用視唱法;而后者則是一種教者“示范”,學者“模仿”的最原始的教學法,即所謂“口耳相傳”者是也,其優(yōu)點是具體、明白、容易。具體又分為“全體聽唱法”和“分句聽唱法”,兩者各有利弊。綜合“全體聽唱法”和“分句聽唱法”的優(yōu)點的教學法便是“九段式聽唱教學法”,具體實施階段分為:(1)教師先將全歌唱一遍,作為第一次示范;(2)一句一句地教,即分句聽唱;(3)教師再將全歌唱一遍;(4)兩句兩句地教,將聽唱的句子加長;(5)教師又將全歌唱一遍;(6)一段一段地教,即再將聽唱的句子加長;(7)教師又將全歌唱一遍;(8)兒童輕輕地跟教師唱全歌;(9)兒童放聲地唱全歌?!斑@種方法即有分句聽唱法的容易教學,又有全體聽唱法的合于音樂精神”。但對于短小的曲子,也許七個階段便足夠了。聽唱法用于教初學唱的幼童,確有便利之處,但是隨著音樂進步,到了適當時候應拋棄聽唱法而采用視唱法。而小學里教視唱法,要有相當?shù)姆椒?,且需要特別的耐心。而作者根據(jù)所處年代的國情,在視唱時唱名法用首調(diào)唱名法,曲譜則五線譜與簡譜兼用,而以五線譜為中心。給初學視唱的兒童用的五線譜,不用譜號與調(diào)號,拍號只有上半,五線距離大,第三線較粗,音符大,用分句法寫,音符排列的疏密與其時值一致,用拍單位寫法。而至于簡譜,同樣要求樂譜簡單明了而易讀:唱音的數(shù)字之下的橫拍在一拍之內(nèi)應相連;調(diào)號與拍號下半,亦可暫時不寫出,將來寫在第一行前;高低點法照簡譜體系確立者射弗的規(guī)定(即今天所通用的標法);升號與降號與五線譜一樣,放在音前面。在對視唱用的樂譜作了明確規(guī)定后,教師又將怎樣將學生從聽唱法順利過度到視唱法呢?作者列舉的從聽唱到視唱的教學法分為四個階段:(1)聽唱;(2)不看譜唱熟歌曲譜;(3)看譜唱熟歌曲譜;(4)視唱生譜。這樣便遵循了“先有應用,后有理論,先有零星的認識,后作有系統(tǒng)的整理”的教學法,這是教學識譜的重要原則。在具體教學中,許多音樂教育家以第一段用E調(diào)或bE調(diào),它都以五線譜的第一線為1,同時有兩調(diào)可用,選材較容易,還有就是兒童的音域關(guān)系,這時期歌曲,分用這兩調(diào)所作。當然第一調(diào)必須經(jīng)過三個月甚至一二年使之印象深刻后,再換第二調(diào),第二調(diào)開始最先照第一調(diào)唱,后照第二調(diào)唱,第二調(diào)教學時間可以較短,為第一調(diào)一半即可,隨后適時加入第一調(diào),進行復習,接下來的第三調(diào)以及各調(diào)時間就越來越短。在視唱教學中,我們可以用一種“指譜歌唱”的方法,發(fā)明人為美國的豪厄德(E.F.Howard),又稱“豪厄德式擊拍法”。視唱時,右手平放桌上,食指伸出,每逢一拍,由手腕活動,食指便指一下該音符下面,即每一拍,手指一下一上,每唱一行,便從左到右地指過去。這種方法是解決兒童唱歌時頓腳、搖身、點頭以打拍的不良習慣的良方,有效且益于管理兒童,教師在講臺上一看便知兒童是否專心在唱歌,有哪幾個兒童擊錯拍了。視唱教學時,教師亦要重視第一次范唱,以引起學生興趣,同時選擇難度適宜的曲子,讓學生“努力而成功”,獲得成就感。練習曲譜時不宜分句唱,只有碰到很困難之處,才可提出來特別加以練習。同時教師彈琴,兒童在心里“默唱”也可增強視唱能力。語言中有成語,音樂中亦有成語,如123,321,135,531,512;兒童唱時將這些譜視為一個總體,不作分散的音看,可使兒童養(yǎng)成迅速正確的視唱能力。視唱的最終目的,是能視唱二部的生譜,能視唱初次看見的歌曲和歌詞。
唱歌教學法要求達到三個目標:使兒童從唱歌中得到快樂,掌握唱歌中的各種技術(shù)以及以唱歌表現(xiàn)自我。上音樂課時,應讓學生坐著唱歌,一般將優(yōu)良兒童排在后,劣等坐在前,中庸的坐在中間。在上課時為使兒童的喉嚨得到休息而又使教師容易聽出錯誤,常用“分唱”,即“直排分”,這樣一來每組中均有三等的兒童在內(nèi)。在內(nèi)容分配上,可在剛上課時復習一下舊歌,等兒童注意力集中時,開始講授新內(nèi)容(將最難的工作放在中途),然后可再唱前學期唱過的歌(將最愉快的工作放在最后)。在教唱時,并非教會了第一首,再教第二首,而是學會教材排列的交錯和漸難,即第一首未完全純熟,第二首未完全唱會,第三首便開始。但這并不是說每一次把每一首歌都教得“三不像”便丟下,而是求部分的正確,以后在不斷地反復中,繼續(xù)改善。而教師在起唱時,可用呼拍,至少呼出兩拍,確立一個速度的標準,亦可用“指揮”領(lǐng)導他們唱歌,由于兒童在初學唱歌時,常錯誤百出,但又介于兒童注意力單一,對于陌生的東西,只能注意到一方面,所以在音樂教學中,照奇丁斯的意見,應用以下步驟:(1)發(fā)聲;(2)拍子;(3)高度,即音高;(4)歌詞;(5)表情。作者特別指出了發(fā)聲法與高度矯正法。兒童唱歌發(fā)聲,第一要務是用“頭聲”,切忌用“胸聲”,正確的做法是頭聲歌唱,小聲歌唱以及向高發(fā)展,避免錯誤地用胸聲歌唱,大聲歌唱與向低發(fā)展。在呼吸教學上用橫膈膜呼吸與肋骨呼吸相結(jié)合的方法,布隆斯提倡的極小量法呼吸在兒童發(fā)聲上極為重要,因為如果多量吸氣,易發(fā)展成為忌用的胸聲。在青少年變聲期間并非絕對不能唱歌,不過絕不可大聲歌唱,應讓喉頭多多休息。而兒童對音高概念參差不齊,常有些兒童唱歌聲音猶如說話,不能成腔,這時教師可用“對音法”(Tone Matching)來練習,有八度對音,分解和弦等,同時從高音進行到低音,以免發(fā)生胸音。或想矯正大批兒童音高問題,而將句末的音延長,高度不準者暫令停唱,唱準者可換氣而延長該字,然后令唱不準者陸續(xù)加入。而在唱游課(唱歌游戲)中由于太多激烈的動作而使音高降低,以致越來越唱不準,還有由于天氣、空氣等外部原因造成的音高不準都不難矯正。
1948年,日本人石原重雄所著的《小學唱歌教授法》⑥經(jīng)沈心工先生翻譯介紹進入我國。作者認為從教材選擇上,必須要符合“可以陶淑品質(zhì)”這一教學目的,音樂也要適應時代的發(fā)展變化而變化,所采用的教材因其要達到的教育效果不同而分為四類:(1)喚起虔敬的興味者,所用教材以與修身科相關(guān)的為主,如學校唱歌集中所錄的尊孔歌就是一例,但是這類教材極具兩面性,用得適當,可以喚起愛國之心,用得不當,就只能起傳播封建迷信的反作用了;(2)喚起同情的興味者,這種教材是以史修身,即在古來有名之人物和事跡中得到教育,還有在游戲、體操以及一切集體運動中唱的歌都有此功效;(3)喚起國家的興味者,這類教材與歷史、地理相關(guān)系,目的是喚起學生的愛國情操;(4)喚起美情的興味者,這類教材主要以音樂固有之美感動人心,而與理科及地理科相關(guān)系,如《春游》及《秋之夜》等歌。以上四種教材應配合適當,不可只偏于其中的一二種。
音樂教師在教兒童唱歌時首先要學會聽兒童的聲音,在其大吼大叫之時要及時矯正,讓兒童形成正確的聲音概念,對兒童聲音的認識、研究程度與教師能否正確選擇教材有非常大的關(guān)系。所以,教師一定要走好這第一步,首先,要掌握學生在幼時期(6、7歲之內(nèi))、小兒期(6、7歲—10歲)、少年期(10—13歲)等不同時期的音域變化規(guī)律,特別是處于變聲期,一定要注意保護嗓子。在唱歌時,聲音強度不必太大,一定要用頭聲,而非胸聲,一班應分組輪唱,以讓學生能得到充分的休息。由于兒童大多發(fā)音方法都不合格,教師則須針對他們不同的毛病用不同的方法加以矯正。教學講究方法,只有充分體會兒童的心理,在教時回憶自己小時能否領(lǐng)悟所教之歌,進行換位思考,再選用難度適宜的教材,方可收到一定的教學效果。美育與智育的目的不同,所以方法也不同,人在接受審美教育時須身臨其境,用心體驗,而不能用智育的方法。在一定的音樂教授時間內(nèi),教師應先確定一下教學所要達到的目標,讓學生知道并引起他們的注意,不斷向該目標靠近。無論教師教授什么,都必須經(jīng)過三個階段,名曰“教段”或“美育之教段”——(1)預備;(2)教授;(3)練習。目的之提示將兒童腦中先前的浮念等一掃而空。在預備時,教師推考兒童既有的觀念而喚起其新知識,一為教材的預備,即就歌詞的大意,先質(zhì)問,次說明,讓其知歌曲之精神;二為音樂的預備,即教師在教新歌之前先范唱一遍,喚起學生的興趣,再就曲中的難處,分解明晰,再三唱之。接著進入教授時,教師先提出歌中之新事物,講解一遍,使兒童了然于心,然后一句句地范唱,讓學生一句句地跟唱。唱歌教授之提示有樂譜之提示和歌詞之提示。教會后,就該進入練習階段,教師應讓同班齊唱或令其分組唱或讓兒童獨唱,反復練習,使歌曲的熟練程度達到能在游戲或步行時都能自主地唱,在練習中也可溫習舊曲,講解新舊曲的相關(guān)之處。作者又提出另一概念“教式”,就是在兒童不同的生理、心理發(fā)展階段,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如當兒童初學唱歌則從聽覺入手,繼續(xù)發(fā)展就漸漸地用樂譜教之。當時日本所行之教式,有口授教式、略譜教式和本譜教式??谑诮淌骄褪锹牫虒W法,其目的是讓學生領(lǐng)會音樂趣味,但不可多教,致使學生囫圇吞棗。略譜教式在聽覺外,進一步讓兒童辨別音的長短、高低,可用口授教式時已經(jīng)學會的歌曲用于略譜教式。本譜,即五線譜,其組織完美無缺,是研究音樂的人不可或缺的工具。本譜教式有利于音樂的進步,有利于兒童以后從事樂器。
朱蘇典編的《小學教師應用音樂》⑦中提到,在研究教學法之前,必先了解教學法實施對象——兒童的能力發(fā)展規(guī)律:(1)盲目的服從時期(小學初級第一、二學年),這時期教師一定要有良好的規(guī)范,矯正兒童錯誤時不必詳述原因;(2)自覺的服從時期(小學初級第二、三學年),兒童在此時期最容易理解拍子上的觀念,對自己缺陷的訂正要求知道緣故;(3)自發(fā)的活動時期(小學初級第三、四學年),又稱音程關(guān)系的啟發(fā)時期;(4)反省的活動時期(小學高年級),此時期兒童能用反省法訂正錯誤,要注重啟發(fā)合理的審美的發(fā)想,又稱發(fā)想關(guān)系的啟發(fā)時期。
歌曲教法按照兒童能力的發(fā)展階段,分為聽唱法教學和視唱法教學兩種。聽唱法為盲目的服從時期的教學法,不教譜而由教師口授歌詞。這種教學方法又分為單式聽唱(即教師范唱一句,學生跟著模唱一句,大都施行于小學初級一、二年級)。復式聽唱(除了用單式聽唱外,加用一部分的視覺補助,如寫歌詞在黑板或用指揮棒運轉(zhuǎn),兩手上下來表示曲節(jié)變化,這適用于二年級兒童,可以為以后視唱作預備)。在聽唱教學中,教師要依著分解—綜合的形式來教學,兒童初次模唱時,可以稍弱,拍子也可稍緩,漸次再進至實際所要的高度和強度。
視唱法可以從自覺服從時期開始施行,視唱在磨練兒童聽覺外,須應用視覺,使兒童了解樂譜的組織,能自主地唱出歌來。所以兒童首先要有樂譜的預備知識、基本的訓練和應用能力和學習的興趣。在小學一年級可完全用聽唱法,絕不宜用視唱法,二、三年級可由聽唱轉(zhuǎn)入視唱,四年級應注重視唱教學,五、六年級應盡量用視唱法教學。視唱法更有略式視唱法和正式視唱法兩種。略式視唱有階名組織和數(shù)字組織兩種。階名的略式視唱又稱Tonic Solfa,在英國初步唱歌教學中常用此法,以音階拼音的首字母為表示高低的記號。數(shù)字的略式視唱(即簡譜視唱)是日本初步的唱歌教學方法。正式視唱又稱正譜視唱(即五線譜視唱),剛開始視唱時最好采用“固定唱法”,可以認為是有曲譜的聽唱法。
音樂需要教學法,但音樂是一門技術(shù)功課,倘教師本身技術(shù)太低,就不能理解教學法中所舉種種事項,更談不上教學法了。因此,音樂教師需提高自身技術(shù),即唱歌、樂器演奏與理論修養(yǎng)。此外,要盡可能地收集唱歌教材,對一學期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內(nèi)容要有大概預定。教材中的每首歌曲,都要充分準備,最好自己能先背出來。
三、音樂學習寓游戲之中
鄧鑄成編的《游戲教材及教學法》⑧中主要講述了怎么樣寓音樂教育于游戲中:(1)唱游歌曲一定要教純熟后,才教表演;(2)唱游表演時,首先應先有準備活動,并選特定音樂配合,以后兒童聽到何種歌曲自然就有何種動作;(3)唱游的動作,時有變換和出入,應該當怎樣作便怎樣做,切不可二拍或三拍動作用一拍時間完成;(4)兒童學唱游,動作是模仿老師的,教師示范要特別生動活潑,嫻熟無誤;(5)教法應有變換,唱游中的動作大多以教者示范為原則,易養(yǎng)成兒童被動性,減少其自動能力,所以唱游動作應酌情形變換。
唱歌雖說是音樂的基礎(chǔ),但并不是音樂的全部。除唱歌外,音樂課中應當還有別的活動。幼稚園與低年級有唱游這門課,包括唱歌游戲、聽音動作與唱歌表演三者,是在游戲中插入唱歌或唱歌式的叫喚,再者,可以講述關(guān)于音樂家的故事,如唱、奏或聽貝多芬的樂曲,講貝多芬的故事,最為貼切。另外,還可以進行“練耳”:教師彈一陌生樂句,兒童用唱名唱出或哼出曲調(diào),或教師在琴上隨意彈全音或半音,叫兒童分辨;而“聽寫”又是進一步的,讓兒童將練耳時所聽的樂句記錄下來。教師先教兒童寫譜號,次寫拍號、調(diào)號與縱線,并告之第一音是何音,每一小節(jié)放幾個音,最后一小節(jié)放幾個音。還有,音樂課可以由兒童手持打擊樂組成一打擊樂隊,以養(yǎng)成他們合奏的能力,為日后的合唱打下基礎(chǔ)。演奏時持同種樂器的人站在一起,切忌喧鬧的打擊樂聲使歌唱音量變大,而發(fā)出胸聲。除用現(xiàn)成的打擊樂,也可以廢物利用,自己制造。而其他樂器(如風琴、鋼琴、口琴、二胡)的學習,對兒童也都是很有意義的。由于兒童能夠欣賞自己不能演奏的樂器以及超乎自己能力以上的東西,所以欣賞能提高音樂的水平。怎樣才能使兒童專心地欣賞,可采用“記憶比賽”:給學生欣賞若干樂曲,令兒童邊欣賞邊記憶,然后教師打亂次序逐個奏出,叫兒童說曲名、作者以及內(nèi)容,加以比賽。這能使兒童非常注意地聽并強化記憶。另外,讓兒童參加音樂會與唱歌比賽都可以刺激兒童對音樂的興趣。最后,引導兒童將生活中的經(jīng)驗化為歌曲,自己唱出一個自己作的曲,但自己寫不下來時,教師可代他寫下,引導兒童創(chuàng)作,教師可先提出一句歌詞,鼓勵兒童憑著想象去唱,通過歌曲創(chuàng)作,兒童真正可以唱歌表現(xiàn)自我了。
音樂的發(fā)表就要依靠音樂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教學法有作歌指導法和作曲指導法。作歌指導法最初從模仿兒童唱得很熟練的歌曲開始,一、二年級可由說話代文字,不必寫出,中年級可逐一給出示范,再漸到填字仿作,至高年級再進至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又分為完全自由和相當拘束的。而作曲指導法首先要熟悉樂譜知識,具有相當?shù)臉匪肌S心7路?,即給出示范,再令模作;還有依動機創(chuàng)作法,即示兒童以動機,再令其創(chuàng)作,這種比較有難度。
照音樂教育的目標,可分為受容和發(fā)表兩方面內(nèi)容。所謂受容,就是欣賞;發(fā)表就是演唱、演奏和創(chuàng)作三項。兒童逢到某種感動時,用音樂的形式來表示,即作曲作歌,是一種創(chuàng)造教育中的發(fā)表過程。在兒童未知文字和樂譜時,從其口中流出的童謠曲中,往往蘊含著極珍貴的音樂萌芽,因此,作歌并不難。而作曲的指導比作歌來得難,練習方法有:(1)模仿原曲的習作;(2)依歌曲型的創(chuàng)作;(3)依歌詞的創(chuàng)作。
四、音樂欣賞教學的途徑
唱歌和欣賞是音樂教學的兩大要素,欣賞能力的培養(yǎng),也應從兒童時代開始注意。音樂欣賞除在音樂課中進行外,還可以在課外開小音樂會,兒童歌唱會等,使兒童互相欣賞。欣賞方法有兩種:人的演奏歌唱;利用機械發(fā)聲。小學前三年的欣賞當以養(yǎng)成兒童集中注意、聆聽的態(tài)度,小學后三年的欣賞指導重在養(yǎng)成其鑒賞能力。同時,欣賞音樂時老師的態(tài)度對兒童影響也非常之大,切不可漠不關(guān)心,但也不可專為自己欣賞,必須時時用態(tài)度來表現(xiàn)音樂的內(nèi)容,處處顧及兒童的情感興趣。在運用這兩種方法的時候,還要注意以下諸要素:在反復練習時要注意方法多變,贊揚優(yōu)點,親切地指正缺點;已唱會的歌曲須常進行復習,唱歌時用樂器伴奏可增進美趣;雖然齊唱可以以整齊協(xié)同的步調(diào)顯出全體的美妙,但是不能忘記讓兒童有機會獨唱,這樣既可以讓優(yōu)等生有發(fā)揮實力的機會,也可以鼓勵后進兒童。而歌唱的最高境界合唱則對兒童的素質(zh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歌唱時,教師對于兒童姿勢、態(tài)度以及歌曲表情的指導,亦很重要。在齊唱時,教師宜用指揮棒來使兒童集中注意,統(tǒng)一精神。
何明齊編的《小學音樂實施指導及應用歌曲》⑨中,基本練習教學法和歌曲練習教學法同上面幾本書所列的不出其左右。但是其中所提到欣賞教學法比較有新意,有知覺的欣賞、情感的欣賞和理智的欣賞。知覺的欣賞就是感受節(jié)奏的美、曲調(diào)的美、和聲的美和音色的美;情感的欣賞就是以調(diào)性、節(jié)奏快慢、樂句長短、音的強弱和音的高低來表情感;而理智的欣賞就是明白音樂的種類及派別、主要的樂意和知道樂曲的體裁和結(jié)構(gòu)。知覺的欣賞只需要有聽覺就能欣賞,情感的欣賞須略有訓練方能欣賞,而情感的欣賞需要有充分的修養(yǎng)方能領(lǐng)略。欣賞的途徑有演奏和歌唱,也可以通過留聲機和無線電收音機。而樂器練習的教學法,作者提議在第一、二學年以打擊樂為主,第三、四學年以軍笛、嗩吶、口琴、笙等為主,而到了第五、六學年就可以用簫、笛、胡琴、月琴和鋼絲琴。在教授樂器時要注意與音階、音程、拍子等練習結(jié)合,在指導兒童時最好由其自由練習,再由教師矯正錯誤;在基本練習時也可齊奏;吹奏樂譜最初可選擇兒童喜愛的歌曲,讓兒童懂得吹奏時講衛(wèi)生以及怎樣保護好樂器;練習時可在教學時間中適當提出并充分利用課外時間。
黃友棣的《音樂教材一百首》⑩開篇就在音樂教學法上提出了很多注意事項:(1)口形的改善——對于五個母字(U O A E I)的口形動作,應特別注意,以使兒童有正確的口形;(2)吐字清晰——對于歌詞的字眼,必須清晰;(3)國語訓練——用歌唱推廣國語很好,但如初級的兒童唱游歌曲,用本地語音唱出較好,則盡可能隨意;(4)節(jié)奏的感受——對歌曲雙拍子的強弱交替,應注意,使兒童在歌唱時練習敲擊、打拍,表示強弱交替的聲響;(5)唱音的準確——音階各度,必求唱準確;(6)合唱的學習——兒童沒有低聲部,不能唱成人的混聲合唱,所以盡量用對答唱、領(lǐng)唱和唱、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追逐唱、重疊唱等代替;(7)樂譜認識——第一、二年級全用聽唱法,三年級開始可識五線譜,歌曲盡量用卡農(nóng)曲,升降不多的調(diào)用固定唱名法,升降很多的調(diào)也不反對用主調(diào)唱名法;(8)聲域的適應——很多兒童不是高音,可采用女低音的聲域;(9)力度的訓練——唱歌時各曲的強弱、快慢以及種種表情須根據(jù)歌曲及詞句的暗示,每句都用適宜的力度去表現(xiàn)出活力。
為了助長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應重視用個別指導法:(1)拙劣兒童位置在教師旁,與優(yōu)良兒童相接近;(2)技能拙劣者不應斥責他,只可親切指導;(3)害羞或音量微細者不宜強迫其獨唱,常使他與其他人混合齊唱;(4)變聲期兒童應讓其多聽少唱;(5)個別指導時,常使優(yōu)良兒童居先;(6)因兒童不同個性采取不同教材;(7)注意其技能外,更要留意姿勢、態(tài)度及注意力;(8)唱合唱或齊唱時,在量和質(zhì)上都必須將全體兒童融合一致;(9)唱得好的兒童宜常令其獨唱。
在教學上,作者提出了幾點很細致的注意問題,由于兒童的肺及呼吸器官很嬌弱,在唱歌時教室須開窗戶,保持空氣流通,否則塵埃入口鼻會釀成危險。在教材選擇上,音域須先窄后寬;音符種類宜先少后多;低年級宜用二拍子及四拍子,高年級始以三拍子、六拍子之歌;歌曲速度宜先緩后急,最后可用有速度變化之歌;關(guān)于季節(jié)之歌曲,應與季節(jié)當時。在教授時間上,高等小學校每周二次,一次一小時。但對初級兒童不適宜,一次時間太長會損害其嗓子,宜多分次數(shù)。在教授其他課時,如果發(fā)現(xiàn)學生很疲勞,就選擇與這個科目有關(guān)的歌讓學生唱,那么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教學上用的樂器,可以定音以及輔助教師及學生以增加興趣,所以教授上一定要準備一二種,洋琴雖好但是價值貴,一般學校用風琴較為多。在教學方法上,教授歌曲時,要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適當調(diào)整歌曲的調(diào)與之相適應;新教一曲子,必須先慢,熟練后逐漸加速到固定速度;學生的前后位置宜經(jīng)常調(diào)換,以兼顧到所有學生;唱歌姿勢要正確;禁止學生發(fā)音過強,時常讓學生上臺演出,既鍛煉膽子,又有鼓勵作用。同時,為了使學生唱歌時拍子齊、聲調(diào)和,教師宜執(zhí)一短鞭,按其拍子,手揮短鞭,以示歌曲的速度。
由于兒童天性好動,而表演則可以充分滿足他們的這種天性,所以表演教學法就顯得非常重要。兒童的表演可分為聽音動作、表情唱歌和兒童歌劇。其中聽音動作是最幼稚的表演法,用動作表示自己對音樂的感受;而表情唱歌就是在唱歌時兼用表情動作的游
戲,可使兒童格外明了歌詞的意義和情趣;在兒童歌劇中,除音樂舞蹈外,再加以簡略的布景和相當?shù)难b扮,配以不太長的歌曲,但是要注意動作不宜過難,不可忘了兒童本位,勿因練習此而荒廢其他學業(yè)。
責任編輯:陳達波
注釋:
①李榮壽:《西洋學校唱歌教法之史略》,《音樂季刊》,1924年第4期。
②張經(jīng)魁:《小學唱歌教授的研究》,《音樂季刊》,1925年第5期。
③吳研因,吳增芥:《小學教材及教法》,中華書局,1946年。
④陳子仲:《小學音樂科教學法》,商務印書館,1933年。
⑤ 繆天瑞:《小學音樂教材與教學法》,萬葉書店印行,1949年。
⑥ [日]石原重雄著,沈心工譯:《小學唱歌教授法》,文明書局,1948年。
⑦ 朱蘇典:《小學教師應用音樂》,中華書局,1932年。
⑧鄧鑄成:《游戲教材及教學法》,現(xiàn)代外國語文出版社,1947年。
⑨何明齊:《小學音樂實施指導及應用歌曲》,商務印書館。
⑩黃友棣:《音樂教材一百首》,文建出版社,1947年。參考文獻:
[1]繆天瑞.小學音樂教材與教學法.[M]上海:上海萬葉書店印行,1949.
[2]朱蘇典.小學音樂教師手冊[M].上海:中華書局,1949.
[3]朱蘇典.小學教師應用音樂[M].上海:中華書局,1932.
[4]俞紱棠.小學音樂教學法[M].上海:新音樂出版社,1954.
[5]沈心工.小學唱歌教授法[M].上海:文明書局,1948.
[6]吳研因,吳增芥.小學教材及教法[M].上海:中華書局,1946.
[7]鄧鑄成.游戲教材及教學法[M].上海:現(xiàn)代外國語文出版社,1947.
[8]何明齊.小學音樂實施指導及應用歌曲[M].上海:商務印書館.
[9]黃友棣.音樂教材一百首[M].文建出版社,1947.
[10]桑送青.小學低級唱歌教材教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55.
[11]繆天瑞,金世惠.小學音樂教學法[M].上海:三氏圖書公司,1947.
[12]陳子仲.小學音樂科教學法[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
[13]李榮壽.西洋學校唱歌教學史略[J].音樂季刊,1924(4).
[14]張經(jīng)魁.小學唱歌教授的研究[J].音樂季刊,19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