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對作文充滿了恐懼心理。為了消除學生的恐懼心理,提高寫作的熱情,教師就需要探究學生作文興趣缺乏的原因,并對癥下藥,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寫作;興趣;缺乏原因;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7-0082
作文是表情達意的交際工具,具有多種交際功能。具備較強的文字運用能力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能力的重要方面。作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從小學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看,學生對作文的興趣呈現(xiàn)出明顯的冷淡趨勢。而且,許多學生害怕寫作文,甚至逃避寫作文,引用學生的話就是“無話可說,無話可寫”。
筆者對班上學生對作文感興趣的程度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對作文“十分厭惡”的占30%,這些學生在主觀上厭棄作文練習,敷衍了事,有消極對待的情緒;對作文“毫無興趣”的占25%,這些學生寫作文完全是為了應付考試,缺乏主動練習的積極性;對作文“有點興趣”的占25%,這些學生大多愛看課外讀物,除完成課堂作文外,在課外也練習寫作;對作文“興趣較濃”的學生占20%,這些學生喜歡觀察事物,思考問題,經常練筆,作文多次獲獎。這種鮮明的對比說明興趣是寫作積極性的內在源泉,只有學生對寫作感興趣,才會對作文產生好感和熱愛,留心觀察各種事物,主動積累寫作素材,自覺地、勤奮地吸收范文的精華,并把它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來,從而使作文能力逐步得到發(fā)展和提高。因此,教師進行作文教學,理當充分地挖掘興趣這一巨大的動力,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要發(fā)展學生對作文的興趣,教師首先必須探究當前學生作文興趣缺乏的原因,以便采取適當?shù)慕虒W策略。
一、學生作文興趣缺乏的原因
1. 小學生獲取作文材料的知覺過程不健全
事物是怎樣通過知覺進入大腦的門戶,成為小學生作文材料的呢?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一般說來,這一過程大致需要經歷三步。第一步:“攝取”。事物的外部屬性具有可見、可聞、可感的直觀特征。人們通過各種感官直接而迅速地攝取。眾多的信息刺激了人的感官,感官使之轉化為生物電脈沖,通過神經傳導輸入中樞,最后投射在大腦皮層上。
獲取作文材料心理過程的第二步是“疊印”。事物的種種信息通過人的各種感官進人大腦后,必然激起曾經感知過的類似的體驗。大腦對感官提供的種種信息整理、結合而產生的直接映像與以往經驗中的表象疊印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完整的表象。
客觀事物通過知覺成為作文材料的第三步是“篩選”。讓哪些信息成為作文材料呢?這就需要作者善于篩選。心理實驗證明,就在感官脫離具體事物的一瞬間,這一事物在人腦中的印象便立即開始淡化。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一表象便無可避免地受到遺忘的淘汰和篩選,但同時又受到新的映像的輝映和烘染,從而發(fā)生一系列變化。一些事物或事物的某些方面可能被削弱、沖淡、消失了,而另一些事物或事物的某些方面則可能被加強、濃縮、凸出了,長期貯存在記憶系統(tǒng)之中,成為庫存的作文材料。也就是說知覺、觀察不僅是獲取作文材料的第一步,而且直接影響著記憶的效果,非常重要。
2. 目標過高,學生情緒受挫
作文教學離不開知識、認識水平這一基礎,兩者之間是同步發(fā)展、循序漸進的整體。目前還有不少教師對作文教學的目的不夠明確,常追隨考試這根指揮棒,講求“近期效益”,作文教學超綱、拔高的現(xiàn)象極為普遍。長此以往,學生學習作文的情緒就會受到挫傷,使之消極、厭煩,對作文失去興趣。
3. 封閉式教學,作文脫離學生實際生活
許多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襲用舊有的、封閉的教學模式,大多側重于命題作文的指導,重形式、輕內容,習慣于教師講、學生寫,導致學生“舉一”有余, “反三”不足。這樣,不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來引導的作文教學模式,無異于“閉門造車”。作文成為無源之水,毫無生活氣息和兒童情趣,這種狀態(tài)導致學生產生僵化的思想模式和機械的思維定勢,當然談不上作文的興趣。作文教學應該以人為本,開放作文形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
4. 不作及時鼓勵,學生喪失信心
學生學習寫作有一定的艱苦性,但是一旦發(fā)生興趣時,就會“樂此不疲”,愉快地學習,這樣才能產生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找到作文的金鑰匙。如果教師對學生的習作求全責備,或用命令的方式去禁止或不屑一顧地去挖苦譏諷,使學生覺得無法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欲望,多次消極的體驗就會發(fā)展為對作文的怨恨,原先掌握的一些技能也會自行消退。
5. 批改缺少反饋交流,不能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學生每次寫作文,只要一寫完,就上交給教師,不管質量好還是不好,自己都不會再去修改,大部分教師對交上來的作文也只是打個成績,寫幾句評語,再發(fā)還給學生,這就算是一次作文教學的完成。學生面對作文的單一讀者——教師,得到的反饋僅僅是一個分數(shù)和一些模棱兩可的評語,當然提不起作文的興趣,每次的作文教學也不可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二、消除學生作文的懼怕心理,激發(fā)其寫作熱情的策略
1. 讓學生在切實的需要下作文
需要是主體的一種情感心理需求,是謀求心理平衡或表露某種情感的欲望。心理學認為,需要是動機產生的基礎,當某種客觀事物可以滿足這種需要時,這種伴隨著應激狀態(tài)的需要就激勵人去行動而成為有效的動機。因此,作文教學應力求讓學生明確作文訓練的目的、意義,讓他們感受到寫作確實是學習、生活、交流思想的需要,從而產生強烈而穩(wěn)定的寫作動機。這種目的教育應該是符合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的,要通過生動、具體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來進行,才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學生才會積極主動地寫作。
2. 目標適當,調動積極情緒
在教學中,學生積極情緒的利用可以內化為良好的行為,促使學生朝著成功的方向發(fā)展。教師應從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水平和文字表達能力等實際情況出發(fā),從班級的基礎出發(fā),制定切實可行的作文教學目標。在教學活動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應敞開思想、互相溝通、取長補短、信任學生、鼓勵學生,使他們增強寫作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使寫作的心境處于最佳狀態(tài)。同時,教師要注意學生看重分數(shù)這一心理,在給學生評分時,要對學生作文水平作具體分析,評分標準要因人而異。
3. 廣辟渠道,引來源頭活水
寫作興趣的源頭來源于生活,如果學生生活豐富,接觸的事物多,見識廣,視野開闊,感受就會深刻,寫起作文來就會左右逢源、觸類旁通。教師應引導學生多看適合他們年齡、社會閱歷的各種書籍。無論是詩歌、寓言、童話還是小說;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xiàn)代的;無論是文學讀物,還是科普讀物;無論是中國作品,還是外國作品,閱讀的內容和范圍應不作限制。另一方面,教師應教會學生從社會中汲取原始素材,提醒他們留意身邊的事物,學會評價、鑒賞美丑、善惡、人生世態(tài)。因此,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觀察生活、認識事物。注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組織學生參加演講比賽,鼓勵學生寫倡議書、廣播稿等,讓他們在實踐中嘗到寫作的樂趣。在班級中定期舉行信息交流會,讓學生將各人收集的材料進行交流,以擴大活動效果,使每個個體都能獲得全體的信息量,從而使他們感到“處處留心皆文章”,寫出生活氣息濃厚的習作來。
4. 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獲得成功的體驗
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功動機能激發(fā)人們的奮斗精神,成功是興趣的支柱。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作文要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鼓勵和幫助學生去獲得成功的體驗,用滿意的效果去強化學習興趣。教師要充分挖掘、捕捉每一個學生作文的成功點、閃光點,及時加以肯定?!皵?shù)予十過,不如獎子一長”,教師的評判對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點滴的成功,會使學生心理立即興奮,激起喜悅之情。這樣就能調動大多數(shù)學生、尤其是中差生的寫作積極性。如果在作文訓練中學生總是體驗不到成功的快感,就會產生焦慮、自卑的心理,從而失去學習作文的興趣。
5. 多元化批改評價,增加反饋交流
學生作文完成后,可以采取師生、生生、家?;ハ嘟涣髟u價的方式,以增強學生的作文興趣。這樣做,對全班學生來說都是大有好處的,大家都要經歷一個復雜而細致的思維過程,諸如:遣詞造句是否合理準確、語言是否生動鮮明、說理是否嚴密合于邏輯等,學生都要動腦筋分析推理,然后做出判斷,并逐一予以修改。而且,寫得差的學生看到寫得好的作文可能會學到方法、得到啟發(fā);寫得好的學生,看到寫得差的作文,也會從中得到教訓。學生每互改一次,無異于一次觀摩和交流。對于一些好的作文,教師可以在學校、班級的學習天地、黑板報、校刊上刊登,擴大作文的讀者對象,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競爭心理,增強寫作的投入感。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薄暗嗡┦且蝗罩Γ鶅鋈叻且蝗罩??!惫P者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做生活的有心人,多思考、多練筆,就一定能培養(yǎng)出學生對作文的濃厚興趣,提高其寫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