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摘要]: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不僅要讓學生收獲語言知識,還要發(fā)展思維,養(yǎng)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思維過程往往從問題開始。正所謂“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shè)計問題,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同時也為他們解決問題提供橋梁和階梯,為他們的思維發(fā)展插上有力的翅膀。
[關(guān)鍵詞]:英語教學 思維 效率 層次 交際性
作為一名年輕的英語教師,提高課堂效率,設(shè)計出有靈性、有價值、有深度的課堂問題一直是自己不懈的追求,今天,我愿意拾起記憶的綠葉,還其原貌,將自己的思考、收獲與各位朋友共享。
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不僅要讓學生收獲語言知識,還要發(fā)展思維,養(yǎng)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思維過程往往從問題開始。正所謂“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shè)計問題,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同時也為他們解決問題提供橋梁和階梯,為他們的思維發(fā)展插上有力的翅膀。然而并非所有的問題都能達到預(yù)期的目標,有些問題如Do you sleep everyday?(你每天都睡覺嗎?)就缺少信息溝通,再加上單調(diào)的問法,只能置學生于被動地位,抑制學生的思維能力,與開發(fā)學生的思維背道而馳。那么我們應(yīng)該提出什么樣的問題呢?
一、突出針對性,切忌“面面大把抓”
當我們提一個問題時,應(yīng)結(jié)合教學目標,抓住重難點,找準切入點,做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而不要面面俱到、頻繁瑣碎。
比如,在教學四年級第二單元“購物”這一話題時,我引導(dǎo)學生觀察本單元開始部分的圖片并依次提問:
You can see a clever girl in this picture.(在圖片里你能看見一位很可愛的小女孩。)
Where is she? (她在哪?)
What is she doing?(她正在干什么?)
What does she want to buy?(她想要買什么?)
通過逐一回答:
She is in the shop.(她在商店里。)
She is shopping.(她正在購物。)
She wants to buy shoes.(她想要買鞋。)
直接引出重點詞匯shop,shopping,buy,同時也向?qū)W生點明了本單元的學習主題,即有關(guān)購物的話題。這樣的提問直接貼合教學的需要,輕松地引導(dǎo)學生進入新的話題,呈現(xiàn)新的概念,遠比再討論“圖片中你都看到了什么?它們是什么顏色的?你喜歡……嗎”等問題要有實效得多。
二、體現(xiàn)層次性,切忌“一股腦呈現(xiàn)”
新知識要通過巧妙的提問,循序漸進地展現(xiàn)給學生。那我們所設(shè)計的問題也應(yīng)該是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緊扣,體現(xiàn)出知識結(jié)構(gòu)的條理性,從而給學生以清晰的層次感。反之,如果一次性地通過提問把新知識全部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學生接受起來會很困難,收效自然甚微,更達不到發(fā)展思維的目的。
在一次故事教學中,我運用問題貫穿于教學的始終,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故事講的是非??蓯鄣男『镒覯onkey到森林里去玩,它看到了非常非常多的松果想去摘取。在這個森林里面還有其他小動物分別在不同的位置,進而學習表示方位的介詞。在認識故事之前,我給孩子們呈現(xiàn)了一個 Guessing game(猜一猜)的活動,將一個nut(堅果)放在自己的手里,然后讓孩子們一起來猜Whats in my hand?(我手里的是什么?)孩子們在猜測當中學習了新詞nut,隨后又問Do you like nuts?What kind of animals likes nuts?(你喜歡堅果嗎?哪種動物喜歡堅果?)這些問題很自然的引出了故事當中另外一個新詞squirrel(松鼠)。在學習故事的時候呢,我同樣是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故事:There are some animals you know in the story,Who are they?Lets watch.(故事中有許多你認識的動物,都有誰呢?)在這個問題的支持下,孩子們通過多媒體課件認識了故事中的人物。緊接著我又問這么多的動物Where are they?它們都在哪呢?讓孩子們再一次的來從視聽的角度學習介詞in(在……里面),on(在……上面),under(在……下面)。之后,老師用回憶的方法幫助孩子們來梳理不同小動物所在的位置?;顫娍蓯鄣腗onkey在故事當中有什么變化嗎?Hows monkeys feeling in the story?這是我在理解深化環(huán)節(jié)提出的問題。孩子們通過思索這個問題,了解到Monkey由一開始的非常高興地來摘nut,到找不到它的nut 就變成very sad,又到最后找到了nut變回happy,這一情緒上的變化,正是故事情節(jié)的變化,學生抓住了這一主線,有助于他們對故事內(nèi)容的感知和理解。最后,我又提問:Monkey找到了它的nut,What is Monkey going to do?拿到這個nut之后,它會去做什么呢?帶著這個問題,學生開始了故事后的活動。孩子們就會去猜測,Monkey會不會把nut 送給它的好朋友呢?它的好朋友又都在哪呢?通過對故事的后續(xù),又回到知識點in,on,under的運用上,讓孩子們繼續(xù)在活動當中鞏固了本節(jié)課所學習的內(nèi)容。
三、關(guān)注交際性,切忌“明知故問”
我們學習英語的根本目的就是用來交際的。那么課堂中所提的問題就要遵循一個重要原則:問題的內(nèi)容要能引起學生的思考,體現(xiàn)“真交際”,避免學生盲目操練句型。
在教學“I cant find…, Wheres…?”(我找不到……了,它在哪?)句式時,我在課前就把自己的書、筆、玩具等東西藏在教室里,不讓學生發(fā)現(xiàn)。然后在課上提問:My English book is in the classroom. But I cant find it. Wheres my book ? You can guess.(我的英語書就在教室里,但我找不到它了,你能猜猜我的書在哪嗎?)學生進行猜測,教師到相應(yīng)的地點尋找,并給予肯定或否定的評價。由于答案的不確定,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開放的學習空間,師生的交流也是在“找東西”這個真實的語言情境中展開,體現(xiàn)了一種真實交際。如果我們把書放在講桌上,再提問“I cant find my book. Wheres my book ?”學生回答“Its on the desk.”那么學生只是幫助老師完成教學任務(wù)而進行機械的語句操練,這就是一種“假交際”,屬于毫無交際意義的“明知故問”了。
西方學者德加默說“提問得好即教得好”,在今后的英語教學中,我會繼續(xù)探索實踐,借助設(shè)疑巧問,為學生的思維插上靈動的翅膀,在英語的殿堂展翅翱翔,讓英語教學奏出更美妙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