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海絲特·白蘭與安娜·卡列尼娜表面上的相似經(jīng)歷并沒有抹去隱藏在她們兩個人物之間的巨大差異,雖然這兩位女主角都為了追求真摯寶貴的愛情而奮不顧身,但是她們對于愛情的理解并不同,在愛情中遇到困難時所做出的反抗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愛情中,海絲特與安娜都是孤獨的,她們的悲劇本質(zhì)就來源于孤獨。當婚姻無法維系的時候,安娜選擇的是沖動與爆發(fā),而海絲特·白蘭則用她的堅強、隱忍與寬容最終感化了丁梅斯代爾,同時也消除了人們對她的敵視與偏見。安娜·卡列尼娜的死亡贏得的是惋惜與同情,海絲特·白蘭在隱忍過后卻贏得的是人們的尊敬。
關(guān)鍵詞:《紅字》 《安娜·卡列尼娜 》 婚姻觀 對比
《紅字》是美國著名小說家納撒尼爾·霍桑的代表作品之一,故事講述了女主角海絲特·白蘭與牧師丁梅斯代爾的曲折愛情故事。《安娜·卡列尼娜》則是俄國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的杰出作品,故事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的經(jīng)典形象長期以來被讀者津津樂道。這兩部作品的發(fā)表時間較為接近,都是在十九世紀的中后期,兩部小說雖然講述了不同的內(nèi)容,但最終都為讀者呈現(xiàn)出愛情悲劇的故事結(jié)局。海絲特·白蘭與安娜·卡列尼娜雖然性格迥異,但在小說中,兩人的經(jīng)歷有很多相似之處,她們都曾經(jīng)為了追求愛情而奮不顧身,又因為結(jié)婚而結(jié)婚,并且最后都因為婚外情肩負了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從作者對海絲特與安娜兩個人的描述來看,她們兩個都在缺乏感情基礎的的婚姻生活中不斷掙扎,為了追求自己理想中的愛情不惜違背社會道德,處于婚外戀的她們迫切想要改變自身處境,卻不斷遭遇來自家庭、社會以及宗教信仰等種種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之中,最終受到打擊并付出自己沉重的代價。下面,本文對照分析海絲特·白蘭與安娜·卡列尼娜的婚姻觀。
一 海絲特·白蘭與安娜·卡列尼娜性格的相似點
海絲特·白蘭與安娜·卡列尼娜雖然性格上有著千差萬別,但是如果將她們的人物形象進行抽象化就會發(fā)現(xiàn),她們都是個性與生命的象征,她們并不以世俗的眼光去對待人生和世界,為了使自己的生命得到綻放,她們從來不會壓制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甚至不惜蔑視一切人為的羈絆,這種強烈的生命意識已經(jīng)超脫于世俗,凌駕于道德之上,這也是她們最為相似之處。
《紅字》中為我們透露出來的訊息是,女主角海絲特·白蘭在愛情面前更加強調(diào)的是自己與愛人之間心靈的相契合。面對自己的愛人丁梅斯代爾,海絲特表現(xiàn)出了濃烈的愛意,她忍辱負重,從不抱怨,即使是在丁梅斯代爾因為承受不住非議而軟弱退縮時,海絲特仍舊表現(xiàn)出了強大的信念,矢志不移地堅守著自己的愛情,從始至終,海絲特對牧師的愛始終都沒有絲毫的減弱。在遭受眾人非議之時,海絲特始終堅信生命是自己的,她的自我意識尤為強烈,與她的自我意識始終相伴的還有她的情欲意識,海絲特寧可被放逐出境過離群索居和被歧視的生活,也不愿壓抑自己的個性與生機,這是來自海絲特身上隱藏著的巨大的人性的力量,她所做過的一切都是對自我欲求的肯定與追求,是出于生命本能的欲望,是為了追求趨于完善的自我,在海絲特的不斷堅持與努力下,最終她用自己的生命意識戰(zhàn)勝了人為規(guī)定的法則而獲得靈魂的自由。
安娜·卡列尼娜所追求的是靈與肉完全結(jié)合的愛情,她希望自己的愛人可以長長久久地陪伴在自己身邊,兩人要始終如一的長相廝守耳鬢廝磨,所以,為了使自己的愛情能夠保持恒久的熱度,安娜·卡列尼娜不但自己拋棄了家庭與社會,同時她還希望渥倫斯基與自己一樣遠離各種束縛,由于安娜長期的偏執(zhí),渥倫斯基對她的熱情漸漸減退,最終導致他們之間愛情的悲劇。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作者托爾斯泰賦予了安娜·卡列尼娜以無窮的魅力,她從內(nèi)到外都散發(fā)著一種迷人的芬芳,她的這份魅力無人企及,這是一種年輕生命的躁動與吶喊,她的愛太過濃烈了,正是這份熱情使她的生命力變得勇敢和堅強,以至于她敢得罪整個上流社會。安娜把自己奉獻給了渥倫斯基,她并不只是單純地追求肉欲的滿足,而是渴望與渥倫斯基達到靈魂的共鳴,實現(xiàn)一種精神上的自我肯定,并在此基礎上維護自己獨立生活的權(quán)利。
二 海絲特·白蘭與安娜·卡列尼娜婚姻觀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當然,海絲特·白蘭與安娜·卡列尼娜的相似性格特點并沒有抹去隱藏在她們兩個人物之間的巨大差異,雖然這兩位女主角都為了追求真摯寶貴的愛情而奮不顧身,但是她們對于愛情的理解并不同,在愛情中遇到困難時所做出的反抗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海絲特·白蘭與安娜·卡列尼娜可以看作是伊甸園中的夏娃,千百年以來,夏娃的抉擇困擾著現(xiàn)世生活的一代又一代人。關(guān)于女性的抉擇,是該循規(guī)蹈矩,時時刻刻遵守道德的約束而壓抑自我的激情與騷動?還是沖破桎梏,追求自我人生的種種樂趣從而失去穩(wěn)定與安逸?這似乎是整個人類面臨的問題,而霍桑與托爾斯泰通過他們的小說給了我們答案。
1 二者對待愛情的態(tài)度有很大不同
海絲特·白蘭的愛是付出與給予,而安娜·卡列尼娜的愛是自私與占有。海絲特·白蘭在愛情里選擇的是奉獻,她在非議與壓力中茍活著,這種生活艱難而沉重,但是不論是來自哪方的壓力都始終沖散不了海絲特心中那份堅守與信念,這種愛是無私的。相比海絲特來說,安娜·卡列尼娜卻是十分自私的,她根本不能忍受渥倫斯基對自己的冷落,愛情就是她唯一的精神支柱,她已經(jīng)忘了自己還有兒子、還有女兒,雖然她的離家出走表現(xiàn)出了巨大的勇氣,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也體現(xiàn)了安娜的自私。在面對渥倫斯基的冷淡時,安娜選擇了死亡,這種選擇本身就是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因為安娜的離去對于她的女兒和渥倫斯基來說將會是一個無比沉重的打擊,死亡只是安娜對渥倫斯基的報復,這種輕率所造成的結(jié)果就是給女兒和渥倫斯基心里留下永久的創(chuàng)傷。
她們的愛情破壞了宗教戒律,都受到了虛偽的道德法則的約束,并以各自對愛的不同理解做出了不同方式的反抗。海絲特·白蘭選擇的是沉默和隱忍,她把自己對丁梅斯代爾的那份濃烈的愛情深埋在心底,面對懲罰,海絲特獨自一人默默承擔,為了保護自己的愛人,她毅然扛起了巨大的壓力,始終不肯供出丁梅斯代爾的名字。在此,納撒尼爾·霍桑為讀者展現(xiàn)了海絲特·白蘭堅強而隱忍的性格特征。與海絲特不同的是,安娜·卡列尼娜在愛情受到阻礙的情況下做出了火山爆發(fā)式的劇烈反應,為了追求自己向往已久的自由的愛情,安娜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與家庭和社會決裂。占有渥倫斯基全部的愛是安娜活著的全部意義,對于上流社會表現(xiàn)出的社交游戲,安娜嗤之以鼻,她厭惡那些不斷周旋在自己丈夫與地下情人之間的貴婦人們,她看不慣她們的陽奉陰違和兩面三刀。為了和渥倫斯基在一起,安娜提出要與丈夫離婚,在丈夫不同意離婚的情形下,安娜拋開所有束縛,公開與渥倫斯基同居,她把一切都做得轟轟烈烈,愛情是她的所有,但是安娜不明白的是,她的毅然決然對于渥倫斯基來說本身就是一種沉重的負擔,所以,在感覺到自己拋棄所有換來的愛情在日漸走向冷卻之后,安娜選擇以臥軌自殺這種極端的反抗方式來葬送自己的愛情。
2 二者有著相似的婚姻經(jīng)歷
海絲特與安娜都曾經(jīng)為了結(jié)婚而結(jié)婚,而且她們的婚姻都是老夫少妻的組合,可以說,海絲特與安娜各自的婚姻都缺乏感情基礎,她們還沒有體會過愛情的味道便已經(jīng)走入婚姻的殿堂,年齡上的巨大差距和性格上的不和更加加劇了她們各自婚姻的破裂。海絲特曾經(jīng)試圖努力去愛自己的丈夫,但是面對毫無生趣可言的齊靈渥斯,海絲特根本對他喜歡不起來,所以說,海絲特的婚姻在沒有遇到丁梅斯代爾之前就已經(jīng)名存實亡。同樣的,安娜的婚姻也亮起了紅燈,因為她和卡列寧之間缺乏了解與溝通,他們都不清楚對方需要的是什么,更無法理解彼此的追求,在卡列寧看來,婚姻只是他事業(yè)的必要點綴,而妻子也只是他社交生活里的一個擺設而已,他根本就不懂愛情為何物。一樁沒有愛情做基礎的婚姻可以說是人間最大的折磨,所以,海絲特·白蘭與安娜·卡列尼娜的兩樁婚姻都潛伏著巨大的危機。
3 二者對待婚姻有著相似的理解
海絲特和安娜都認為愛情是婚姻的基礎,她們雖然都有了各自的婚姻,但是她們都沒有體會過愛情帶給她們的快樂與憂愁,因此在面對形同虛設的婚姻時,她們都選擇了為愛而愛。當遇見自己心愛的男子之后,即使愛情姍姍來遲,她們也都如飛蛾撲火,選擇了不顧一切奔向自己的愛情,甚至頂著周圍各種各樣的沉重壓力生下了孩子。這兩位女主角的生命因為愛情的降臨而重新鮮活,同時情人也喚醒了隱藏在她們內(nèi)心深處的對愛的渴望,長期處在了無生趣的婚姻中的她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年輕牧師丁梅斯代爾不僅長相英俊,而且滿懷宗教熱情,擁有很好的口才,他的魅力深深吸引了海絲特·白蘭,他們愛得熱烈而真誠,愛情給了海絲特無窮的力量,她甘愿為丁梅斯代爾受懲罰,同時愛情也給予丁梅斯代爾以勇氣,使他最終終結(jié)了對內(nèi)心自我靈魂的拷問。面對舉止優(yōu)雅的青年軍官渥倫斯基的追求,安娜最終動搖了道德觀念,并且不惜拋棄婚姻與家庭,而占有渥倫斯基的愛,也成了安娜唯一的追求。
4 二者的婚姻悲劇的本質(zhì)都來自于孤獨
在小說中,海絲特與安娜的愛情都受到了重重阻力,她們的婚姻都蒙上了沉重的悲劇色彩。在愛情中,海絲特與安娜都是孤獨的,她們的悲劇本質(zhì)就來源于孤獨。安娜渴望卡列寧給她溫暖熱烈的愛情,當這場婚姻毫無感情基礎可言,已經(jīng)到了無法維系的時候,安娜選擇的是沖動與爆發(fā),她以有夫之婦的身份公開與渥倫斯基同居,這樣的離經(jīng)叛道使得安娜眾叛親離備受孤立。但是她和渥倫斯基的愛情也并不長久,孤獨之中,性格剛烈的安娜最終走向了死亡。與安娜·卡列尼娜相同的是,海絲特·白蘭也是孤獨的,當人們把各種嘲諷、不屑的眼神與謾罵、詛咒的語言扔向她時,海絲特孤苦無依,猶如獨自漫行于浩瀚海洋的一葉小舟毫無歸屬感,但是她用她的堅強、隱忍寬容與忍耐了這一切,最終感化了丁梅斯代爾,同時也消除了人們對她的敵視與偏見。
納撒尼爾·霍桑和列夫·托爾斯泰都為讀者設定了一個婚外戀的女主角,由于海絲特·白蘭與安娜·卡列尼娜追求愛情的真誠與反抗精神令人佩服,她們都贏得了讀者的理解與喜愛。不同的是,海絲特·白蘭在隱忍過后贏得的是人們的尊敬,而安娜·卡列尼娜的死亡贏得的卻是惋惜與同情。但不管怎樣,《紅字》與《安娜·卡列尼娜》使我們無法用世俗道德的標準去任意抹殺作品中的處處體現(xiàn)的生命意識,在這里,海絲特·白蘭與安娜·卡列尼娜都是有著強烈生命意識的女性化身,勇敢追求愛情與自由,并不斷地在追逐個性解放的道路上自我求證,這是她們身上最為動人的魅力所在。
參考文獻:
[1] 楊桂琴:《愛的悲劇和愛的追求——〈紅字〉中的海絲特·白蘭》,《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
[2] 李苗苗:《理性與情感沖突下的悲美人生——論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劇人生》,《文學界》(理論版),2011年第2期。
[3] 龍?zhí)m云、陳可培:《讀〈紅字〉探求女性的愛情》,《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第3期。
[4] 萬冬梅:《從社會性別的角度看〈安娜·卡列尼娜〉中列夫·托爾斯泰的女性觀》,《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
[5] 趙光慧:《敘事作品人物文化身份的多重性探析——從安娜·卡列尼娜的性格與文化身份的關(guān)系談起》,《外國文學研究》,2005年第3期。
(楊同軍,石家莊科技工程職業(yè)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