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文
摘 要:運用框架理論和文本分析法,選取中國新華通訊社和西方三大通訊社(本文指美聯社、路透社和法新社)“第十二屆香格里拉對話”的英文報道來做對比分析,通過研究中西方媒體所塑造的不同報道框架,找出中西方媒體所建構的不同“中國鏡像”,進而挖掘出其背后的不同意識形態(tài)及其輿論導向。
關鍵詞:框架理論;香格里拉對話;意識形態(tài);議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4-0181-02
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東移和軍事力量的轉移,亞洲已然成為全球熱點地區(qū)之一。特別是2013年,釣魚島爭端和南海沖突不斷升級,朝鮮半島南北緊張對峙,亞太地區(qū)的和平安全面臨著新的考驗和沖擊。在亞太新形勢下召開的第十二屆香格里拉對話因此成為中西方媒體發(fā)聲、試探并進行角逐的重要平臺。所謂“兵馬未動,輿論先行”,在國際話語權爭奪中,誰擁有話語權,占領輿論制高點,“誰就有可能贏得國際社會和廣大公眾的理解和支持,把握先機和主動”[1]。在西方國家主宰的、“專為中國量身定做”的國際會議上,中西方媒體通過報道框架的塑造分別建構了什么樣的“中國鏡像”?中西方媒體如何通過報道折射出其背后的不同意識形態(tài)和輿論導向?這些都引起了筆者的研究興趣。
一、理論闡釋
一般認為,框架理論源自人類學家貝特森(Bateson)。1974年,高夫曼(Goffman)將其引入到文化社會學。此后“框架理論”被逐漸引進到傳播學、語言學等學科研究中?!岸魈芈‥ntman)提出框架的四種功能,即界定問題、確認問題成因、定出一種道德判斷、給予解決方案和改善方法?!盵2]“甘耐姆(Ghanem)將媒體的框架分為四個維度,即新聞涉及的話題的取舍;新聞外在表現;新聞認知上的屬性;以及新聞中的感情屬性?!盵3]“在新聞報道中,新聞框架也同樣包含兩個層次:一是對新聞材料的選擇,包括新聞來源和消息來源兩個方面;二是新聞材料的建構,主要指報道對象的圈定、報道內容的表現以及報道數量、版面位置和主題基調等?!盵4]本文將在框架理論的指導下,采用文本分析法,從報道的標題、主題和結構等方面來做新華社和西方三大通訊社英文報道的對比分析,通過研究中西方媒體所塑造的不同報道框架,找出中西方媒體所建構的不同“中國鏡像”,進而挖掘出其背后的不同意識形態(tài)及其輿論導向。
二、研究概況
(一)標題分析
梵·迪克在其著作《作為話語的新聞》中表示,“標題是消息文本的綱要性概述”[5]38,“標題和導語一起概括了新聞文本的內容,表達了它的語義宏觀結構”[5]54。因此,從新聞標題中,不僅能夠了解新聞的主要內容,而且能夠對發(fā)生的新聞事件做出一個定性的判斷。
西方三大通訊社的新聞標題有著強烈的情感色彩,鮮明地表達出了自己的態(tài)度和觀點。如西方三大通訊社在報道中國網絡威脅問題時使用的“cyber-threats”、“cyber-
spying”等貶義詞,塑造了一個通過網絡間諜活動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中國鏡像;在報道南海問題時,西方三大通訊社通過標題暗示中國是破壞區(qū)域穩(wěn)定的始作俑者,讓受眾初見新聞標題就容易形成對中國的負面印象。而新華社報道的新聞標題則多為事實性標題,主要概況了報道的主要事件,讓人一目了然,少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詞匯出現,看起來客觀公正。僅僅從標題來分析,可以看出西方三大通訊社和新華社對于第十二屆香格里拉對話的報道的側重點截然不同,前者報道了一個負面形象的中國,且用詞情感色彩鮮明,讓人印象深刻;而后者則報道了一個積極正面的中國,且用詞中庸平淡,看不出來明顯的情感傾向。
(二)主題分析
梵·迪克在其著作《作為話語的新聞》中表示,“主題是話語的綱要、主旨、要點或最重要的信息”[5]33?!皩W者加姆森(Gamson)在20世紀90年代的研究中指出,新聞框架應當包含‘界限(boundary)和‘架構(frame of building)兩個層面?!盵5]“新聞選題是媒體對報道對象的價值判斷,這種價值判斷往往決定著媒體看重什么、不看重什么,傳播什么、不傳播什么。”[6]因此,框架理論運用到具體的新聞業(yè)務中,就是指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報道中選取部分新聞素材和突出部分新聞素材的過程,而新聞報道的主題就是新聞工作者凸顯的那部分新聞素材。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西方三大通訊社和新華社共同關注了中國網絡威脅問題和南海問題,不同的是,西方三大通訊社主要塑造了一個充滿威脅的“中國鏡像”,其報道南海局勢緊張和亞洲區(qū)域安全動蕩,也是為了美國重返亞太造勢,香格里拉對話是西方為中國“量身定做”的關于亞洲問題的國際會議,高度評價香會在亞洲局勢的重要作用,也是為了要中國參與到西方國家的游戲中來,而這個游戲已經被西方國家早早制定好了規(guī)則;而新華社則主要針對西方三大通訊社的發(fā)問做出解釋,塑造了一個同樣受害并且想要和平崛起的“中國鏡像”,從這點上看,西方三大通訊社和新華社塑造了截然不同的“中國鏡像”,究其背后,是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tài)在主導。
(三)結構分析
通過對比可以清楚地看出美聯社和新華社的兩篇特稿雖然報道同一件事情,但是體現出了截然不同的報道傾向和意識形態(tài)。從標題開始,美聯社的標題是《中國期盼同美國就網絡威脅問題進行談話》,而新華社的標題是《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中國愿就網絡安全問題同美國開展對話》,美聯社的稿件用詞looking for wardto,而新華社則用的是willing,從細微的用詞就可以看出雙方的態(tài)度和立場,美聯社塑造的是一個低姿態(tài)的、盼望同美國進行談話的中國形象,新華社塑造的是一個高姿態(tài)的、愿意同美國進行對話的中國形象。導語部分,美聯社的表述是中國迫于壓力期盼同美國國防部長就網絡安全問題進行磋商,而新華社則援引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洪磊的話,表明中國愿就網絡安全問題同美國開展建設性的討論,導語部分的報道傾向和標題表達的傾向保持一致。報道的主體部分,美聯社的報道接著說明網絡安全議題不僅是第十二屆香格里拉對話會議的重要議題,也將是習奧會面的重要議題,不僅為香會設置了議程,同時也為習奧會面設置了議程,在表述中國的網絡黑客行為給美國造成的損失方面,美聯社先是引用了美國軍方出臺的報告,來增加消息的可信度,接著引用軍方報告中具體的數據來描述美國遭受的巨大損失,然后引用美國官員的話指出中國利用黑客行為竊取美國軍方機密的行為由來已久,在文章的結尾引用了中國國防部的一份宣稱中國沒有借助外力自助研發(fā)防御武器的報告,在新聞報道中,“為建立新聞事實之間的聯系,把以前發(fā)生的事件作為原因或條件而提起,描述已發(fā)生的后果或者預測可能產生的影響?!盵5]87雖未直接點出是中國“竊取”了美國的幫助,卻能讓讀者不免聯想到前文的各種鋪墊,潛意識里將中國軍事實力的增加和中國利用網絡“竊取”美國軍事機密聯系起來,不得不說,這種報道手法極為隱秘也非常有效;新華社的報道先描述了事件的背景,即哈格爾在香會上發(fā)表的針對中國網絡竊密的講話,接著轉述哈格爾的話表明中美需要在網絡安全領域開展對話并進行合作,隨后轉述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洪磊的話表明中國同樣是網絡黑客行為的最大受害者之一,在文章的結尾直接引用洪磊的話表明中國政府對于網絡黑客行為的重視。由報道的主題部分可以看出,美聯社塑造的是一個“竊密”的、“危險”的并且“給美國帶來巨大損失”的中國形象,而新華社塑造的則是一個“受害”的、“愿意合作和對話”的中國形象。同時在報道手法上面,美聯社的篇幅要多于新華社,美聯社的報道手法豐富而又隱秘,能夠讓受眾更好地注意、理解、再現、記住,最后接受報道的內容,而新華社的報道則平鋪直敘,以陳述事實為主,看不出明顯的報道傾向和報道意圖。
三、結論
“新聞是社會產物,而不僅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處于不同國家(地區(qū))、不同新聞媒體和該傳播體系中的新聞工作者,都會受到傳統(tǒng)、歷史、文化及新聞傳播體系的性質、構成、變化過程等因素的制約,其新聞價值取向必然存在著差異?!睆囊陨系姆治鲋锌梢钥闯觯捎谥形鞣矫襟w的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和媒體性質的不同,對于第十二屆香格里拉對話會議的報道也呈現出不同的報道框架,塑造了不同的中國鏡像。西方三大通訊社會議開幕前三天就開始對第十二屆香格里拉對話的報道,比新華社早了兩天,總發(fā)稿量比新華社多出10篇,從報道初期就設置了此次香會報道的三大議題,即“南海問題”、“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zhàn)略”和“中國網絡威脅問題”,并通過默契合作和團體作戰(zhàn),持續(xù)炒熱輿論不斷造勢,通過密集的稿件和隱秘的報道手法塑造了一個“竊密的”、“危險的”中國形象。反觀新華社,失去了先發(fā)制人的時效優(yōu)勢,其報道滯后于西方三大通訊社,只是針對西方三大通訊社提出的問題進行解釋,沒能設置出自己的議程,傳達出獨立的報道觀點,處于被動地位,總發(fā)稿量少,報道手法有限,亦步亦趨的解釋沒能夠成功地塑造“和平”“安全”的中國形象?!氨R未動,輿論先行”,在當下,輿論場就是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中國媒體向世界說明中國的任務仍然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趙啟正.努力建設有利于我國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J].外交學院學報,2004(1).
[2]胡幼偉.爭議性外交議題之新聞文本框架分析——以“凱德磊隱匿訪臺”事件為例[Z].中華傳播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
[3]劉海龍.大眾傳播理論:范式與流派[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233.
[4]潘曉凌,喬同舟.新聞材料的選擇與建構:連戰(zhàn)“和平之旅”兩岸媒體報道比較研究[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5,(4):55.
[5]樊·迪克.作為話語的新聞[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
[6]張開,李崢巍.由西方三大通訊社的亞洲新聞選題引發(fā)的思考[J].現代傳播,2011(1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