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慧敏
項目名稱:網絡傳播環(huán)境對青少年的成長影響研究 項目編號:14240041058
摘要:網絡媒體憑借著開放性、互動性、虛擬性、共享性的特征,在為廣大的青少年群體提供豐富的信息咨詢內容、便利的溝通與交流方式、多元化的娛樂形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甚至是塑造著其情感、思想、觀念和最終的性格特征,由此決定著其未來的生活、學習和工作質量。基于此,文章在簡要論述網絡媒體對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的諸多負面影響的基礎上,總結了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并據此提出了幾方面的應對措施,由此為網絡媒體環(huán)境下青少年健康成長提供必要的借鑒價值。
關鍵詞:網絡環(huán)境;青少年;心理特征
目前,我國青少年網民規(guī)模龐大,而且呈現出持續(xù)增長的發(fā)展態(tài)勢。據《2013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顯示:截止2013年12月底,中國青少年網民規(guī)模已達到2.56億人次,占整體網民的41.5%,占青少年總體的71.8%,較2012年增加了5.4個百分點。網絡媒體在青少年群體中的快速普及,在表面上正逐漸改變著其學習方式、娛樂方式與生活狀態(tài),實質上則是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其獨特的心理特征,進而呈現出一系列不良的行為方式。基于此,我們除了要關注網絡媒體對青少年行為活動的影響之外,同時也要深入研究其對于青少年心理情感方面的影響,并采取必要的應當措施,從根本上改變網絡媒體環(huán)境下的青少年諸多不良行為。
一、網絡環(huán)境下的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特征
(一)導致青少年的認知障礙
網絡空間中包含著大量的良莠不齊的信息內容,既有豐富的網絡文學、期刊論文、課程資料、新聞資訊;同時也充斥著諸多色情、暴力以及極端的思想觀點等等。然而,由于青少年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但又缺乏必要的辨識能力和自控能力,因此,在面對應接不暇、參差不齊的信息內容的時候,僅僅是麻木的填鴨式的接受,往往無法有效地篩選出有用的信息,更不用說是進行必要的思考和整合,由此在潛意識當中產生了“認知障礙”。
(二)降低了青少年的認知能力
面對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萬能”網絡,青少年有什么樣的問題都可以通過“百度”、通過“咨詢”的方式加以解決。在此情況下,他們的形象思維雖然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但不再主動思考和積極探索,也由此極大地弱化了其抽象思維能力,往往以感性化、膚淺化的方式看待問題,以單向性、平面化的方式來思考問題等等,從而極大地降低了青少年的認知能力。正如美國心理學家金伯利·S·楊曾所說的:“人們沉迷于網絡的時間越長,感受性也就越低,從而也就極大地降低了其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p>
(三)導致青少年的情感冷漠
面對面的溝通與交流是人們表露情感和建立良好人際關系最有效的一種方式。網絡的介入雖然方便了人們之間的溝通方式,但卻使各種各樣的溝通行為變得間接化和符號化,失去了面對面溝通所帶來的親和力、真實性特征。這種溝通如同在兩人之間隔著一道屏障,使青少年無法傾心地進行自由的表達,更無法從溝通中產生應有的歡快、愉悅、舒暢的心情。再加上不少青少年長期沉迷于暴力性較強的網絡游戲,缺少與外界溝通的機會,從而導致青少年的情感變得越來越冷漠。
(四)塑造出青少年的“雙重人格”心理
網絡空間兼具真實性與虛擬性的雙重特征。一方面,青少年在與認識或者是熟悉的人進行溝通與交流的時候,清楚地明白自己的身份和角色,能夠嚴格規(guī)范自己的語言行為,潛意識中存在著對自己言行負責的思想,從而呈現出一個正常的、理性的甚至是完美的形象特征;另一方面,在與陌生人進行溝通與交流的時候,或者是在BBS論壇、留言板、虛擬社交網站之類的情境下,則會抱著一種“不用負責任”的思想,從而將自身自私、極端、陰暗的一面盡量放大,由此呈現出另外一個“自我”。這種“雙重人格”心理在傳統(tǒng)社會環(huán)境中會受到倫理道德、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盡量展現其積極的一面,但在網絡環(huán)境中則呈現出同步發(fā)展的特征,使青少年的“雙重人格”心理變得越發(fā)明顯,由此影響到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甚至會做出一些超出人們正常認知的事件。
(五)導致青少年的社交恐懼癥
社交恐懼癥主要是以恐懼、焦慮、自閉為主要特征的綜合心理障礙,主要表現為害怕社交、不敢交友、自我封閉、逃避現實,或者是擁有強烈的交往欲望但未能得到滿足時,所產生的一種孤獨與焦慮感。美感著名學者諾曼尼提出:“人們花在網上的時間越長,與家人、朋友時間面對面溝通與交流的機會也就越少,從而大大增加了其孤獨與抑郁的心理。”國內一項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也顯示出:“平均上網5小時/周的人群中,13%的人會減少與朋友、家人的相處,26%的人會減少與朋友之間的語言交流,8%的人甚至會逐漸與社會隔離?!边@充分說明青少年上網的時間越長就越容易產生社交恐懼癥,而對于那些在現實生活中受到壓抑的青少年來說,網絡空間無疑是其最好的“去處”,使他們能夠公平地參與各種競爭,大膽地發(fā)表自己的言論,自由地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情,由此獲得心理、情感的“舒適感”。但這也必然使其社交恐懼癥變得日趨嚴重,最終甚至會徹底地將自己與現實世界隔離開來。這是網絡媒體對于青少年心理發(fā)展所產生的一項潛在的負面影響,需要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二、網絡媒體造成青少年心理負面發(fā)展的原因
網絡媒體對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長造成如此眾多的負面影響,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網絡媒體的局限性
正如上文所說,網絡媒體具有開放性、匿名性的特征,任何一個人只要具備一定的硬件與軟件設施,便可以在網絡空間中隨意的發(fā)布信息,甚至也不用為自己的言行負責,由此導致網絡媒體中的信息內容紛繁復雜,良莠不齊,既有對于青少年成長有幫助的信息內容,同時也充斥著大量的色情、暴力和負面言論方面的內容,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青少年的思想、情感和價值觀念。除此之外,網絡媒體中的娛樂方式各種各樣,既有傳統(tǒng)的電視、電影、音樂作品等等,同時也包含著大量的形象生動的網絡游戲,是非分辨能力與抵制誘惑能力較低的青少年在此虛擬空間中完全可以放大甚至是“膨脹”自身的興趣愛好,獲得最大的心里自由和情感的發(fā)泄,由此不自覺的陷入到網絡虛擬空間中而無法自拔。
(二)家庭情感的缺失
在當前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社會大眾雖然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工作、生活壓力也變得越來越大,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變得越來越疏離。青少年正處于心理和情感不斷成熟的階段。他們既需要獲得良好的家庭教育;更需要擁有良好的親情關系,然而在當前環(huán)境中,很多家長能夠給孩子提供的是物質上的滿足,包括吃最好的食物、穿最好的衣服或者是提高良好的上網設備等等,但卻缺少應有的情感交流與教育指導活動,從而導致青少年情感的失落。他們似乎只有從網絡中才能尋找到心理的慰藉和情感的滿足。
(三)學校教育的缺失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堅持“應試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將提高學生成績,尤其是提高學生考試分數作為學校教學的核心任務。這不僅導致學校疏忽對于青少年學生心理、情感、思想、觀念方面的關注和引導;而且也不會花費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提高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從而導致學生在網絡空間中面對色情、暴力、不良言論以及網絡游戲的時候,往往是自己的好奇心、興趣感、輕信行為占了上風,最終被這些信息所“俘虜”,沉迷于網絡而無法自拔。目前,很多高校也開設了校園網,但由于重視程度不夠、管理不足,導致這些網絡媒體成為學生聊天、玩游戲、看電影的地方,根本無法發(fā)揮其應有的功能價值。
(四)青少年自身的因素
青少年正處于生命成長過程中的一個特殊階段,一方面自我意識開始慢慢膨脹,但又受到來自生活中家庭、學校的諸多約束;另一方面其本能性的需求也開始急劇膨脹,在情感結構、認知結構以及意識結構方面產生了各種各樣的與以往所不同的需求。這種矛盾的生活狀態(tài)使青少年的心理與情感處于壓抑、焦慮的狀態(tài),而網絡媒體為其所提供的一種能夠自我放縱、隨性而為的虛擬世界,便給青少年一個很好的發(fā)泄壓力和實現自身需要的平臺,再加上青少年本身的分辨能力低、好奇心強、自控能力不足方面的原因,因此,一旦接觸網絡,便迅速沉迷其中而無法自拔。
(五)社會監(jiān)管不到位
目前,網絡媒體雖然呈現出快速發(fā)展和廣泛普及的發(fā)展態(tài)勢,但其產生的時間并不長,從1996年網絡媒體的商業(yè)化運營以來,僅僅經過了不到20年的時間。這使我國網絡管理中的諸多領域處于真空的狀態(tài),包括網絡色情屢禁不止、網絡游戲良莠不齊、黑網吧屢屢出現等等,從而無法為青少年甚至是更廣泛的社會群體提供一個良好的網絡使用環(huán)境。這是當前我國網絡媒體負面影響層出不窮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推動網絡環(huán)境下青少年心理健康發(fā)展的幾點建議
針對以上問題,要想發(fā)揮網絡媒體在青少年健康成長過程中正面的功能價值,我們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家庭作為青少年獲得良好的情感認知、情感體驗的一個主要場所,除了要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質環(huán)境之外,更要為其提供豐富的情感溝通與交流的機會,使他們擁有豐富的情感和健康的心態(tài),而不會產生心理情感上的缺失,甚至是產生孤獨、寂寞、壓抑的感受。其次,學校應當加強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活動,一方面使青少年時刻謹記無論是現實的社會生活,還是虛擬的網絡空間,自己都必須遵守必要的道德規(guī)范,絕不能因為網絡媒體的開放性、隱蔽性而忘記了最基本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另一方面要能夠充分認識到網絡色情、暴力、負面信息與網絡游戲對于自身的危害,能夠辨識網絡空間中的不良內容,從而在心理、情感上抵制這些內容,避免受到其侵害。第三,包括政府機構、網絡運營商在內的組織部門,應當加強對網絡管理活動,包括網絡立法、網絡監(jiān)督、網絡宣傳、網絡技術的更新等等,使各種不良信息無處可躲。
總體來說,網絡媒體的廣泛普及與快速發(fā)展已成為整個社會的主要發(fā)展趨勢。它在為青少年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其思想、情感、觀念等等。我們應當時刻注意青少年群體的特殊性,注重網絡媒體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并采取必要的預防措施,由此才能發(fā)揮網絡媒體在青少年健康成長過程中的正面價值。
【參考文獻】
[1]吳鑄新,信息網絡對青少年心理的沖擊及干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12)
[2]王麗梅,網絡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發(fā)展的影響與對策[J].現代交際,2012(01)
[3]李薇菡,網絡交往對青少年心理產生的負面影響與對策研究[J].廣東社會科學,2012(05)
[4]吳春忠,網絡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發(fā)展的負面影響[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