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系陜西省2013年人文社科研究項目《延安時期文學活動審美風貌研究》(2013JK0264)的研究成果。
摘 要:當前關于延安時期文學活動的美學研究主要在審美現(xiàn)象、美學觀念、美學理論三個層面展開并已取得豐富研究成果,同時在美學對文學的影響、文藝爭鳴對創(chuàng)作精神的影響、審美精神所顯現(xiàn)的文學延展性,文學文本“其異如面”的審美形態(tài)等方面的研究也可拓展出新的學術維度。
關鍵詞:延安文學;美學研究;現(xiàn)狀;拓展
作者簡介:劉鑫(1977-),男,陜西橫山人,延安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文藝美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30-0-02
就文學作為審美對象而言,目前國內關于延安時期文學活動的美學研究主要是主要在三個層面展開。一是在審美現(xiàn)象層面展開,側重文學作為審美現(xiàn)象本身的資料整理和藝術批評;二是在美學觀念層面展開,側重研究涵括美學觀念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對文學活動的指導。三是在美學理論方面展開,側重于研究理論家們的美學思想。具體來說,這一課題相關的研究現(xiàn)狀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其一、對延安時期文學活動相關資料進行整理,竭力展現(xiàn)文學活動的審美風貌。如劉增杰等編撰的《抗日戰(zhàn)爭時期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據(jù)地文學運動資料》,朱鴻召編著的《眾說紛紜話延安》《延安曾經是天堂》《延安河邊的文人們》,王培元編著的《政治旋渦中的延安文人》《延安魯藝風云錄》,艾克恩編著的《延安文藝史》《延安文藝運動紀盛》,張鴻才編著的《延安文藝目錄》,梁向陽撰寫的《八十年代以來“延安時期作家”全集、文集出版情況概述》等著作,為延安時期文學活動的美學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場基。
其二、對延安時期作家專題進行研究,客觀上揭示了這一時期作家的審美觀念甚至美學思想傾向。如陸華編著的《延安藝術家》,程遠編著的《延安作家》《延安詩人》《蕭軍在延安二三事》,雷云峰編著的《延安名人辭典》,孫琴安和李順真合著的《毛澤東與著名作家》等成果,為延安文學的美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支持和思想啟迪。
其三、對延安時期文藝理論進行研究,一定意義上涵括了對美學思想的探討。如黎辛的《<野百合花>·延安整風·<再批判>——捎帶說點<王實味冤案平反紀實>讀后感》《延安文藝座談會》《延安整風》,徐瑞岳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史綱》,袁盛勇《直面與重寫延安文學的復雜性》,孟長勇《延安文藝與新中國十七年文學的歷史聯(lián)系》、高浦棠、方紀對延安文藝座談會及《講話》的研究等成果,為延安時期美學思想研究做了大量鋪墊和探尋。
從文學審美意識形態(tài)理論來看,上述三方面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展現(xiàn)出美學與文學活動的關聯(lián),客觀上展示了這一時期文學活動的審美屬性和價值。然而,從接受美學的視域來看,當前文學接受的主體是改革開放以后成長起來的青年讀者,其接受語境的變化,要求重新闡釋這一時期的文學現(xiàn)象,這都使得對于延安時期文藝美學的研究仍需付諸更多拓展和推進。在此形勢下,任范松的《<講話>與文藝美學》,趙學勇的《中國現(xiàn)代作家審美研究的突破》,黎辛的《毛澤東與美學》,已經是在美學的視域引導著延安時期的文學活動美學探尋的道路。但是延安時期文學活動的美學研究仍然有待拓展和深入的空間,這一空間在以下四個基點上將會呈現(xiàn)出全新的態(tài)勢。
其一、關于現(xiàn)代美學思想的結構態(tài)勢對延安時期文學活動影響的研究。延安時期的文學活動受到中國現(xiàn)代美學思想影響,即受到由中國傳統(tǒng)美學、馬克思主義美學、西方美學等組成的多元化的思想結構態(tài)勢的影響,而形成獨特的審美風貌。中國現(xiàn)代美學在發(fā)端伊始經過王國維、梁啟超、蔡元培等一批學者的努力已奠定了中西方美學互生互動的格局[1],對于延安時期作家群體的審美觀念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探討現(xiàn)代美學思想對延安時期文學活動的影響,將成為延安時期文學活動之美學研究的開拓方向。
其二、關于延安時期文藝爭鳴之美學旨歸所表現(xiàn)的創(chuàng)作精神研究。延安時期的文藝爭鳴性文章,如丁玲的《文藝在蘇區(qū)》,可夫的《延安在文藝上的進步》,艾思奇的《抗戰(zhàn)文藝的動向》,丁玲的《什么樣的問題在文藝小組中》,肖軍的《對于當前文藝諸問題底我見》,林昭的《關于中國小資產階級作家的估計問題》,周恩來的《延安的文藝活動》,王實味的《野百合花》、《政治家·藝術家》、《答李宇超·梅洛兩同志》、《我對羅邁同志在整風檢工動員大會上發(fā)言的批評》,馮牧的《歡樂的詩和斗爭的詩》,范文瀾的《論王實味同志的思想意識》,周揚的《王實味的文藝觀與我們的文藝觀》、《文學與生活漫談》,陶鈍的《舊藝人的團結和教育問題》。[2] 這些論爭文章都是作家美學思想的宣言書,同時他們的文學作品以各自獨特的美感形式承載了大量的美學思想和審美觀念,直接影響了文學書寫。因此,以延安時期文藝思想論爭的美學旨歸的研究,來探討延安時期作家書寫精神的多樣化,將成為延安時期文學活動之美學研究的重要任務。
其三、關于五四文學的審美特點在延安時期文學活動中的延展性的研究。盡管延安時期的文學,例如丁玲的社會剖析小說,趙樹理的大眾化小說,孫犁的抒情小說,劉白羽的新聞體小說,田間等七月詩派的新詩,柯仲平的民歌體新詩,晉察冀的戰(zhàn)地社和鐵流社詩人群,秧歌劇、新歌劇和話劇,內容上的抗日傳奇、對農村變革的藝術再現(xiàn),描寫土地改革的歷史畫卷,反映工人生活的作品,都與以往文學在本質內涵、審美特征、表現(xiàn)形式等方面判然有別;但是,作家們在創(chuàng)作方面還是繼承了五四文學革命“關于人的文學”的精神,書寫世間之真美和亂世寫作的悲憤之美而不再是大團圓式的喜劇之美。文學研究會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思想、創(chuàng)造社的浪漫主義思潮都對延安時期文學審美風格的形成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在文學自律的意義上探究延安時期文學活動之美學風貌的繼承性與五四文學審美觀念的延展性的關系是這一美學研究基本場域。
其四、關于延安時期文學文本的審美表現(xiàn)形態(tài)的研究。延安時期的文學活動主要是丁玲、周揚、艾青、蕭三、何其芳、周立波、成仿吾、蕭 軍、陳學昭、歐陽山、黃源、周文等身赴延安解放區(qū)的作家,以及趙樹理、賀敬之、孫犁、楊朔、李季、劉白羽、張光年(光未然)、馮牧、穆青、馬烽、西戎等身處其他解放區(qū)的作家的書寫活動[3]。從文本解讀的角度看,這些作家的文學書寫活動,呈現(xiàn)著“各師成心,其異如面”的審美風貌,其文本或者舞動著絢麗色彩的優(yōu)美圖景、或者彰顯出生命力量的崇高壯闊、或者噴發(fā)著依然觸目驚心的悲情憤慨、或者展示出苦中戲謔的幽默諷刺,或者潛藏著化丑為美的理性沉思,使延安時期的文學在流經當代讀者接受的心田時顯現(xiàn)出隨物賦形而生氣灌注的審美態(tài)勢。因此,對這些作家的文學文本重新進行美學解讀,為當下讀者揭示出其審美風貌的多樣統(tǒng)一性,當為延安時期文學活動之美學研究的新目標。
正基于此,延安時期文學活動的美學研究雖已是碩果累累卻又呈現(xiàn)方興未艾的發(fā)展態(tài)勢,其頗具學術增長的廣闊空間,正托載著青年學者們信心滿滿的治學情懷。
參考文獻:
[1]錢競.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的發(fā)展歷程[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26.
[2]劉增杰,趙明,王文金,王介平,王欽韶.抗日戰(zhàn)爭時期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據(jù)地文學運動資料[M]. 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3-1332.
[3]梁向陽.八十年代以來“延安時期作家”全集、文集出版情況概述[J]. 北京:新文學史料.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