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姣姣
【摘要】教學反思可以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觀點已得到教育界的認可,教學反思也越來越受到教育研究者和老師的重視,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卻不盡如人意,問題百出,為了提高教學反思的有效性,使其真正成為廣大教師提高專業(yè)發(fā)展,改善教學的有力武器,本文探討和研究了教師在教學反思過程中易出現的問題及解決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中小學教師 教學反思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4-0179-01
我國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揭示出學習和思考之間關系,以及發(fā)出“吾日三省吾身”的感嘆;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波斯納也提出了一個關于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近些年來,人們也越來越意識到教學反思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成長的重要性,一些學校也大力提倡教師要對教學進行反思,甚至定期開展“教學反思交流會”,但是我們不能不看到,大多數中小學教師的教學反思并不是很成功的, 通過教學反思來改善教學,提升自身發(fā)展的成功案例也是少之又少的。因此,我們有必要正視問題,剖析原因,尋找措施,從而使得教學反思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提供切實的幫助。
一、中小學教師在教學反思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1) 缺乏教學反思的意識和習慣
雖然教學反思的觀念和思想已不是什么新觀念,在教育史上也早就得到了體現,但在現實中的實施卻也不盡如人意,當然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也是多重的,比如缺乏反思的氛圍和環(huán)境,沒有長期堅持反思的毅力,沒有時間和精力進行教學反思,等等,但分析其內在原因主要歸結為在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背景下教師缺乏進行教學反思的意識,認為教學主要是知識的傳授,只要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評判的標準是學生的考試成績)就可以了,老師只需要備好課,讓學生會解題就好了,老師花費很大的精力和時間去收集整理??碱}型,典型題型,對學生進行“傳授”。在這種傳統(tǒng)教學思想和教學方式的影響下教學反思的意識就被淡化了,沒有反思的意識自然也不會養(yǎng)成反思的習慣。
(2)教學反思缺乏系統(tǒng)性
有些教師雖然意識到教學反思的重要性,但她們對“應該如何反思”和“反思什么”模糊不清,從而使得反思很隨意很混亂。有的教師是臨時想到哪個問題就思考哪個問題,但過后就放下了,不能持續(xù)和反復的進行研究和思考,一個學期過后,看似思考和反思的問題不少,但這些問題之間都很孤立,缺乏聯(lián)系,對于改善教學也沒有多大的幫助。這反映出一些教師對教學反思的內容和方法不清楚,而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在于他們對教學反思本身缺乏認識,缺乏反思所需要的思維策略和方法上的指導。
(3)缺乏科學的反思方法
一些教師說他們也常常反思,但是他們的反思僅限于課后自己想一想,或是課下寫課后反思等等,很少與其他老師交流,或是向教育專家請教探討,這種基于自己主觀意愿的“反思”是很片面的。教學反思是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有效途徑,是教師通過與他人交流探討來不斷構建自己的教學實踐認知結構,解決教學遇到的困境難題的過程,大多數教師的教學反思由于受到個人經驗和認知的局限性,從而使得反思不深刻,沒有找到問題的根源,所以收獲也是甚微的。
(4)教學反思多是空泛,流于形式
一些新老師更多的是對教學內容進行反思,比如“這節(jié)課這個知識點應該如何講解學生可以更好的理解”;經驗豐富的老師多是依照自己以往的教學經驗來處理教學中的情況問題,較少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反思。有的教師只會被動地接受別人的教學思想和方法,但不能很好的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進行內化;有的教師在教學反思中雖然談到了問題的存在,但缺少深度反思,不去追問問題的原因;更多的教師則是在學校的“逼迫”下應付了事,久而久之,他們把這看作是額外的負擔,甚至從心理帶有抵觸情緒,從而使得教學反思流于形式。
二、改進問題的建議及對策
(1)加強教師對教學反思意義和重要性的認識
廣大教師之所以缺乏教學反思的意識和習慣是因為他們對教學反思缺乏合理的認識,還沒有意識到教學反思的重要性,只有對教學反思有所認識,意識到它對于改進教學,提高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性,并切實體會和感受到教學反思給他們帶來的利益和好處時,他們才會從心里去接受它,并在教學活動過程中不自覺去運用,從而逐漸使得教學反思滲透于他們的教學,習慣自然養(yǎng)成。
(2)提高教師的教育理論素養(yǎng),用理論指導實踐
有了教學反思的意識,但如果沒有一定的理論指導,那么仍然無法進行有效的反思活動,因此,開展教學反思對教師的教育理論素養(yǎng)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但實際上,大部分中小學教師只是對自己所教學科的內容,方法,目標等方面的情況比較重視,在一定程度上相對忽視了對教育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從而造成教育理論的貧乏和教育理論素養(yǎng)的不足。這已成為大多數教師教學反思無法深入和有效進行的一個很大的阻礙因素,所以很有必要加強教師教育理論的學習和教學反思的專題培訓,讓教師了解和掌握教學反思的目的、內容、過程、方法、策略等,豐富他們的理論知識,使得他們能夠站在理論的高度,運用正確的方法來分析和反思教學中的問題。
(3)突破自我局限,靈活運用多種方法進行反思
教學反思的成果不是立竿見影的,要貴在堅持,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善于捕捉問題,及時記錄整理,收集反思的素材,還要善于與其他同行或教育工作者分享交流,共同探討研究,正所謂“集思廣益”,這樣可以突破自我觀念的局限性,在反思瓶頸期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用;還可以與學生多溝通交流,教學是一種學生和老師互相配合的雙邊活動,學生是教學的主體,站在學生角度分析反思問題也是很有必要的。通過這樣多角度的反思來達到改進教學,提升自己的目的。
(4)增強教師的研究意識,培育科研型的教師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從本質上講,教學反思是一種基于學校和教師的并以教師自身為主體的教學研究活動,它屬于教育行動研究的范疇。因此,教學反思對作為反思實施主體的教師的問題與研究的意識、技能和能力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這實際上也就要求教師要以研究和探索的態(tài)度來對待自己早已熟悉和習慣化了的教學工作。研究和探索應該成為教師的一種意識。因此,培育學者型、研究型和教育專家型的教師隊伍對教師教學反思的有效開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齊佩芳,全守杰.論教師自我發(fā)展的反思之路——對教學反思存在問題的剖析[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1).
[2]邵光華,顧泠沅.中學教師教學反思現狀的調查分析與研究[J].教師教育研究,2010,(2).
[3]約翰·杜威.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M].姜文閔,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63.
[4]閆艷.對小學教師有效教學反思的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08,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