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期以來小學德育存在著說教多、內(nèi)容空、模式化等痼疾,缺乏應有的親和力與實效性,小學語文教學通過融合古詩文誦讀猶如春風化雨,可有效提升德育滲透力。
【關鍵詞】古詩文誦讀 小學語文 德育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4-0047-01
“我們的真正工作是什么呢?是智慧的學習,他提高我們,使我們得到穩(wěn)定,使我們的心靈變高貴——我們把這種學習叫做道德。”[1]《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的教學目標之一,是“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集中體現(xiàn)。然而,受多年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無形中忽視語文教學是“德育滲透”的主要陣地。面對新形勢,作為一門人文性和工具性集合的綜合學科,小學語文的德育何去何從?
我國小學有著重視道德教育的悠久傳統(tǒng),但是進入新的世紀,伴隨社會轉(zhuǎn)型、體制轉(zhuǎn)軌,道德觀念日漸多元化、復雜化,沖突日趨激烈,道德問題日漸突出。加之不少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無暇顧及德育過程是一個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整體,德育工作呈淡化、軟化之勢。
1.德育內(nèi)容空洞化、倒掛化
與小學生成長息息相關的社會生活日新月異,如果小學德育不能與時俱進,極少體現(xiàn)兒童視角、張揚兒童個性,就會失去現(xiàn)實意義。德育不應與學生的真實生活隔離,而是要“回歸生活世界”,因為“道德既存在于豐富多樣的生活之中,它也必然被賦予生活自身所具有的豐富、生動、充盈等性能?!盵2]如今教育目的與現(xiàn)實生活落差較大,導致德育“倒掛”現(xiàn)象嚴重,以至出現(xiàn)了“小學講共產(chǎn)主義,中學講社會主義,大學講集體主義”內(nèi)容錯位。
2.德育方式說教化、單一化
在具體教育過程中,教師可能會遇到個別“另類”或“刺頭”學生,此時一些教師往往把自己當作德育的主體,把學生當成灌輸?shù)目腕w,首先想到的辦法是高蹈虛遠的道德說教,甚至訓斥或扣分之類的處罰。其實,蘇霍姆林斯基早就說過,“教育者的個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財富是一種能激發(fā)每一個受教育者檢點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之間的力量。”[3]古人也指出:“親其師,信其道”,一個人的德行形成更多是對一個個范例的“耳濡目染”,關愛才是站立生命的基石。
3.德育評價刻板化、模式化
隨著傳統(tǒng)教育“授受為本”弊端的不斷暴露,能力與知識成了教育實踐中的寵兒。課堂里的德育被悄然異化,加之對學生的道德評價最終落實在“知道與不知道”的標準,而不是解決“做與不做”的問題,德育一步步滑向刻板化、模式化。無視兒童的道德發(fā)展水平,在考試時讓學生將所背誦的道德知識默寫到試卷上,以分數(shù)高低評價學生思想道德素質(zhì)高低,必然加大孩子們的“道德冷漠”感。模式化的道德教育課程幾乎形同虛設,其結果就是“道德無用”論大行其道。
“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要想使學生上好課,就得千方百計點燃學生心靈上的興趣之火?!盵4]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詩文內(nèi)容上體現(xiàn)民族的文化命脈,形式上語言精煉、韻律有序,可以促進小學生個體生命的持續(xù)發(fā)展。
1.取之不竭的人生智慧,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
古詩文意象生動,感情真摯,蘊涵和滲透了豐富的德育素養(yǎng)。例如,在“誠信”方面,“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保ā兜茏右?guī)》)“誠者,天之道也;恩誠者,人之道也?!保ā睹献印罚┰凇跋r”方面,“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長歌行》漢樂府)“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保ㄖ祆洹秳駥W詩》)。在“求學”方面,陸游告誡兒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薄抖棺x書示子聿》)它告訴世人:從書本中汲取營養(yǎng),學習前人的知識和技巧固然重要,而直接從實踐中產(chǎn)生的認識,也是非常必要的。
2.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滋潤學生美好的心靈
從“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的岳飛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從“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聲”的辛棄疾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從“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橫戈馬上行”的戚繼光到“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的鄭成功;從“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王昌齡到“絕好江山誰看取,濤聲怒斷浙江潮”的康有為……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涌現(xiàn)了無數(shù)可歌可泣的仁人志士,每一首情感真摯的詩詞都孕育著一個動人故事。古詩文是富含生命情趣的自然記憶,古詩文誦讀可直抵詩文本真意蘊,直通學生肺腑心靈。
第斯多惠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鼓舞和喚醒??此齐[身的“旁觀者”——語文教師要注意適時加以引導,激勵小學生興致勃勃參與古詩文誦讀,充分喚醒他們的主體意識,最終向?qū)W生傳遞正能量。因為“孩子不是天生就有道德意識,但他天生具備這種本質(zhì),使他具有成為‘道德人的可能?!盵5]
1.如臨其境,改說教為陶冶,增進德育的親和力
古詩文語言精粹、跳躍靈動,常給人不著一字而盡得風流之感。古詩文中不乏“立志”名言,“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保ā睹献印罚叭斯逃幸凰?,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保ā妒酚洝罚╅_展古詩文配樂誦讀、配畫、編歌舞、短劇、小品、相聲等情境表演,使德育富有直觀性、情境性,有助于改善道德說教,提高德育工作的親和力。
2.發(fā)掘情商,變灌輸為自覺,推動德育的感召力
情商(EQ)是一個人的幸福的必要條件,經(jīng)典古詩文蘊藏著豐富的情商內(nèi)容。王之煥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比婋m只有寥寥二十字,卻蘊涵豐富的哲理:要想看到更為廣闊的風景,必須努力再上一層樓。只有不斷追求進步,人生的境界才會擴展升華。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庇檬覛v盡磨難來比喻完美人格的磨練,只有經(jīng)過千錘百煉的艱苦磨難,才能形成高尚的人格。
3.學科融合,化呆板為活潑,提高德育的沖擊力
在具體教學中可將音樂、美術等多學科相結合,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在講授白居易《暮江吟》一詩時,在一番“夕陽西下,波光鱗鱗的江面……”描述后,吟誦起“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這一千古佳句。帶著對詩詞意境的遐想,孩子們合唱“美麗的黃昏”,在動人的旋律和意境悠遠的詩句里,孩子們開始人生思考,這樣遠勝過生搬硬套的道德說教。
“觀乎德以化成天下?!苯逃龔谋举|(zhì)上來說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情懷,嘗試以古詩文的誦讀為載體的語文教學實踐,正是想引導學生發(fā)展、實現(xiàn)師生心靈對話。使德育悄然融入學生心靈,逐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觀念和健全的人格。
參考文獻:
[1]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傅任敢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79.
[2]魯潔.生活·道德·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2006,(10).
[3]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藝術[M].肖勇譯.北京: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35.
[4]杰羅姆·布魯納.布魯納教育文化觀[M].宋文里等譯.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98.
[5]Bull,N.J.Moral Education[M].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1969:15.
作者簡介:
石哲菁,女,湖南郴州人,碩士,小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