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清
【摘要】歷史這門課程在九年義務教育中越來越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教育部門對此進行的多次改革也是想讓教育內(nèi)容更豐富,學生的基本素養(yǎng)更高。但是在屢次的教育改革中,初中的歷史教學中還是難以擺脫許多對這門課的不重視以及應試等等因素的影響,使得當前的初中歷史教學還是問題不斷,教學前景不容樂觀。因此,教師們也在不斷的對教育方式中的問題進行著探索并且研究著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4-0036-02
對于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來說,歷史這門課程本身沒有語文,數(shù)學,物理等等其他課程的重要,以及在中考中占據(jù)的分數(shù)也造成學生們對這門課程的忽略。而且,傳統(tǒng)教育中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大部分是高分低能,因此,新課改這樣重大的教育變革,就是針對當前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一些問題提出許多針對性的策略進行解決。
一、初中歷史教學舉步維艱的原因
1.學生及教師對歷史的重視程度不夠
由于教師影響以及本科目所占的比例,讓學生在潛意識中形成了主科與副科之分,初中階段歷史課程的開設讓學生不僅僅把歷史作為一門副科,更是把它打入小三門的隊伍之中。在這樣的學習與教育理念下,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更加降低了對歷史這門課程的重視程度。歷史課的代課老師對于學生歷史學習不給予硬性的要求,就是擔心因為歷史這樣的副科影響到其他主科的學習。同時也是受中考中歷史科目所占比例的影響,在歷史的課時上也進行了壓縮,更使學生降低了歷史學科的重視程度。這樣的教育方式,是完全脫離了國家的開設歷史課程的初衷,沒有任何科學可言。因此,針對學生和教師對歷史課程的重視程度應該進行一些整改對策。
2.缺少歷史教學氛圍
歷史課程開設是建立在中華上下五千年悠久歷史的基礎之上的,因此,在初中歷史的教學課堂上應該充分重視歷史氛圍的培養(yǎng)。而現(xiàn)實的歷史教學中,卻沒有任何歷史氣氛而言,歷史課程開設的服務宗旨只是為了應對考試,久而久之,教師也失去了讓學生了解中華光輝,文明的中國歷史的積極性,進而也會失去讓學生充分了解在某個歷史時刻中出現(xiàn)過什么樣的人物,以及自己是從哪個年代發(fā)展過來的等等近現(xiàn)代史的機會。在沒有任何歷史教學氛圍的情況下,是絕對不能夠發(fā)揮歷史使學生明志的作用的。因此,歷史教學的氛圍對于學生的熏陶有著不可忽略的作用。
3.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漲
可以說學生在初中階段的一切學習活動都只為“中考”二字服務。中考中歷史課程占據(jù)的地位是微乎其微,有些學生認為即使歷史學懂,考試滿分也在中考中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唯有數(shù)學、語文、英語才能決定中考的成敗,因此,有些學生抱著這樣的態(tài)度,在歷史課上甚至在學習語文,或者在完成其他科目的作業(yè)。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怎么起到歷史想要陶冶學生情操的作用,怎么能豐富學生的文化內(nèi)涵?何提學生的歷史成績。而且,歷史課上大部分是教師的口頭描述,沒有提問,搶答等這樣活躍課堂氛圍的環(huán)節(jié),更加使學生學習情緒不高漲。
4.教師專業(yè)水平不高導致教學效果低下
當前,特意學習、研究歷史的大學生少之又少,因此,能夠勝任中學階段歷史教學的專業(yè)性較強的老師也變得緊缺了起來,所以,學校內(nèi)部會私自進行老師的調配,完全不注重教師是否有該項課程的專業(yè)能力。例如,有些以前帶英語課的教師,由于歷史教師的短缺臨時代授歷史課,那么此時,教師所帶出來的學生的教學質量就難以保證。因為這樣轉行過來的老師是完全依照教師的輔助性教科書抓住重點和難點進行講解就等于完成了教學任務。在這樣教師沒有任何相關課程的教學經(jīng)驗的前提下,吃不準難點,拿不住重點再進行教學必然會導致教學效率的低下。那么,以上就是初中歷史課程教學質量低下的具體原因分析。
二、初中歷史教學的整改對策
1.平衡中考制度中各科所占分數(shù)比例
想要真正將以上的這些教學缺點剔除,那么就需要對中學階段的歷史課程進行重點的整改。所有的這些弊端,以及教師或者學生觀念上的誤區(qū),其中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由中考引出的結果。因此,對中考中各個科目所占分數(shù)的比例應該進行一個平衡,不能讓歷史與數(shù)學語文形成主,副之分,并且在比例上落差這么大。應該以全面推進學生綜合素質為基準,拉小中考中各科目之間的不平衡,才能真正解決當前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問題。
2.通過歷史紀念活動的開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提升初中歷史的教學效率,有效開展各種具有主題意義的有關歷史的活動??梢岳枚嗝襟w播放許多歷史影視片段,在節(jié)假日帶領學生參觀當?shù)氐臍v史文化博物館,也可以針對全國的中學生舉辦一次像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這樣的主題意義較強的歷史交流活動。通過這些各種各樣的活動逐步轉換學生的學習方式,開發(fā)學生的對歷史的探索興趣。讓學生通過歷史的熏陶變得更明志,更有涵養(yǎng)。
總之,對于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要認真領會新課改的精神,及時的發(fā)現(xiàn)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并且及時的進行反省,從而采取更新的教學策略進行課堂改革。順利的將新舊教育方式進行一個成功的交接,通過這種交接完成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綜合能力。因此,對于初中的教師來說不應該再把精力放在教材那些具有局限性的知識上,而是應該將部分精力投入到學生如何能夠重視起歷史這門課程,并且以最大的興趣去了解鉆研它,在中考中拿到好成績的同時,也夯實了自己的歷史文化底蘊。
參考文獻:
[1]苗登.初中歷史教學中素質教育之我見[J].中國校外教育,2008,(S1).
[2]李翠華.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中學教學參考,2009,(24).
[3]楊祥銀.當代中國口述史學透視[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0,(3).
[4]趙紅宇.社會生活史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及初步教學實踐[D].華中師范大學,2004.